印江

印江

印江屬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區,地勢東高西低,一般海拔在400米至1300米之間,最高海拔東部梵淨山2493.8米。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2℃,年均降水量934毫米,年日照1267.8小時,無霜期272天。全縣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17條,水資源總量12.5億立方米。有出露泉井268處,其中有76處已開發利用。

基本信息

歷史概況

概述
中文名稱:印江外文名稱:yinjiang
行政區類別:自治縣車牌代碼;貴D縣花:鴿子花縣樹:紫薇王

地理位置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西部、東與松桃苗族自治縣、南與石阡縣、思南縣,西與德江縣,北與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以及重慶市的秀山和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毗鄰。
全縣現有國土面積1969.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8425公頃,其中田11867公頃、土6558公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陵山脈主峰——梵淨山在其縣境東部。全縣轄17個鄉鎮,其中轄8個鄉、9個鎮、347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2個社區、3103個村民組、迄2006年底全縣總人口為43.59萬人,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1.5%。是國家最早列入內陸開放縣之一,
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以國函[1986]189號檔案撤銷印江縣,以原有建置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區位

地處武陵山脈主峰、佛教名山----梵淨山西麓,東距銅仁-鳳凰機場170公里,西距省會貴陽400公里,北距重慶秀山火車站110公里,距過境松桃孟溪站渝懷鐵路80公里,省道304/303杭瑞國家高速、規劃中印秀高速公路越境而過,武陵山經濟合作區的印江至思南至德江至印江的城市組團城際幹道正在籌建中。
1998年被貴州省委、省政府劃定為革命老區,是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省級文明縣城,有“書法之鄉”、“長號嗩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長壽之之鄉”、“中國土家第一城”之美譽。

所屬地區

:中國貴州主要民族:土家族、苗族地理位置印江地處梵淨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蘊涵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景象萬千的自然景觀。東部有武陵第一峰梵淨山、聞名遐爾的將軍山、光怪陸璃的雞骨洞等;西、北部,有橫空出世的大聖墩巍然屹立、形象逼真的“金盆”終年滴水、別具志向(向西流)的邛江水一瀉千里;南部,有雲半瀑布飛流直下、“老鼠摳倉”形若盜糧、猴子老殼栩栩如生。梵淨山層巒疊障,角峰插天,巉崖幽壑,叢林竟秀。

歷史沿革

古代印江

印江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便有人類活動。自清代起便陸續出土有青銅器時代的編鐘、戰國銅釜,漢代銅幣、戰國船棺、洞棺、懸棺、魂瓶、陶瓷等先人遺物。
漢代正式列入版圖,隸屬武陵郡、晉代隸屬涪陵郡永梁州、南北朝至隋未時期為蠻酋領地。隋代中期,流動人口增多,隋幣在印江流通,商貿文化逐漸興起,定居人口分布全縣。

隋唐宋元治下

印江的正式建置,始於唐初。
唐武德三年(620年)在其境內建立思王縣,據明嘉靖《思南府志》及《東華錄》記載:“思王縣地在思南府屬之朗溪司。”至今朗溪仍保留有唐代地名“思王山”,思王縣城城隍廟遺址等遺蹟,唐顯慶時期在印江境內流通有“皇泰通寶”、“景元巨寶”等貨幣。
唐開元四年(716年)以唐代名山思邛山(即梵淨山)和思邛水(即印江河)一線為界設立思邛縣;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思邛縣、思王縣、多田縣三縣劃歸寧夷郡思州所轄,思邛、思王轉地約為6600平方公里,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全國賦稅加重,民不堪負,加之瘟疫,人口密集區的荊楚地區,以躲徭役和瘟疫,尋找“世外桃源”的人們順長江、延水(即烏江)逆流而上進入思邛地。這一時期,朝廷對這一地區因交通不便、人口較少,加之難於派進流官,政治上處於鞭長莫及,任其當地土蠻自理其政,思邛、思王二縣只是有其版圖建置。
宋建隆二年(961年)思王縣改為朗洞,設洞官自理其政,思邛縣改為邛水司,屬思州羈縻(節制),
宋大觀元年(1107年)思州的番(土酋)部長田祐恭自願將思州地歸附朝廷,朝廷決定在這地區設土司政權,任命田祐恭為思黔巡檢,建寨堡、設立長官司(相當於縣級)、當時印江地域內就設有思邛江長官司、朗溪蠻夷長官司、厥冊蠻夷長官司,三司轄地為2960平方公里。田祐恭升為思州守令(土太守)。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印江增設隘門巡檢司、楊溪公俄巡檢司、此時印江境內便有思邛江、朗溪、厥冊三個行政長官司和隘門、楊溪公俄兩個地方武裝機構。

