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山區

南陽山區

南陽村、 、松陽村、 、邊埔村、

南陽山區 歷史

1950年3月1日廣東省將惠來縣南陽山區505個村,陸豐縣大坪鄉以及揭陽的九斗、烏石村,劃歸廣東省普寧縣(今普寧市)。
1957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 梅林鄉,高埔鄉,雲落鄉,船埔鄉,南陽鄉,大坪鄉,黃沙林場。
1960年普寧縣南陽山區 大坪鄉 改 大坪農場
1961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 梅林公社,高埔公社,雲落公社,船埔公社,南陽公社,黃沙農場。
1966 年普寧縣南陽山區 大坪農場 改 大坪公社。
1980年普寧縣南陽山區 黃沙農場 改 黃沙公社。
1983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 梅林區,高埔區,雲落區,船埔區,大坪區,南陽區,黃沙區。
1986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 梅林鎮,高埔鎮,雲落鎮,船埔鎮,大坪鎮,南陽鄉,黃沙鄉。
1993年4月撤銷普寧縣建立普寧市,由廣東省直轄。
2003年12月普寧市撤銷黃沙鄉,將黃沙鄉的行政區域併入船埔鎮;撤銷南陽鄉,將南陽鄉的行政區
域併入梅林鎮
現普寧市南陽山區行政規劃:梅林鎮,高埔鎮,雲落鎮,船埔鎮,大坪鎮。

南陽山名字來歷

“南陽山”的名字由來,歷史上有賴、楊兩姓的祖先從河南南陽遷到

普寧市南陽山區【梅林鎮】普寧市南陽山區【梅林鎮】
福建永定南陽居住,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再遷至此山區創業,以原籍命名。

南陽山區各鎮鄉村大全

梅林鎮(下轄村居委會):

梅林鎮
澗頭村新樓村鳳池村華寮村再頭村中段村軍田村南陽村松樓村松陽村
永蘭村西門村梅光村東門村新梅村埔尾村青潭村毛嶺村上樓村邊潭村
邊角村邊埔村豐田村尖石村邊上村邊圍村高田村溪頭村大廖村隆營村
桂嶂村 、居民社區 、 歲余坑村大高田村犁頭凸村大嶺下村黃割田村

船埔鎮(下轄村居委會):

船埔鎮
船埔村畢石村紅足村埔仔村半溪村永光村大洋村新聯村深水村寶樟村
古坑村樟樹村大福村天青村告陂村坑圓村兩坑村梅田村青潭村坑尾村
吉告村西溪村庵內村河坑村黃沙村利坑村席草湖村庵內村河坑村鴨母寮村
船埔圩居委會片區

高埔鎮(下轄村居委會):

高埔鎮
福田村葵坑村新圩村梅星村高埔村坪上村社徑村山下村下營村
頭寮村龍堀村高車村月塘村大星村南營村高營社區羅心田村

雲落鎮(下轄村居委會):

雲落鎮
湖寨村五斗村雲落村九嶺村崩坎村紅饒村古安村紅光村田心村後陂村
新星村洋角村大池村雲樓村榕樹埔村下埔寮村中央寨村石示坑村

後溪鄉(下轄村居委會):

後溪鄉
礦坑村埔樓村坑樓村半徑村圓明村平洋村

地理位置

南陽山,位於廣東省東南部,蓮花山脈支脈,普寧市區西部。是普寧與揭西、陸豐、陸河、惠來五縣的界山。南北相距24公里,東西相距35公里,總面積84萬畝。南陽山區又稱峨眉嶂山地,

普寧維平機場 位於;高埔鎮葵坑村普寧維平機場 位於;高埔鎮葵坑村
大部分在普寧境內。整個南陽山平均海拔100—300米,山峰海拔多在400—900米之間,主峰有峨嵋嶂和癩痢石凸,位於普寧西南與陸河的邊境上,其中,峨嵋嶂海拔980米,是普寧最高峰,癩痢石凸海拔960米,向東南降低為低丘、台地。山勢西北一東南走向,與海岸大致平行,面海的山坡多地形雨,為粵東最大的暴雨中心,年均降雨量2400毫米左右。地質以燕山構造運動侵入的花崗岩和閃長岩為主體,表土多為赤紅壤和黃壤。 處於南陽山區的後溪鄉和原黃沙鄉各村所處的平均海拔較高,一般都在400米以上,故氣溫較全市平均氣溫低2—3度。南陽山系是榕江、龍江和梅林溪的發源地。礦產主要有鎢、鉬、鋯英石。南陽山區是普寧市重要的果林生產基地。林木有杉、松、紅椎、柯等,水果有鳳梨、青梅、柿等。黃沙鄉各村的平均海拔較高,一般都在400米以上,故氣溫較全縣低2—2.50C。整個山區重巒疊嶂,連綿起伏,野豬、虎、狼、穿山甲等出沒其間。除黃沙鄉外,各鄉鎮、場都有班車通達。廣汕公路經此。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革命的重要活動區。

