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石雞

印度石雞

主要分布在印度及歐洲,以及國內的西北地區的鳥類。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見於空曠的原野,更不見於森林地帶。

簡介

中 文 名:石雞

物種分類:鳥類→雞形目→雉科→石雞屬

拉 丁 名:Alectoris chukar

屬中文名:石雞屬

分布地區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華北,一直到東北西南部等北部廣大地區。

國外分布: 主要分布在印度及歐洲、小亞細亞、中亞、蒙古、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克什米爾等,後引入美國,經選育後擴繁至我國台灣及中國大陸,誤譯為美國鷓鴣,俗稱鷓鴣。

· 經濟用途: 石雞肉味鮮美。較一般野鴙為適口。

習性

遷 徙: 留鳥。

生 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見於空曠的原野,更不見於森林地帶。

體 型: 體重♂450-580g,♀440g;體長♂292-370mm,♀270-362mm;嘴峰♂18-23mm,♀17-22mm;翅♂140-168mm,♀141-153mm;尾♂83-110mm,♀82-108mm;跗蹠♂37-47mm,♀37-43mm。

食 性: 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也常到附近農地取食穀物。

習 性: 白天活動,性喜集群,有時白天成群竄到靠近山坡的農田地中覓食,遇驚後徑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緊急情況下亦飛翔,飛翔能力強且迅速,但飛不多遠即落入草叢或灌叢中。清晨和黃昏時,雄雞常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處引頸高聲鳴叫,似‘嘎嘎嘎……’或 ‘嘎拉,嘎拉’聲,故當地民眾稱之為‘嘎嘎雞’。開始鳴叫時比較緩慢,以後逐漸加快,並重複多次。

繁 殖: 繁殖期4月末至6月中旬。4月中下旬即開始發情,期間天剛亮即開始鳴叫,偶爾亦出現雄雞間的爭偶鬥爭。通常營巢於石堆處或山坡灌叢與草叢中,也有營巢於懸岩基部、山邊石板下或山和溝谷間的灌叢與草叢中。巢極簡陋,也甚隱蔽,主要為地面的凹坑,內墊以枯草即成。每窩產卵7-17枚,偶爾有多至20枚的。5月初開始產卵,1天1枚,雌鳥產完卵後,常不聲不響地從山溝飛出,轉到雄鳥近旁,然後與雄雞相對‘嘎嘎’地叫個不停。卵棕白色或皮黃色、具暗紅色大小不等的斑點,卵的大小為38.6-42.5mm×28.3-31mm,平均39.5mm×30.6mm,重19-20g。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跟隨親鳥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