明清時期

明洪武二年朗溪蠻夷長官司分設十五洞、劃分為上五洞和下十洞,羅大車為下十洞大苗頭,羅大保為上五洞二苗頭。
明洪武四年(1371年)思邛江、朗溪、厥冊三長官司改隸思南宣慰司;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冉萬花自稱十五洞權主,主掌土司政權。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沱江宣撫使田儒銘率兵攻打各自為陣的黔東北部份土蠻政權,正式建立長官司,由朝廷頒發印信,為朝廷認可的土司政權。將厥冊蠻夷長官司合併朗溪蠻夷長官司,田儒銘以第五子田茂能為朗溪蠻夷長官司首任長官,任嗣宗為首任副長官、張坤載為思邛江長官司首任正長官。朗溪蠻夷長官司田氏世襲十九代正長官,任氏世襲二十六代副長官;思邛江長官司張氏連續世襲九代,傳至張鶴齡因失土司印信而中止世襲五代。
清順治元年(1644年)張鶴齡第五世孫張應壁,因督運軍糧有功,任印江土縣丞(正八品,從七品),隨後承襲八代土縣丞職。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撤思南、思州兩宣慰司,分設八個府,思邛江、朗溪二長官司隸屬思南府。
明弘治七年六月(1494年)撤思邛江長官司,建印江縣,改土官制為流官制,山東舉人周文任印江首任知縣,保留朗溪蠻夷長官司,仍直隸思南府所轄,形成土流合治的政局。
清道光十年(1830年)三月,朗溪長官司合併印江縣,合併後縣域面積為3180平方公里,朗溪仍保留土司衙署和長官司級別,但不再行使土司政權,責令將衙署搬遷遠離司城的梵淨山北麓木桷寨(現為盤龍村),副長官衙署搬遷至木社寨(現為木良村)沿襲依舊,直至清末宣統二年田儒瑞任最後一任長官為止,此時,土司政權實際已名存實亡。
從“改土歸流”的1494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縣最高行政長官稱知縣、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縣最高行政長官稱“知事”、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後稱縣長。
1494至2007年的513年中,有檔案依據記載的知縣、知事、縣長共172人(任),其中有建縣之初、明末清初、清光緒年間約四十年無行政長官記載,在任職人數中,不含文革期間的革委主任、領導小組組長類的行政長官。
在行政建置上明弘治七年建縣後設立三個圖(相當於區),即在廓圖、網坨圖、茅壩圖。圖設圖長,每圖設十個大甲,重要場鎮設鋪舍。清代增設朗洞圖,

民國至今

民國元年至十五年全縣設7個行政區,15個鄉(鎮),37個聯保,241個保,2456個甲;
1935年以後撤銷行政區,保留15個鄉鎮,184個保,1969個甲,取消聯保。
1935年至1948年三次調整48處插花地,保留縣域面積2004平方公里,
建國後從1952年起設8個行政區,74個鄉;
1953年初又增設19個鄉,全縣共93個小鄉,大土鄉改為梵淨山鄉,
1958年縮編為6個區級人民公社,
1961年重新調整為7個區,41個行政管理區,
1962年底撤管理區設36個人民公社,1963年調整為46個人民公社,1986年12月撤銷印江縣,以原有建置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仍為7個區(鎮),46個鄉鎮。
1993年撤區並鄉,設17個鄉(鎮),其中8個鄉、9個鎮。

