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長城景區

南長城景區

鳳凰南方長城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全長190公里,城牆高約三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城牆高約三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由鳳凰縣西的亭子關―阿拉營―拉毫關―鎮竿城―得勝營―竿子坪長官司―乾州元帥府—喜鵲營。

南長城景區南長城景區
南方長城又稱苗疆邊牆。它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對南方苗族鎮壓的產物。為了持續統治,持續鎮壓,想出了這築牆屯兵,分割統治的毒計。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起來,規定了“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苗漢貿易和文化交往。這是一條由汛堡、碉樓、屯卡、哨台、炮台、關門、關廂組成的關卡,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
黃絲橋古城位於鳳凰城西約二十八公里,雄踞湘黔之要衝。建於唐垂拱二年。明、清時成為南方長城上最重要的軍營,清康熙39年建為石頭城。城高一丈五尺有五,城厚九尺,周長五百公尺,開三個城門,每門上皆有城樓。古城雄偉壯觀,氣勢不凡。
斷壁殘垣無聲的訴說著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初墓的荒涼堅守這裡時的承諾,我疑心自己走入了一個古老的夢境,那夢中有狼煙、有牛角號、有鳴鑼,還有哀怨的思鄉長笛。
南長城的發現,引起了不小震動,這條在歷史長河中沉睡了的苗疆邊牆,終於拂去了身上的塵埃,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那么,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2000年4月22日,羅哲文教授確定這裡是南方長城的地點。
看多了北方長城的高大,一走進南長城,我發現他小巧靈活了許多。據當地的老百姓說:“南長城是沿山靠水,就地取材建築而成的,如果有石頭的話,就用石頭來壘起,沒有石頭的話就用黃土夯制,儘管南長城不那么高大,但是他並不缺少作為長城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所應該有的一切,並且他的軍事建築,象哨卡、堡壘關口等等。比北方長城更為密集。”南長城今天的遺存讓我們震撼。
走在黃絲橋古城裡面,我向大家可能會發現它只有東西北三道門,因為我們都知道一般的城池有四道門,為什麼他會缺一道門呢?其實,黃絲橋古城原來是有南門的,但是因為南門三次意外的被毀於熊熊大火之中,而事後又根本查不出起火的原因,,於是當地人就請風水先生在這裡卜了一卦,後來風水先生說,這個南門是屬火的,就是再建好,它也會屢建屢焚,於是當地人就決定乾脆把南門封掉,就剩下了現在的東西北三道門了,那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就是南門的遺址。
地方就是南門的遺址。黃絲橋古城是南長城現今保存的最為完整的,也是最大的一座屯兵城堡,建於清朝的乾隆十八年,它地處湘黔邊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黃絲橋古城是石灰岩的青石結構建築,頗具特色,飛檐翅角,雄偉壯觀。登上城樓,俯瞰全城,以長街為中軸的城中景致盡收眼底。當活生生的歷史物證真切的放在我的面前時,我幾乎不敢相信它是如此的完美,以至於擔心自己誤闖了哪一家製作公司的影視城。
繞著黃絲橋古城走了一圈,我發現它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一般的古城堡,轉彎的地方都是呈直角的,而他這裡正好凸出去了一塊,為了更加方便觀察敵情,一遇到敵人來犯的時候,進攻的時候,守城的士兵就可以在這裡將敵軍擊退。這也顯示出了黃絲橋古城軍事防禦體系的完整性。
當年的統治者費盡心思實行民族隔離制度,才有了南長城的出現。而人的精神和信仰是難以教化的。統治者的干預,並未斬斷手足情,黃絲橋古城竟然是城外的苗族同胞為紀念城外的以為好心老人而命名的。歷史是不斷前進的,今天黃絲橋古城敞開的城門,似乎在嘲笑當年的幼稚,作為南長城防禦系統指揮中心的鳳凰古城,也早已失去了以往的重要的戰略和政治地位,只有僅存的東西兩座城樓和半壁城垣,見證著曾經的輝煌。沿南長城一路走來,南國風光和湘西少數民族風情分外誘人,這或許是南長城作為歷史物證之外的另一個價值所在吧。
