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林王朝

卡洛林王朝

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是自公元751年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相”的身分涉理王國朝政。

簡介

查理大帝查理大帝

公元751年,卡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在王朝其後的鼎盛時期,卡洛林家族在名義上復辟了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後世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這使卡洛林王朝成為最為後人所記得的法蘭克王朝之一。查理曼大帝孫輩於843年簽署《凡爾登條約》,將統一帝國瓜分為東、中和西三個部分。最後一位卡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皇帝死於公元899年
卡洛林名稱的由來,從卡爾·馬爾特爾(KarlMartell)命名,為法蘭克(Franken)朝代之一,亦可稱卡洛林王朝。卡洛林王朝的祖先為阿爾諾夫·馮·梅茲(ArnulfvonMetz)所代表的阿爾諾夫林(Arnulfinger)王朝與代表丕平王朝的老丕平(PippinderÄltere)所結合。從西元639年起,統治著法蘭克帝國。但他們不以國王自居,而是如同家族主人自居。到後世查理大帝被加冕後,方有王室命名。

王朝崛起

一般認為卡洛林王朝的祖先是一位在墨落溫王朝間頗具影響力的梅茲主教聖阿爾諾夫(ArnulfvonMetz)。他的兒子安塞吉塞(Ansegisel)迎娶了老丕平(PippinderÄltere)的女兒聖白加(SaintBegga)。安塞吉塞後來出任奧斯特拉西亞(Austrasia)的宮廷宰相,自此宮相一職皆由同族成員繼承,而宮廷宰相的權利愈來愈大,墨落溫國王漸淪為“無為王(roisfainéants)”。直到安塞吉塞的曾孫矮子丕平出任宮相後,於公元751年在教宗和法蘭克貴族的支持下,推翻墨落溫王,按舊約中的儀式塗油登基成為國王。三年後,教宗斯德望三世再次為他塗油。754年,丕平同意將拉文納送給教宗,而教宗則認可卡洛林王朝為法蘭克王國的國王。755年開始,教宗開始要求丕平遵守諾言,丕平兩次對倫巴底人作戰並將所有贏得的土地送給了教宗,這樣丕平實際上成為教皇國的創立人。768年丕平死,他為兒子們留下了一個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欣欣向榮的王國。

查理大帝在羅馬加冕,歷史圖像,原圖位於阿亨市政府,1944年被毀。查理大帝的弟弟死於771年,這樣查理就成為帝國的唯一統治者了。查理依然受他父親與教宗之間的條約束縛,由於倫巴底人不承認這個條約,他繼續與倫巴底人作戰。774年他占領了整個倫巴底王國。同時他支持向東的傳教工作。到785年為止,他與薩克森人的戰爭決定著他的政治。785年,薩克森公爵威德金特臣服於查理,但雙方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到804年。

連綿的戰爭推進了法蘭克王國的封建化,受封建統治的農民的數目大增。封建統治者,尤其國王(後來皇帝)和公爵的權利大增。教會的權利也得到鞏固。為了鞏固國家的權利,查理在邊界建立一系列邊界地區,這些地區是國家的防衛緩衝區和進攻集合區。這些邊界地區被封給有特權的伯爵,實際上這些邊界地區處於帝國領域之外,而不是帝國的一部分。他向這些地區移民,讓農民到那裡去守護這些地區,並在那裡建造城堡。尤其重要的邊界地區有克恩頓和其北部的邊界地區,後來這些地區形成了奧地利。

793年查理對王國內部的管理進行改革來進一步鞏固內部的統治。國王的直接管理機構是王府、王家法庭和總理府。在王國內,伯爵管理國王的財產。國王通過他的信使向伯爵發布命令和決定伯爵之間的爭議。阿亨成為皇帝宮殿和查理統治下的法蘭克王國的中心。

800年12月25日查理大帝在羅馬被利奧三世加冕為皇帝,這是他權利的頂峰。

王朝沒落

查理統治了46年,他死於814年。他的兒子虔誠者路易成為皇帝。查理在806年就已經規定了他死後王國按日耳曼傳統由他的兒子瓜分,但路易決定不顧這個遺囑而欲保存帝國的統一。817年他發布了一個法令來防止帝國的分割,他的理由是皇帝的名稱是不可分的,他指定兒子洛泰爾為副皇帝。他在他的法令中規定皇帝的長子繼承皇帝位。他的這個決定獲得了教會的支持,教會認為帝國的統一與教會的統一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帝國的主教介入了政治:他們成為皇帝兒子的對手。這些兒子們當然希望分國。從829年開始,皇帝與他的兒子們之間發生武裝衝突。

路易死於840年,他的兒子洛泰爾一世成為唯一的統治者,但是843年他的三個兒子還是在凡爾登條約里決定三分法蘭克帝國。帝國後來在855年的普呂姆分割、870年的墨爾森條約和880年的利貝蒙條約中又多次被細分。此後法蘭克帝國再沒有被統一過。各個不同的帝國部分發展出不同的習俗、民風、語言,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有一段時間裡,人們還稱分開的國家為東法蘭克帝國和西法蘭克帝國,但約一百年後這些稱呼也都消失了。只有西部的“法蘭西”繼續使用法蘭克這個名字,而東法蘭克帝國則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繼續維持著羅馬皇帝的傳統。

三分天下

806年查理的遺囑,查理在他的遺囑中規定將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丕平、虔誠者路易和小查理,但由於丕平和小查理於810年和811年去世,這個三分的計畫無效,路易於813年被提升為副皇帝,814年得以繼承其父的皇位。路易決定不分王國後與他的兒子們交惡,雙方發生戰爭。830年代初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路易被他的兒子們扣押,喪失實權,而他的兒子們則在各自的領地中越來越獨立,路易實際上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路易死後三年,洛泰爾一世、查理和路易在843年的凡爾登條約里三分帝國,法蘭克帝國結束,再也沒有重新統一過。843年凡爾登條約西法蘭克王國,即法蘭西,演變為後來的法國東法蘭克王國,即德意志,演變為後來的德國中法蘭克王國,即義大利,演變為後來的義大利855年普呂姆分割855年,洛泰爾覺在普呂姆分割中,將他的中法蘭克王國分給兒子們。870年墨爾森條約洛泰爾的兒子們死後,禿頭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在870年的墨爾森條約中,瓜分中法蘭克王國。最後,西法蘭克及東法蘭克瓜分了洛林及普羅旺斯兩地,而義大利則繼續維持現狀。880年利貝蒙條約禿頭查理試圖占領整箇中法蘭克王國,但沒有成功。路易三世獲得了中法蘭克王國的西部,法蘭克帝國的瓜分大致成形。東部與西部之間的界限在整箇中世紀幾乎沒有改變過。西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路易三世死於882年,卡洛曼死於884年,東法蘭克王國的查理三世到888年還被看作是整個帝國的皇帝。直到20世紀法國與德國還互相將對方看作是“遺產對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