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寡婦城

印度寡婦城

印度寡婦城,位於印度宗教聖地維倫達文(Vrindavan),這裡是印度神話中神靈的居住地,由於宗教和文化的原因這裡聚集了9000多名寡婦,因此也被稱為印度的寡婦之家。這些可憐的寡婦們靠慈善團體和朝聖者的施捨過日子。

印度這個古老的國度里,信仰印度教的婦女一旦失去丈夫就會被家人拋棄,

(圖)印度寡婦城印度寡婦城

衣食無著,身陷困境。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大約150公里的小城維倫達文是一座有名的“寡婦之城”。目前至少有5000名來自印度各地的寡婦居住在此。

由來

(圖)印度寡婦城印度寡婦城

小城維倫達文成為各地寡婦的聚集之地可追溯到500多年以前。在傳統的印度神話中,維倫達文所在的地區是英雄之神克里什那居住的地方,因此這個只有十幾萬人口的小城裡共修建了超過4000所供奉克里什那的廟宇。
根據印度的家族文化,女人在家庭中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而失去丈夫的婦女往往不能再婚,很多人要離開家庭獨自生活。最初,一些寡婦來到維倫達文並在克里什那廟宇里安頓下來,以表示自己願意終身侍奉這位英雄之神。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形成背景

據估計,印度現約有4000萬名寡婦。由於印度的童婚習俗,有些5歲~15歲的孩子就成了寡婦,從此過上生不如死的生活。
“如果她真的愛我,那她將和我一起死,”巴依95歲的丈夫去世前說,“但100萬人里只有1個人能愛到如此地步。”為表達對丈夫的愛,巴依不久即跳入火中殉葬。這是去年9月發生在印度中央邦的巴尼雅尼村的“沙蒂”事件。這一事件引起警方的強力介入。警方認為,巴依家人事先知道她要殉夫卻不加阻攔,這種行為等同於謀殺。巴依殉夫後不久,警察逮捕了她的4個兒子,指控他們謀殺。
要么殉葬,

要么生不如死地苟活著。
由於印度社會重男輕女的傳統習俗,加上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少參加工作,女性地位一直比較低。女性被視為丈夫的一半,丈夫一死,妻子也等於死了一半,所以身為寡婦的女性,其命運比普通女性更加悲慘。
2006年5月,印度便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沙蒂”事件。維德婭瓦蒂的丈夫去世後,其親屬要求她必須給丈夫陪葬。在葬禮上,村民們點燃木柴準備火葬死者,維德婭瓦蒂則在夫家親屬和村民的逼迫下,痛哭著拋下3個年幼的孩子,跳進火葬堆,在400多人的注視下活活被燒死。維德婭瓦蒂爬上火葬堆後曾試圖離開,但她丈夫的3個兄弟卻用木棍毆打她,又將她趕回火葬堆。雖然警方後來逮捕了至少12名涉嫌逼迫該寡婦殉葬的嫌疑人,但維德婭瓦蒂卻永遠成了“沙蒂”制度的無辜犧牲者。

生活

印度宗教聖地Vrindavan的寡婦之家聚集了9000多名寡婦。寡婦們靠慈善團體

(圖)印度寡婦城印度寡婦城

朝聖者的施捨過日子。不能佩戴任何首飾。所有來到維倫達文的寡婦,把自己的姓改為“達西”,印地語意思為“奴僕”,以表示自己願意終身侍奉克里什那,同時與自己的夫家斷絕了關係。每天一大清早,她們一道從住處前往1公里遠的廟中,花費3個小時和著樂器唱頌印度教的祈禱經文,晚上睡覺之前則同樣再重複一次。通過這份“工作”,這些寡婦們可以從當地廟宇那裡每月獲得125盧比(1美元約合46盧比)的生活補貼。

居住在維倫達文的寡婦只能穿著素白色紗麗,同時她們不能再佩戴任何首飾。在印度這個“乞丐都會有鼻釘”的國度,不能佩戴首飾凸顯了寡婦們社會地位的低下。

被好萊塢拍成電影

在最鼎盛時期,約有超過15000名寡婦同時居住在維倫達文,其中有許多

(圖)印度寡婦城印度寡婦城

還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婦女。印度政府採取積極措施,將她們安排到服裝廠等地方工作,幫助她們重新回到社會。寡婦們的命運也引起了印度好萊塢電影界的關注。

2005年,身居美國的印裔導演曼德拉亞爾就拍攝了影片《白色彩虹》,電影以一位年輕寡婦莫西妮·吉里的真實經歷為原型,講述了4位不同年齡的寡婦被夫家拋棄到維倫達文、受到犯罪集團威逼而奮起反抗的故事,吉里現在則已經成為印度一個為寡婦積極爭取社會權利組織的負責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