旅遊資源

印江是中國書法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長壽之鄉等諸多國字號美譽,有著武陵之巔、土家之源;梵天淨土、書法印江;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之稱。印江正在有力推進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
印江境內的梵淨山區距今達10~14億年,被認為是我國黃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在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多次地殼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形成了當今梵淨山體的獨特構造景觀:山峰突兀陡絕、斷崖高聳,溝谷幽深,跌水瀑布發育。原始生態保存完好。保存了距今7000萬年至200萬年前第三紀、第四紀的古老動植物種類及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較完整的生態系統區。並在地形、氣候的影響下,自然生態呈現出較明顯的垂直帶狀格局:低山常綠闊葉林和暖性針葉林帶(海拔1300米以下),中山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溫性針闊混交林帶
梵淨山
(海拔1300~2200米),含寒溫性針葉樹的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灌叢草甸帶(2200~2572米)。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獸類有黔金絲猴、華南虎等11種,約占貴州全省總數的68%;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有珙桐(中國鴿子花),梵淨山冷杉等17種,約占貴州全省總數的43%。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禽,如鴛鴦、紅腹角雉等多種,以及兩棲、爬蟲類,如大鯢(娃娃魚)、五步蛇等繁多品種。自然景觀神奇怪異。主要體現在山韻、水趣、花姿、雲態、光彩、石觀等方面:梵淨山“高聳數千仞,綿延八百里”,兼具“黃山之奇、峨嵋之秀、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是其山韻的精華所在。印江民謠“梵淨山出奇、九十九道溪,誰人能識破,銀子動撮箕”。道出了梵淨山山之魅力,水之奇趣。梵淨山杜鵑,有百里杜鵑花之冠,四季皆有開放,各種花形,各種顏色,爭妍鬥豔,故“梵淨山似錦,杜鵑花好似錦上之花”。逢山雨之際,水氣蒸發,便呈現出茫茫雲海,時聚時散,景象萬千,特別是日出,日落之時,更是霞光萬道,紫氣千重(“紅雲金頂”因此得名)。當春雨之交,雨過天晴,金頂一帶還會巧遇“梵淨佛光”,即面對雲霧,背負太陽、就可能在前出現一個五彩斑讕的巨大光環,你的身影在其中,身動影動,身靜影靜,約三分鐘左右而散,這可謂雲態,光彩之詭異。金頂周圍的岩石,千姿百態,據其形態,有“太子石”、“蘑菇石”、“龍頭石”、“鷹嘴石”、“萬卷書”、“曬經台”、“將軍頭”等數十處。特別新金頂別具一格的奇異形態(似飯甑,表陽剛),整個金頂形態逼真的睡佛狀形成了一個石之大觀園。

佛教歷史

梵淨山的佛教活動開始於隋唐時期,那時還是一片蠻夷之地,但在其周邊地區已有寺廟和簡單的佛教活動。到了明萬曆初年(1573年),隨著妙玄和尚在梵淨山重建金頂寺廟,梵淨山及其周邊地區的佛教活動空前繁盛起來,至清光緒23年(1897年)對寺廟的不斷重建、擴建、修復,已形成遍及梵淨山區(絕大部分寺
....

佛教聖地
廟在梵淨山西線和北線)的四大皇庵(護國寺、壩梅寺、天慶寺、白雲寺),四十八腳庵(以木黃建廠的太平寺為首)的龐大寺廟群。佛教活動播及到梵淨山周邊的湘、鄂、川、黔、桂、滇等省區的廣善男信女,以至“……數百年來,進香男婦,時往時來,若城市然……”。奠定了梵淨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故“蓋自開闢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恆見月盛而日新。久已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頻顧於道府,諸侯莫不期以魂交黃帝,而夢接安期。古來得道成真,又莫不於斯凝神,於斯脫穎”(摘《敕賜碑》文)。2004年9月23日,中國梵淨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在印江護國寺召開,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專程蒞臨指導。60多名大德高僧、專家學者對梵淨山佛教文化的淵源進行了深層次的研討。學誠法師代表中國佛協認定:“梵淨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齊名的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經濟發展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2.37億元,比2006年淨增19.5億元,增長95.7%,年均增長14.4%,比上年增長20.0%;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52.7:14.3:33.0調整到41.3:21.6:37.1;完成財政總收入2.44億元,比2006年淨增1.74億元,增長247.9%,年均增長28.3%,比上年增長45.0%;地方財政收入1.6億元,比2006年淨增1.06億元,增長196.7%,年均增長24.3%,比上年增長35.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億元,比2006年淨增30.2億元,增長518.5%,年均增長44.0%,比上年增長108.4%;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1億元,比2006年淨增3.95億元,增長154.4%,年均增長20.5%,比上年增長20.5%;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0元,比2006年淨增5664元,增長95.4%,年均增長14.3%,比上年增長2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92元,比2006年淨增1887元,增長80.3%,年均增長12.5%,比上年增長22.0%。
五年累計新建高標準幼齡茶園12萬畝,新發展柑橘、核桃等各類經濟林5萬畝。蔬菜、辣椒、食用菌等特色種植業加快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茶葉品牌建設力度加大,成功申創“中國名茶之鄉”。“梵淨山翠峰茶”連續兩次以公眾投票第一名的成績入選“貴州名茶”,並多次在全國各類茶博會上榮獲“金獎”。烤菸生產實現從傳統種植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轉變。生態畜牧業發展順勢推進,先後引進和培育了太陽牛業、鑫隆肉聯廠等點龍頭企業。林下養雞取得積極成效,蛋雞、山雞、竹鼠、大鯢、野豬等特種養殖加快發展。[2]
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全縣各族幹部民眾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較好成績。以水利、電力、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業產業化邁出新步伐,工業經濟取得新突破,城鎮建設和管理水平邁上新台階,旅遊推介和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民眾的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9年,全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21.48億元,增長12.8%,一產、二產、三產分別增長6%、29.4%、15.4%;完成財政總收入1.24億元,增長2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056萬元,增長24.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1億元,增長3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54億元,增長20.2%;農民人均純收入2610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620元,增長9%。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發展、後勁增強、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地方民俗

