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羅哲斯

卡爾·羅哲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的創始者之一。首創非指導性治療,又稱案主中心治療),強調人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

基本信息

生平

1902年1月8日,羅哲斯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奧克帕克(芝加哥郊區)。他的父親是土木工程師,母親是個家庭主婦、虔誠的基督徒。羅哲斯是他們6個子女中的第4個。羅哲斯在嚴格的宗教性和倫理性的教育環境下成長,使他成為一個相當孤立、獨立而有紀律的人,並能一個實踐的世界中,學習科學方法的知識及對科學方法的鑑賞。因為宗教上的理由,他第一個選擇的職業是農業,後來轉向歷史,又轉而進入紐約協和神學院。1922年,在他20歲那年,前往北京參加國際基督徒大會,因為這次旅行,使得他開始懷疑自己對宗教的奉獻;他也參加了一個名為“為什麼我成為牧師”的研討會,這幫助他弄清楚自己的職業選擇,在這之後,他決定要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報讀了芝加哥的一個心理學課程,並在1931年得到了博士學位。他分別在俄亥俄州立大學(1940年)、芝加哥大學(1945年)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1957年)任教及實習。後因與與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系發生一些衝突,羅哲斯對學術不存幻想。直到他突然離世前,他一直在La Jolla做研究,同時間他繼續進行治療、演講、寫作等工作。1946-1947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

羅哲斯對教育心理學也帶來了重要的衝擊,他的觀點在教育心理學中被普遍讚譽為人本主義觀點。他同時也發展出體驗性學習的理論,這個理論與他所稱的認知性學習是相對的。

教育理念

羅哲斯“全功能的人”的觀念,牽涉到以下諸種質素:

對體驗的開放 對世界中,他人的感覺及體驗,能有精準的感知能力。 存在性的生命 活在當下,而非活在過去、或活在未來。 有機的信任(Organismictrusting) 對他人的想法和感覺,信任其為真。並且,別把別人的感覺或想法視為理所當然。(其含義為,每個感覺或想法皆其來有自。想法或感覺信其為真,但應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脈絡) 體驗性的自由 認知到個體的自由,並對個人的行動負責。 創造力 對世界的完全參與,包括對他人生活的貢獻。 電腦科學家Joseph Weizenbaum曾在1966年設計出一套著名的程式--Eliza,嘗試模擬一個人本的羅哲斯學派心理治療者的治療過程。它的工作方式是:讓使用者的輸入、套用簡單的轉換規則,這些規則是為了建構問題、以及能反映出使用者所陳述的內容。某些人對 Eliza 在上述情況下的展示有很深的印象,特別是,相較於與其簡單的程式。

羅哲斯與其他一些學者同時也是會心團體(主要對象為年輕人、管理者等)及婚姻會心團體(ME)的奠基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