旅遊景點

南陽山區境內有古剎、圓通庵、西林古寺

盤龍閣

位於廣東普寧市南陽山區梅林鎮轄區內,方圓4平方公里。它既是粵東十方

盤龍閣寺廟 全景盤龍閣寺廟 全景
名剎之一,又是重點旅遊景區。2002年10月17日(農曆九月十二日)重建落成開光。
盤龍閣是名聞國內外的佛教聖地,歷史悠久的盤龍閣古廟就在這裡。廟宇始建於清光緒(1875—1908)初期,規模不小,是觀音菩薩和元天上帝顯聖道場。據清《普寧縣誌》載,這裡有“六山十八景”:“盤龍山、虎山、象山、獅山、龜山、鷹山,綠水浮舟,龍閣雲海、佛閣龍泉、鯉躍龍門、仙人萍蹤、百鳥朝陽、杜鵑泣月、雄獅銜啼、蟾蜍望月、仙湖彩虹、跑象馱日、元天卜褂、龍泉琴聲、金雞報曉、涅盤洞、晨鐘石、暮鼓石、回頭獅。”1990年省、市政府和省宗教局批准
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佛教活動場所。
修擴建後的盤龍閣寺主副配套工程設施共有二十幾項: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觀音閣、地藏閣、翻新的盤龍閣玄天上帝廟、圓通庵、七層千佛塔、五層法堂樓、功德堂、左右長廊、內外山門、三層樓僧
盤龍閣 牌坊盤龍閣 牌坊
舍、迎賓館、市佛協辦公室、拱辰亭、將軍亭、觀音亭、供水塔、城門樓、金石結構福德廟、盤古石橋、停車場等,總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
寺坐南朝北,以龍珠金山為中心,四周名勝古蹟星羅棋布,稱謂“六山十八景”。內局神獸六山環繞,外有九龍盤朝,是名符其實的龍盤虎伏盤龍閣。諸景點中尤以佛閣龍泉、盤龍溫泉、拱辰留跡,蛤蟆頂印、盤古石泉、緣水浮舟、九龍潭(水庫)等天然奇觀令人流連忘返。特別是疊疊嶺上峰,巍巍千佛塔,登塔遠眺,九龍戲,惟妙惟肖,令人回味無窮,堪稱潮汕小五台之寶地。
主體建築系單層高閣,坐東面向西北。周圍有三亭一峰環繞,即北面拱辰亭、西面金華亭、東面紫氣亭、東北面天乙峰。據保存在盤龍閣的《惠來正堂告示》石碑記載,當初建為講堂,宣講《聖諭廣訓》,後改為道教堂。20世紀50年代,道場停止活動,場地為遷至此處耕作的農民居住。1990年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後不斷進行寺廟擴建和周圍道路建設。截至2003年底,盤龍閣為粵東地區建築面積最廣闊的建築群寺廟。
有六山十八景的自然景觀,三大如來、四大天王、五大菩薩、十八羅漢等漢白玉雕像,還有點綴山間的亭、台、樓閣、寶塔等,有3.4公里長的公路縱貫旅遊區。是普寧市重要旅遊項目,粵東較大規模的旅遊景區。
創始人是揭陽盧松光法師。當時他日夜不辭勞苦地奔走於粵東各處和暹羅、印尼、新加坡等地,向各地善男信女宣傳善事, 他的淨修梵行,禪心高德感動了不少人,經多年努力,募集了一大筆資金,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盤龍閣寺。寺廟建成了,他也圓寂了。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後人把他的骨頭屍首連他的指甲都烘乾後,重新裝扮,然後封存在上庵玻璃櫃內供人瞻仰,土改後的1956年被廢。
根據保存在這裡的《惠來縣正堂告示》的石碑記載,盤龍閣最初建為講堂,宣講《聖諭廣訓》,後為道教場所。在盤龍閣下庵池塘旁的廣場上,至今還完好地保存有一個清光緒年間普寧塗洋村人獻的鎮宮寶物,是二人多高空腹的外面鑄有龍鳳、花草、文字,玲瓏奇巧的“盤龍閣寺萬年寶鼎”,俗稱三層大肚的焚紙錢的大鐵爐,也叫三腳鼎。爐上鑄有“法雨流瓊樹,慈雲護寶幡”等文字,是我省罕見的珍貴的古文物。在文革期間,由於它高而重,才逃過滅頂之災。
解放後,盤龍閣道場停止活動。在1956年至1992年這一段時間,普寧池尾華取、新寮等村一個“移民社”林、張、劉、賴等姓共150多人在此耕作居住,後來,他們陸續遷回原籍。1961年,盤龍閣被列為普寧縣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經廣東省宗教事務局批准,盤龍閣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
盤龍閣原來分上庵和下庵,前後占地4平方公里,經不斷建設,如今上下庵的房子已連成一片。整個工程除了山體維持,道路建築外,還新建了上庵的盤龍閣寺大廳、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閣、地藏閣、廊廡等。又新建了將軍亭、觀音亭、如音亭、拱辰亭4個亭。在東南面,前幾年又建了一處宮殿式的“園通庵”建築群。全庵都是宮殿式杉桁石磚水泥琉璃瓦的建築結構,規模宏偉,氣勢非凡。其中單超過兩人高的鐵或石鏤空造型精美別致的“盤龍閣寺萬年寶鼎”就有八個,實為少見。同時還在山頂上新建了三層多高的“千佛塔”,站在塔旁,不僅可以居高臨下看到山下各處的梵宇僧室,與松柏上下其間,還可以眺望梅林鎮嶄新的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在盤龍閣上下庵之間,綠樹叢中,潺潺泉水邊,新建了四棟二至五層高很長的樓房,樓房內有普寧市佛教協會辦公室、活動室、大廚房、大餐廳,和可以容納100人的大賓館,專門接待國內外八方香客和遊人居住。在綠樹下,到處十分清潔,空氣清新,又有亭台石凳供人憩息。每逢夏天雨後天晴之際,坐在山邊石上,鳥雀鳴於樹上,蜂蝶舞於花間。耳聽沸沸汩汩的泉聲,眼觀曲折清新的泉流,使人煩惱頓消,心曠神怡,其樂悠悠,實為旅遊度假之勝地。
現在每年農曆七月,盤龍閣都會舉行一次盛大的“盂蘭盛會”,十分熱鬧。每逢春節後一個多月內,從各地湧來的香客和遊人,車水馬龍,絡繹不絕。
盤龍閣乃粵東地區建築面積最廣闊的建築群的寺廟,也是最多僧尼的寺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參觀後讚嘆不已,譽其為“南方五台山”。七星洞天

