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梵語戲劇

梵語戲劇之舞台監督的名稱是sutra-dhara(其意是“持線者”),因此有學者推論戲劇起源於一般戲劇外的木偶戲或皮影戲。 ataka(其意是“影之戲劇”)的作品。 Reich,雖以印度戲劇的起源求諸於此(1903),但缺乏足以說服梵語學者的論證。

神話傳說:印度第五部聖典─“戲劇吠陀”
據說在“黃金時代”戲劇娛樂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到了“白銀時代”,開創之神“天”(Brahma)因應諸神之請,收集婆羅門教根本聖典四部吠陀(Veda)的精華,並添加古老傳說(itihasa),於是造了所有階級都可分享的第五部吠陀─“戲劇吠陀”(Natyaveda),命令梵仙Bharata上演,亦令其流傳於人間世界。取材於四部吠陀中的要素,分別為誦念、歌唱、動作模仿、情味等,其中,劇場的設計與建築是出於工藝神的巧思,毀滅之神“濕婆”(Shiva)創作了勇壯與野性的tandava舞蹈(亂舞),妖艷的lasya舞蹈則是其妃Parvati的作品,而戲劇的四態(優雅、莊重、激昂、口才)是由維持之神“毗瑟奴”(Visnu,遍淨)所創造。
在天上,最初上演之劇是於“因陀羅天”(Indra,雷電神或戰神)之“旗之祭典”時,後來“因陀羅之旗”(Indradhvaja)就成為戲劇守護的象徵。演出內容是天神戰勝惡魔(阿修羅),魔類雖憤慨地企圖妨害,但被因陀羅天之旗所屈服,梵天亦勸說:戲劇是模仿世界的實情,表現善、惡都是世界的本來樣態,為苦痛與不幸帶來吉祥,亦有助於增長智慧,提供有益教訓。如此才使得魔類也心服口服。

學術界諸說

現存之最古梵語劇本,乃發現於中央亞細亞吐魯番出土的三部貝葉寫本殘卷(1911年),作者是佛教詩人與戲劇家馬鳴(Ashvaghosa;二世紀,與迦膩色迦王同時)。其中“Shariputrakarana”是描述佛陀使得原本是外道首領的舍利弗(Shariputra)和目連改信佛教而成為兩大弟子的九幕“創造劇”(prakarana)。此外,一者是全篇採用梵語的抽象寓言劇,一者是由娼婦、滑稽的小丑(vidusaka)和上述的兩大佛弟子等所登場的戲劇。戲劇的形式已經成熟,幾乎和《戲劇論》古典期並無差別,例如:韻文與散文雜糅,喜劇性丑角,地位高的角色使用優雅的梵語,地位低者使用俗語,含“上場”、“退場”舞台指示詞,以祝福詩作為結尾等。此亦可推想之前應有相當發展歷史淵源。對此,現代學術界有如下諸說:

起源於對話體的吠陀讚歌

歐洲學者Marx Muller(1869年)與Sylvain Levi(1890年)推論:戲劇起源於印度最古的文獻梨俱吠陀中有十數篇對話體的讚歌。然後以古希臘戲劇起源於酒神祭祀,而推論祭司於吠陀祭祀時扮演對話者角色,依此形成宗教神秘劇的雛形。不過,在祭祀當中對話體的用途不明,並且有關這些對話體讚歌的上演並無任何的證據與確實的線索。雖然,新吠陀文獻之中有以歌舞為職業的人被稱為shailusa的事例,但是吟詠、歌唱與舞蹈自古為人所愛好且於祭祀中運用,若無綜合以表演故事,是不能作為戲劇演出的證據;而且最普遍意味著演員nata的用語於吠陀文獻未發現。

起源於民眾滑稽劇

在古代的祭式之中,有一種類似滑稽丑角,當時可能是在舞蹈動作上,加上臉部、手部滑稽性的動作。此種劇或動作表演,很早以來作為民眾的娛樂而發達一事是不難想像,例如:滑稽劇(prahasana)和獨白喜劇(bhana)。不過,祭式之中動作表演的目的,乃是在於神秘性與咒術性效果,不能將它簡單和戲劇起源結合,而僅僅可能是宗教儀式模仿民眾娛樂的場面而已,它提供戲劇發展之助因。

