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他莫拉菌肺炎

卡他莫拉菌可以引起肺炎,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其臨床特點,主要有高熱、呼吸困難、脈搏加速、呼吸加快、咳痰等症狀,本病多發冬末春初,並多見於老人,而且多有易感的基礎疾病等。


流行病學

已知該菌可引起多種疾病,如腦膜炎、心內膜炎尿道炎、嬰兒和兒童眼結膜炎、角膜炎,伴有淋巴細胞增生病者無感染灶的敗血病及膿毒性關節炎等,但很少見。
在急性中耳炎、上頜竇炎及支氣管和肺部感染中本菌是重要而常見的病原菌,尤其常見於慢阻肺。在急性中耳炎時6%~25.6%可從中耳的液體中發現該菌。從兒童急性上頜竇炎的鼻分泌物中,從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尤其是原有免疫力低下的基礎病的情況下(如結締組織病,敗血病等),從痰及氣道分泌物中可分離到卡他莫拉菌楊氏等收集1996年9月至1997年2月的痰標本181例,分離出730個菌株常規培養及藥敏的結果前10位依次是甲型鏈球菌、白色念珠菌第3位即是卡他莫拉菌,以下為乙型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他假單胞菌、酵母樣菌、銅綠假單胞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大腸桿菌。

病因

卡他莫拉菌科分2個屬:①莫拉菌屬:包括腔隙莫拉菌,尿道莫拉菌,牛莫拉菌等7個菌;②布蘭漢亞屬:卡他布蘭菌。直到20世紀80年代,一直認為該菌是健康人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此後在上下呼吸道發現該菌,在人們逐漸提高了對條件致病菌常在菌的認識的基礎上認同該菌也可是一個致病菌。上呼吸道是該菌寄居地和引起感染的侵入門戶,也有報導說它是人生殖道菌群的一部分。

發病機制

從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尤其是原有免疫力低下的基礎病的情況下(如結締組織病敗血病等),從痰及氣道分泌物中可分離到卡他莫拉菌。直到20世紀80年代,一直認為該菌是健康人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此後在下呼吸道發現該菌,在人們逐漸提高了對條件致病菌常在菌認識的基礎上認為該菌也可是一個致病菌。上呼吸道是該菌寄居地和引起感染的侵入門戶也有報導說它是人生殖道菌群的一部分。

臨床表現

本病多有易感的基礎病最常見的為慢阻肺患者大多數肺部感染是通過氣道途徑擴散,經血源傳播者罕見。其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是突然咳嗽、大量膿痰及呼吸急促並常有低熱卡他莫拉菌下呼吸道X線胸片可無明顯變化僅見支氣管周圍明顯肥厚。本菌引起肺炎的主要症狀有高熱、呼吸困難、脈搏加速呼吸加快和咳痰,性質為支氣管肺炎,多見於50歲以上成人。吸入病人咳出的飛沫不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播該菌常與流感嗜血桿菌或肺炎鏈球菌混合感染。

併發症:
卡他莫拉菌可引起敗血症合併腦膜炎心內膜炎

診斷

卡他莫拉菌肺炎患者的痰培養或塗片染色常可做出可靠的診斷。半定量培養細菌可能不純,但如布蘭漢菌為優勢菌,也可作出判斷快速、簡便的方法仍是革蘭染色。因腦膜炎球菌很少引起肺炎所以如在染色下見大量多形核細胞黏液及大量胞內和胞外的革蘭陰性雙球菌.則可能為布蘭漢菌。布蘭漢菌在5%脫纖維羊血瓊脂及朱古力營養瓊脂生長良好,可形成無色菌落,氧化酶試驗陽性在形態上與奈瑟菌屬不能鑑別。布蘭漢菌不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乳糖及蔗糖。從病人標本分離的奈瑟氏菌屬中僅淺黃奈瑟氏球菌生化反應與之相同,可根據布蘭漢菌的其他特性與之鑑別。

鑑別診斷:
布蘭漢菌還能還原硝酸鹽,且菌落無色及產生脫氧核糖核酸酶,可與淺黃奈瑟球菌鑑別。當然布蘭漢菌也並非都能還原硝酸鹽,因此後兩種特性更具重要性。

檢查

實驗室檢查:
外周白細胞僅有43%高於正常。

其它輔助檢查:
X線胸片可無明顯變化,僅見支氣管周圍明顯肥厚。

治療

肺炎的治療當然是採取綜合治療方案,其套用抗生素方面要重視藥敏試驗結果。李凡等人的卡他莫拉菌的藥敏結果可資參考,該菌對氨苄西林、苯唑西林(新青Ⅱ)、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唑)等抗生素耐藥率達50%以上,但對妥布黴素、頭孢哌酮頭孢曲松等藥有較高敏感性,對阿米卡星、頭孢唑林等抗生素耐藥率低小於10%。
人類分離的布蘭漢菌大多能產生β-內醯胺酶。支氣管炎及實驗分離的布蘭漢菌,內醯胺酶的產生率為9.1%~100%布蘭漢菌的β-內醯胺酶與質粒無關,可採用碘定量法或產色素頭孢黴素的β-內醯胺酶檢測法。
使用β-內醯胺酶抑制劑可使抗菌效果增強。前些年尚對β-內醯胺酶穩定的頭孢三代抗生素近年敏感性大為降低,而新一代半合成青黴素和β-內醯胺酶抑制劑的合劑(如複方替卡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他唑仙等)可以試用,氨基苷類抗生素也有一定療效。幾乎所有菌株均耐萬古黴素克林黴素及新青黴素

預後預防

預後:
一般預後尚好,但老年病人或有慢性肺部疾病者預後差。

預防:
採取綜合措施進行預防,一是增強患者抵抗力二是醫務人員嚴格消毒制度具備良好的無菌觀念及正規操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