簡介
印江市自唐開元四年(716年)置縣以來,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勇敢、智慧的印江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創造發展了絢麗多彩,濃郁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特色建築

印江市的地方傳統民族建築以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為主體,從建築角度方面看,具有以下特點:外形宏偉嚴謹,別具匠心;內部結構合理,獨特優雅。內、外牆壁、門、窗、檐、角皆雕刻有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樓台、亭榭、山川、河流、神像、人物、文字等內容。現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帶的土家吊腳樓、桶子屋,縣城內的嚴氏宗祠、文昌閣、武聖宮,甲山石寶塔、惜字塔,洋溪萬里橋,平所風雨橋,木黃建廠官寨(盤龍村)的田土司衙署等。

地方文化

在印江,至今仍留傳風行眾多的地方傳統習俗,春節期間的花燈、龍燈花噓、印江儺戲(技)等
印江特產紅油紙扇傘印江特產紅油紙扇傘

印江特產紅油紙扇傘
、土家族“趕年節”、“吃新節”、“哭嫁歌”、行轎“號子”、“祭風神”、“紅棺葬”、苗族“上刀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山歌、情歌、擺手舞、銅鈴舞等。特別是“紅棺葬”,獨印江人特色,傳說唐朝印江雲半一曹姓人家的獨子,雖家境貧寒,但自幼聰慧好學,赴京會試,考中狀元,後因朝廷誤殺,特賜朱棺厚葬,印江人乃沿用成俗。

特產特色

境內河流落差大,水能理論蘊藏量10.13萬千瓦,可開發量5.88萬千瓦。境內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大麥、薯類、豆類、烤菸、油菜、花生、向日葵、麻類等。森林樹種及中藥材等植物有2000多種,其中列為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的有珙桐、鵝掌楸、紫薇、鍾木、連香樹、鐵杉、銀杏等。經濟林木及貴重藥材有油桐、杜仲、吳萸、五倍子、黃柏、厚朴、烏桕、棕片、天麻、靈芝、白朮等。果樹有香柚、柑桔、梨、桃、板栗、核桃等。境內珍稀野生動物有金絲猴、華南虎、大鯢、四腮魚、麗紋蛇、五步蛇、鴛鴦、紅腹角雉等13種,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還有獸、鳥、兩棲、爬行、水生動物共475種。

礦產資源

印江印江
印江地處梵淨山麓,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礦、硫鐵礦、磷礦、重晶石、石英石、大理石、銅、金、錳、鉛、銻、錫、鉬、鈾、高嶺土、長石、方解石等40多種。原煤保有儲量1442萬噸,重晶石儲量789萬噸,磷礦石儲量154萬噸。印江曾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六軍團於1934年10月24日在印江木黃勝利會師,現有會師紀念館、紀念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樸的印江儺文化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現存儺戲班子近60個,儺戲冊籍、道真、面具保留較多,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展覽,倍受稱讚。

地方特產

墨韻茶香、福壽印江
巍巍梵淨山下養育著那些樸實而熱情好客的苗族、土家人。正是這種原生態環境下,瀰漫著天地之靈氣,流淌著日月精華的山泉水。所以印江的特產好,為什麼好?是有一定地域因素的。所以印江人長壽。
梵淨山紫袍玉帶石
紫袍玉帶石唯梵淨山獨有,具石質緻密細膩堅韌的特點,是石雕工藝品的上好佳品。主要石雕工藝品有梵淨山玉帶九層塔、梵淨山玉硯、手鐲、茶具等。
印江白皮紙
採用蔡倫石古法傳統造紙術,以構皮為原料。具吸水性能好,堅韌綿扎的特點,主要用於書法和機器擦拭。
團龍貢茶