起源於木偶戲或皮影戲

梵語戲劇之舞台監督的名稱是sutra-dhara(其意是“持線者”),因此有學者推論戲劇起源於一般戲劇外的木偶戲或皮影戲。但是此詞也有“工匠”或“熟悉經典者”之意,所以此假說實在不太可信,以此作為印度戲劇先驅的確實論據仍然尚未發現。
把皮影劇看成是戲劇的起源,或者若干的起源之一,這種的假說也是同樣靠不住的。事實上,的確有一些梵語名為Chaya-nataka(其意是“影之戲劇”)的作品。但是這些都是後世的作品,因此,做如此的推測並不確實。通俗影劇的痕跡在印度是罕見的,只能推測它在中南半島本地很豐富而且古老。因為主題喜好借用Rama王的諸傳說,所以從表面上來看,會以為梵語戲劇起源於皮影戲。

起源於印度的兩大敘事詩

最後,在印度的兩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耶那”之中,也沒有發現足以明示西元以前的戲劇存在的證據。不過,敘事詩和戲劇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被視為戲曲基本形式的“傳說劇”(nataka)之資料即是取材於敘事詩。敘事詩吟誦的流行,始於很古老的時代,印度文法家Patanjali(BC二世紀),除了提及職業表演者(shaubhika)之外,也敘述到吟誦者(granthika)作為演出時會話的分擔。又,後世意味著演員的用語之中,有bharata,bharata等單字,此乃相當於現代吟遊詩人的種姓名稱BHAT,這也令人連想到戲劇和吟誦的關係。又,中印度佛教遺蹟Sanchi雕像(BC一世紀)之中,亦有一邊手執樂器而一邊表演動作的人群,被比定為職業性的吟誦者(kathaka)。敘事詩的吟誦不單止於吟詠,它也被認為很早以來就進步到戲劇的領域。kushilava一語,是從“羅摩耶那”的吟誦者轉化而成演員的意思,這也可窺知此中端倪。