道教勝地七星洞天南合武當,位於廣東省普寧市

七星洞天七星洞天
南陽山區高埔鎮大道營橫屏嶺山嶽。公元260年,天師葛洪,赤松子黃初平等仙長們尋龍採藥棲身於此。 公元1778年,先賢王達成、王姑等續緣擴建,侍奉慈航天尊等神。1958年,僅剩殘碑斷瓦。1998年,武當道人陳明性道長等參訪普寧道教,追仙蹤,結道緣;經一年多實地的考證。於1999年9月,棲居七星洞天,結草為廬,廣結善緣;經十年的不懈努力,社會各界大德鼎力資助,現已初具規模。圓通庵

圓通庵前身是員潭仔庵,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南陽山區後溪山嶺的員潭山上。後溪山嶺自北而南,重巒疊嶂,綿亘數十里。沿山河谷的後溪水道,是龍溪河的支流。古代山間原始森林密布,是獼猴野鹿棲息之地。據《建庵碑記》說:“員潭山高雲霄,登是山者,不啻往西域天竺。”
惠來建縣前,後溪山屬海豐縣之龍溪都(後溪山於解放之後屬普寧縣)當年的龍溪都南自甲子港,北至大南山的望天石,西自後溪山(包括雲落崩坎梅林高埔大坪和整個山體),東至總鋪洋雨亭與惠來都接壤,橫直逾一百華里。
嘉靖四十三年(1564)萍鄉知縣陳元謙(陳梅峰第五代孫、任滿回鄉至員潭庵)與僧人商議改建,僧告以昨晚夢見山頂小湖有群鹿臥眠,陳元謙認為這是好兆,便在鹿眠湖附近(即員潭故庵之上)“擇吉興工,梁棟美材,本山所產,經營締造,閱月而成。取清淨無滯之義,名庵曰圓通庵,斯時外觀,高山聳翠,上山雲霄,遠水細流,下舒碧澗;內視顯佛,應求神靈保佑,人鹹道為小西天雲。”不久,致仕回鄉的鉅野縣令陳雪坡(陳元謙從侄)邀游庵中,僧人將建庵經過相告,次日,同登山遠望,果有群鹿臥眠湖邊。於是建議將山腳員潭上下田地一頃零八畝拔入並加以擴建,“奉諾佛,祀祖先,敲金戛玉,煌煌乎可觀也。”《碑記》圓通庵湖光山色,規模壯麗由此可知。
圓通庵為岐石陳姓祖先創建並屢廢屢修,七百年的風風雨雨過去了,解放後後溪山區屬於普寧縣轄地,圓通庵舊址仍在,前年陳梅峰裔孫港商慈善家陳權記先生巨資委託友合、希石等十三人主持復建,煥然一新,現普寧市計畫擴建,並發展旅遊事業,圓通庵古蹟和附近景物將妝扮得更加美麗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