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池村

大池村

位於距彭水縣城54公里處的鞍子鄉場鎮所在地,和黔江縣、酉陽縣以及貴州省相鄰,氣候冬冷夏熱,農作物一年一熟。

基本信息

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鎮大池村

大池村是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鎮區西北方向2km處,距離市區15km,由大池,北馮家口,牛家莊三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在大池村.據該村明代"龍王廟碑"記載,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張氏祖先從山西遷居此地,因當地有座大水池,故取名"大池村".

廣東省普寧市雲落鎮大池村

大池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南陽山區雲落鎮,離市區10公里,由大池、東湖、南湖、下新圩4個自然村組成,人口0.38萬。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由中央寨和樓仔村人遷此創村。因村前有池塘,故名。1957年修寒媽水庫時,東門坑村部分村民也遷此落戶。鎮一工業小區設於此。聚落東靠寒媽水庫,呈塊狀分布。有耕地813畝,山地9786畝。農業種植水稻、甘薯、水果等。兼有運輸、養殖等副業。土地革命時期,是《蘇區快報》的編輯部所在地,是革命老區。有國小一所。村東有廣汕公路。

福建省閩侯縣大湖鄉大池村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大池村位於福建省閩候縣大湖鄉西北之交7公里出,東近雪峰村,西接洋里鄉張際、劉地村,北靠廷坪鄉汶合村。全村土地總面積14724畝,山地9771畝。大池村屬鷲峰山大脈東伸支脈南伸入境大湖地區之首,最高山峰“涌潮泉”,海拔1100多米,山體屬半丘陵山地,呈舒緩波狀循東偏南傾向西南,傾度50—70度,斷裂帶明顯,成擠壓破碎岩矽化、葉蠟石化、綠簾石化、捐雲母化等,動力變質岩沿斷裂帶續現,長2—4公里,成為與洋里張際交界的天然屏障。村周圍山坡陡峭、險峻巍峨。村內與張際相比,有天然高原低川盆地之別。

村落與居民

全村總戶數547戶,總人口2234人。大池村有29個村民小組,10個村點:林灣、柴場、大豐、臘坪洋、灣當里、坑仔、王必壟、牛頭坂、橫路、大池組成。屬老區基點村。

歷史人文

大池村宋至清屬懷安縣;清末屬大湖分縣,同為同樂鄉施化里27都;清末廢鄉、都成立區、保建制,大池屬大湖區;民國27年屬洋箬鄉(洋里鄉);1949年屬張際鄉;1956年歸大湖成立大池鄉,管轄1個自然村大池,1983年改村委會至今。

物產

主要以水稻、蔬菜為主。由於地理氣候和雪峰形成,有利於反季節經濟作物的發展和高山雲霧茶的種植。 礦產資源:大池村地質含礦產盛多,金、鉬現已明顯含量,極具開採價值。 村內交通、電力、通訊初具規模,是投資開發的理想地方。

建築景觀

洪氏祠堂。

雲南省昭通市水富縣向家壩鎮大池村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昭通市水富縣向家壩鎮,地處鎮西邊,距 鎮政府所在地23公里,到鎮道路為泥
村莊
巴路,交通不方便,距縣23公里。東鄰水河村,南鄰光河,西鄰太平、兩碗鄉,北鄰永安行政村。轄九龍、大池、中灘等2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38戶,有鄉村人口4303人,其中農業人口 4106人,勞動力243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2140 人。全村國土面積22.42平方公里,海拔862.5米,年平均氣溫 17 ℃,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082畝,人均耕地1.24 畝,林地15508.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73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業為主。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 、通路、通電話、通電視四通 。全村有 190戶通自來水,
民居
有560戶飲用井水,有38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34%)。有1135戶通電,有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63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4.4 %和56.2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9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88戶(分別占總數的87.7%和69.4%)。該村到鄉鎮道路為 泥巴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8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機車7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00畝,有效灌溉率為 49.8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6畝。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戶;建有小水窖 61口;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1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2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1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5萬元,占總收入的 19 %;畜牧業收入
竹林
535 萬元,占總收入的 65.7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5938 頭,肉牛 29 頭,肉羊 85 頭);漁業收入 8 萬元,占總收入的 1 %;林業收入 6萬元,占總收入的 0.7 %;第二、三產業收入110萬元,占總收入的 13.5 %;工資性收入249.8萬元,占總收入的30.7%。農民人均純收入1173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238人(占勞動力的 8.6 %),在省內務工111人,到省外務工127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38 戶,共鄉村人口4303 人,其中男性2207人,女性2096人。其中農業人口4106 人,勞動力2436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 4299人, 藏族 3人,其他民族1人。到2006年底,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27人,參合率63.4%;享受低保19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8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2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