印江印染

以團龍村(梵淨山麓)海拔1300~1500米之間的茶葉為原料,採用獨特的技術製成、具“色澤隱翠,湯色內綠明亮,香高滋味濃純鮮爽,略帶茶香”的特點。
印江貢米
即印江大糯,主產於今木黃鎮、峨嶺鎮、具潔白清香、可口的特點。

梵淨藥材

梵淨山素有“天然藥庫”之稱,現初步查明,有高等藥用植物118科、282屬、486種。主要名藥材有天麻、杜仲、凹葉厚朴、辛荑、黃蓮、牛尾、獨活、防風、紫苑、淫羊藿等。據臨床效果,所生長中藥材,功效奇特,非比一般。

印江菜豆腐

以黃豆漿和鮮蘿蔔菜為原料,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具有色白潤澤、翡翠點綴,味道芳香、可口,解油膩,吃法方便等特點。當地民謠“千有萬有,離不開菜豆腐下燒酒”道出了其特殊的餐飲地位。

木黃金豆腐

木黃金豆腐是印江縣木黃鎮金廠村的特產,其獨特配方不外傳,因為味美及獨有而傳揚四方,每年都有大量來自銅仁、重慶、成都、貴陽的遊客來此品嘗。

印江綠豆粉

以大米和綠豆作原料,特殊加工而成,具冬粉綿,顏色翠,煮不爛,泡不溶,口味好,撲鼻香等特點。

甲山苕粉

以紅苕為原料,特殊加工而成,具晶瑩透明、味美湯鮮;耐貯藏,不變質(存放三年五載,也不生蟲,不變味)的特點。

印江酸芋荷

以芋荷為原料,又名:紅皮翠菜,手工將芋荷莖醃泡,加入特製輔料拌勻而成,色澤鮮美、酸爽開胃,是農家庭院、大小賓館(酒店)的看家涼拌菜。

印江醃芋荷

以芋荷為原料,作為紅皮脆菜“同父異母的兄弟"他的口感更加地道。(主要用於煸炒)醃芋荷開胃,色澤鮮美,口感純正地道,在普通人家、酒店、賓館更是得到了了淋漓精緻的發揮。

木黃米豆腐

木黃米豆腐是貴州米豆腐中最為出名和正宗的米豆腐(詳見木豆腐百科),做法與其它米豆腐差不多,但是蘸水不同,木黃米豆腐講究鮮、辣,木黃米豆腐在整個銅仁市和印江縣已經是人人皆知。

其它

另外,還有印江蕨粑、香柚、台合梨、小澤溝鴨蛋、埃山鴨,永義四腮魚,印江臘肉、榨肉、梅乾、唐家粉蒸牛肉、印江紙傘、靈芝酒、梵淨山乾花藝術品等眾多地方特產。

民間傳說

印江縣是一個景色秀麗的城市,在這裡繁衍生存的印江各族人民在認識、適應、改造大自然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先民們對大自然的迷茫,對大自然的崇敬,聯繫到生活中的特殊人與事,對醜惡的鞭策,對美好生活的構想和嚮往,逐漸創作出了眾多在民間流傳至今的神奇傳說。現經收集整理的民間傳說,主要有“九皇妃百日飛升的故事”、“重修天慶寺的傳說”、“太子石的傳說”、“九龍池的傳說”、“蘑菇石的傳說”、“萬卷書的傳說”、“捨身崖的傳說”、“金刀峽的傳說”、“紫薇樹的神樹之說”、“梵淨山名的傳說”、“梵淨山彌勒道場的傳說”、“大聖墩風神洞的傳說”、“朗溪回龍寺的傳說”、“燕子阡老鼠摳倉的傳說”等等。

旅遊接待

經十多年的努力,現已建成通往各旅遊地的舒適油路和景區旅遊步道。城區及景區接待遊人食宿的規模和質量得到大幅改善,到2014年1月已擁有三星級酒店3家,另外,一家四星級和一家五星級的酒店正在建設中,旅遊定點接待賓館8家,其他旅社71家,可接待遊客1500人。旅行社1家(紫薇旅行社),旅遊服務中心1個(縣旅遊局直屬旅遊企業),已能一次性接待3000遊人的食宿。各類旅遊客運車輛近百輛,其中旅遊專線車12輛,旅遊計程車65輛。
地處梵淨山西麓的印江市境內蘊涵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景象萬千的自然景觀。東部有武陵第一峰梵淨山、聞名遐邇的將軍山、光怪陸璃的雞骨洞等;西、北部,有橫空出世的大聖墩巍然屹立、形象逼真的“金盆”終年滴水、別具志向(向西流)的邛江水一瀉千里;南部,有雲半瀑布飛流直下、“老鼠摳倉”形若盜糧、猴子老殼栩栩如生。梵淨山層巒疊障,角峰插天,巉崖幽壑,叢林竟秀。