起源於希臘戲劇的影響

亞歷山大大帝的印度遠征(B.C. 326-325),雖然對印度文化沒有直接的影響,但自西元前200年左右,西北印度早已被希臘諸王所支配。其後,因Shaka族等的侵入與貴霜王朝(一世紀)的興起,它的政治勢力雖被一掃而空,但文化的影響則在其後仍長期繼續。因此,印度的學術、美術、文藝之中,即使有希臘文化的影響也是不足為奇。在雕刻、醫學、天文、數學與哲學等方面,兩種文化的交流已經常被論及。若依現存的資料,古希臘戲劇形成的時間是早於印度,所以也有學者推論:印度戲劇應該有受到希臘戲劇文學的影響。
此一學說首先由德國的A. Weber所提倡(1879),其次是E. Windisch,彼基於綿密的研究亦主張此說(1882)。E. Windisch氏特別注意Menandros(約B.C. 342-292)所代表的新喜劇,將它和受其影響的羅馬喜劇作家Plautus(約B.C. 250-184)及Terentius(約B.C. 185-159)的戲劇相互比較,指出梵語戲劇(特別是《小泥車》)之中的類似點,而欲承認希臘戲劇的影響。
其他權威的印度學者雖屢有反對此說者,有系統地反駁則以著名的《印度的戲劇》的作者Sylvain Levi為始(1890)。其後,徹底研究動作表演劇的學者H. Reich,雖以印度戲劇的起源求諸於此(1903),但缺乏足以說服梵語學者的論證。
在希臘新喜劇和某些梵語戲劇之間,雖然不能否定其中類似之處,但是若精密地檢討其類似處,或者可依戲劇文學的一般性質來作說明,或者在類似處的反面卻反而顯示更多相異點等等,因此,對於沒有先入之見的人而言,並不具備令其承認希臘戲劇影響之說服力。因為現在的印度學界一般皆否定此說,故在此茲略觸及如下幾點。
梵語戲劇的舞台是被帷幕所隔離成演出用的“前舞台”與安置樂團的“後舞台”。帷幕有種種的名稱,其中之一是為yavanika。Yavana是希臘人之意,因此,依此而來的帷幕的名稱,對於主張希臘戲劇影響之論者,提供了一項支持。當然,Yavana一語本來是意味著Iavones人,後來成為所有在亞細亞的希臘人之總稱,不只是本來的希臘人,也是包括希臘的或希臘化的西方民族,其範圍甚至到達敘利亞、埃及等地。所以,yavanika也意指從西方(例如波斯)輸入的布,沒有必要非得限定為劇場之帷幕。
一幕的內容不得延續一日以上的規定,經常被用來和亞里斯多德統一性理論相比較。劇情內容的統一性在戲劇中被要求,就戲劇文學的性質而言是理所當然,但梵語戲劇並不注意場所的統一性,場面可以從一個地方移到其他地方,甚至也有變成在天界的。所以,若僅著眼於時間的統一性,就亞里斯多德的觀點來說也是不被承認的。由數幕所構成的梵語戲劇的內容,事件的情節大概與舞台上演出的時間相同,所以延續數日、數月乃至數年並非稀奇。迦梨陀娑(Kalidasa)的作品當中,《摩羅維迦與火友王》(Malavikagnimitra)劇為僅包含一星期內的事件,《沙恭達羅》劇則預想了五年乃至六年的歲月,而到了《優里婆濕》(Vikramorvashiya)劇,單是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間則至少必須經過十二年。
梵語戲劇經常呈現一種“戀愛喜劇”觀,雖然時有類似希臘新喜劇者,但在戀愛劇上某種程度的類似,並無特別依他國文學影響而作說明的必要。此外,偽裝識破、依指環等愛情信物之判別等,在古代印度的敘事詩之中已有先例,這或許只是印度戲劇作家獨立運用的技巧而已,並不能確認是否受到外國的影響。
登場人物之中,特別被認為在希臘、羅馬劇里有相同類型者,為vidusaka(宮廷丑角)、vita(王之食客的角色)、shakara(王舅之角色,登場人物)。但是除了《小泥車》,長期活躍於古典期梵語戲劇里的只有宮廷丑角(vidusaka)一項,而其所指出的類似點,也不是決定性的要素。無論如何,任一者都是從印度通俗劇的舞台轉變成高尚的戲曲形式,這種看法才近乎自然。

總結

總之,有關西元前真正戲劇的存在,雖然無法列舉直接證明的資料,但它已充分具備發達上必要的因素,則是不得不承認的。亦即是:從最古時代愛好歌舞音樂,插入會話的讚歌等的存在,作為民眾娛樂的滑稽喜劇要素,在祭式中被採用的形跡,對於Krsna、Rama、濕婆等民間信仰的勃興、敘事詩吟誦的流行、吟誦者附加音樂、動作、會話的分擔等戲劇的要素、Prnini文法書中所列舉的舞蹈和模仿性、滑稽表演綱要書(natasutra)、文法家Patanjali所說職業表演者(shaubhika)及吟誦者(granthika)、中印度佛教遺蹟Sanchi雕刻中所殘留的吟誦者(kathaka)雕像等等,都足以顯示大約在西元前四世紀~二世紀之間,完成戲劇所必要的諸要素業已充分具備。而且,屬於二世紀的馬鳴的戲曲斷片,也如實證明戲劇已經達到高度的發達。
梵語戲劇的成立時期,或許將其置於文法家Patanjali(BC二世紀)和馬鳴(二世紀)之間,亦即大約西元前後,應該是大抵無誤的。從比較幼稚的動作滑稽喜劇到藝術性戲劇之推移,並不一定非得依循長時間的緩慢變化;戲劇的要素如果充分具備,則只要等待天才的出現。但是,在馬鳴之前,完成飛躍到真正戲劇的詩人與劇作家的名字與作品之失傳,實在可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