美麗的沱江水依然在靜靜的流淌,戰火硝煙已經成為過去,不變得是,沱江兩岸優美的風光和珍藏在兒時記憶當中高高低低的棒槌聲。
黃絲橋古城:出湘黔川邊界貿易重鎮阿拉營,西行一公里許,便來到了名震遐邇的黃絲橋古城。這是國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登上古城頭,極目四野,見良田千頃,綠水迂迴;斜陽夕照里,炊煙縷縷,一派田園詩韻。誰人想到,這裡曾是西通雲貴要塞,刀戟搏擊之地。
古城始建於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湖南省志·地理志》:“唐置渭陽縣,縣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現名黃絲橋”),經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茸,建國後省縣政府又拔款修復,形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石頭城。古為屯兵之所,是歷代統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釁的前哨陣地。
古城系青石結構建築,城牆高5.6米,厚2.9米,寬2.4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周長686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築城所用石料皆採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餘斤。石面精鑽細鑿,石面平整,工藝考究。砌築時以糯米稀飯拌合石灰為砌漿灌縫,使數百米城牆,渾然一體,堅固牢實。古城開有三個城門,均建有十餘米高的清式建築格局的高大城樓,東門城樓題“和育門”,西門城樓題“實城門”,北門城樓題“日光門”。三個城樓的屋頂均為歇山式,下層覆蓋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飛檐翹角,分外壯觀。
城牆上部為鋸鑿形狀,箭300個,還有兩座外突的炮台。站在炮台之上,遙想當年,箭垜旁刀戟林立,炮台上人影浮動,還有城外山頭的碉樓狼煙滾滾,仿佛還看見刀劍交接之影,聽見搏殺呼號之聲,剎那間產生一種悲壯感。
全勝營南長城遺址:全勝營,又稱全石營,位於鳳凰古城西部15公里處的1867省道廖家橋鎮永興坪村路段旁,是中國南方長城的一個重要關隘,也是中國南方長城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全勝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據《鳳凰廳志》記載,它是中國南方長城的一汛。明清時駐軍30餘人,是西扼黔川、東控鎮竿的戰略要地之一。
營址選在巍峨峻峭的全石山半坡,面積7500平方米,原來有兵房,雕樓、教場等設施,目前保存較完好的有300多米城牆,一座青石砌成的二層青瓦雕樓。城牆高5米,頂寬有1米左右的人行道,有0.5米以上的護身箭垛。雕樓高出6米以上。從鳳凰古城驅車去阿拉,或從黃絲橋古城東返鳳凰城,到永興坪路段,都能遠遠地看到這段長城的雄姿,使人油然萌發思古之幽情。
亭子關:亭子關又稱王城,在湖南省鳳凰縣黃合鄉境內,為湖南西部邊陲,西去幾百米就是貴州省界,是中國南方長城的起點。
亭子關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亭子關是在孤山山築城,青石圍山而砌,是一個面積6359平方米的圓形屯堡。這個屯堡原設東、西、南三個大門,築有城牆箭垛,設有4個炮台。城牆內是兵房及守關兵丁家屬居所。
時光流逝,滄海桑田。屯堡如今已成苗漢人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的家園;古城門門樓早已在風霜雨雪中損毀無存,城門遺蹟卻仍是居民們進出的主要通道;城牆上的箭垛也已隨歲月流逝而難覓蹤影,只有4個古炮台仍雄姿猶存。
站在關上四望空曠開闊的山野,稼穡之綠早已模糊了昔日苗族人民前赴後繼,奮起抗爭的身影,只有如黛的遠山上雕樓隱約,尚能激起遊人的無盡遐思。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 門票:45元
交通提示
  • 鳳凰下車後在汽車站乘鳳凰到阿拉的車,車費大約是3塊錢,在南方長城下車
相臨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