歷史遺蹟

印江曾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六軍團於1934年10月24日在印江木黃勝利會師,現有會師紀念館、紀念碑,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樸的印江儺文化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現存儺戲班子近60個,儺戲冊籍、道真、面具保留較多,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展覽,倍受稱讚。印江還有嚴氏宗祠、文昌閣等多處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印江紅棺

全國獨有紅棺葬
很久很久以前,梵淨山腳的印江城南的小雲半有一曹姓人家,家中有一獨身兒子,自幼聰明好學長大以後,更是心懷大志。有一年,正逢京城御考,他便辭別雙親進京考試,果然一鳴驚人,高中狀元。後來人們都稱之為曹狀元。
在那個時代,凡是御考金榜題名以後,皇帝和在朝文武達官都要設宴召見新科狀元。宴間,皇帝問及曹狀元的家庭情況。曹狀元知道在那個社會,十分講究家聲、根基、靠山之類的東西。要是按照實際情況說出自己家庭
全國唯一紅棺葬
全國唯一紅棺葬
寒酸困境來,就會被人們看不起,但是說了假話,又有欺君之罪。所以他便運用形象比喻的手法介紹了自己加中的情況,他說∶"小民家千柱落腳連花墩,萬馬歸槽滾轉門,天點燈、風掃地,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飯,三隻鹽船下河,如一隻鹽船不到,就要打淡。"
當時皇帝昏庸,他聽了曹狀元的述說之後,變產生了嫉妒之心,並想狗日的比老子還好呢!
在座的文武百官聽了,無不為之震驚。背後便紛紛上奏皇帝∶當朝科狀元才問超群,家業宏隆,且養著千軍萬馬,一旦羽毛豐滿,如起異心,易如反掌,真是禍患無窮!不如早早除之。這昏庸的皇帝老兒聽了大臣門的奏章後說∶正合孤意。於是給曹狀元立了個欺君罔上、圖謀不軌的罪名,推出午門斬了。
斬了曹狀元,又密令兵部嚴守各路關益,同時在御林軍中先出精兵,隨時準備迎戰。又令欽差大臣密來印江察訪。卻說這欽差大臣一路馬不停蹄,晝夜兼程來到印江,找到曹狀元家,哪有一點興旺景象!見到的只是一間破破爛爛的毛草房,四周用參差不齊的高梁桿攔著,下面螞蟻成群,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門前用一簸箕擋著,當差人把簸箕掀開,一陣風颳進去,灰塵四起。往屋裡一看,四壁空空蕩蕩,幾縷陽光從四壁射里,欽差大臣心中暗忖,這不就是曹狀元說的∶千柱落腳連花墩,萬馬歸巢滾轉門,天點燈,風掃地嗎?正在孤疑,屋裡走出來一個衣衫,白髮蒼蒼但精神的老漢和一個老婆子,欽差不問自明,肯定這就是曹狀元的雙老了,於是便和那老漢攀談起來∶
....

“老人家高壽?”
“空長八十了。”
“老婆子呢?”
“七十多了。”
“你家可有鹽船?”
“哎,我家哪有鹽船,吃鹽都是靠三隻鴨子下蛋來換,如果一隻鴨子不下蛋,就吃不上鹽了。”
欽差聽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暗自神傷,曹狀元啊,你枉有滿腹文章,死得好冤啊!欽差大臣查明真相,上奏皇帝,皇帝自知錯斬棟樑,悔恨交加,於是欽賜曹狀元朱紅棺木一盒予以厚葬,同時賜曹狀元雙親金銀若干。百年歸天之後,仍制紅棺材送終。之後,印江人民為了紀念曹狀元,均用紅棺材送葬。

印江名人

印江人傑地靈,書法底蘊豐厚,有“書法之鄉”的美譽,以題寫“頤和園”匾額而名揚海內外的嚴寅亮先生就是其傑出代表之一;孕育了國務委員戴秉國、美籍太空博士(美國國家太空測量組組長)吳學超蜚聲海內外的藝術大師;丹卿等一批仁人志士的印江;湘鄂川黔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的黔東獨立師師長冉少波等革命烈士。彰顯著印江千百年來凝聚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和博大精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