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贊古

南贊古村是甯氏大村,是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之村莊。此村建於明永樂時期,永樂期間,寧氏先祖寧志剛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寧氏遂成為該村第一大姓。該村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是羊絨之都的典型村莊。《姓氏考略》所記載的這段文字:“甯,衛康叔之後,至成公生季食采於甯,以邑為氏,望出齊郡。又與寧通,漢甯成,《史記》作寧成。”

簡介

南贊古村是甯氏大村,是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之村莊,該村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是羊絨之都的典型村莊。

歷史背景

據傳,村中南海菩薩廟中曾有鐵磬,上有銘文記載,此村建於明永樂時期,永樂期間,寧氏先祖寧志剛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寧氏遂成為該村第一大姓。

寧氏史脈

寧甯二氏相通 系承姬姓後裔
作為人的姓氏,寧、甯二氏,一向是相通的。雖然有人把他們嚴格劃分為兩個姓氏,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混為一談,在書寫時,寧、甯不分, 連最偉大的史書《史記》也不例外。
那么,在實質上,他們究竟是形別姓異的兩個不同姓氏,還是根本就沒有任何分別的一家人呢? 甯姓讀四聲,寧姓讀二聲。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先行熟讀《姓氏考略》所記載的這段文字:“甯,衛康叔之後,至成公生季食采於甯,以邑為氏,望出齊郡。又與寧通,漢甯成,《史記》作寧成。”
由這段文字看來,寧、甯二氏,的確是一父所生,同母所出,絕對可以不分彼此,混為一談。換言之,這個家族的子弟,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寫為“甯”,也可以比較省事地寫作“寧”。
這個可以有兩種寫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記述得很清楚,是從春秋時代的衛國來的。換句話說,他們是發祥於距今兩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帶,是源遠流長的一個古老家世。他們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當時被封為諸侯的周文王眾多子弟之中,表現得出類拔萃,曾經於周公誅滅反叛的武庚之後,把殷朝的遺民治理得皆大歡喜。後來,更被其侄周成王舉為司寇,光彩異常。
不過,在不分彼此的寧、甯二氏之中,寧氏還有另外一支組成份子,所以過去才會有學者主張嚴格區分這兩個姓氏,不宜混為一談。寧氏的第二支組成分子,根據考證,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顓頊帝的嬴姓後裔,這一點《姓纂》和《急就篇》有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謚寧公,支庶因以為氏”。
這派說法,言之成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應該把寧、甯二氏嚴格地劃分。但是,如果進一步追溯,則嬴姓的始祖顓頊,是黃帝的曾孫衛康叔的父親周文王,也是黃帝的姬姓後裔。姬、嬴二姓既然統統都是源自黃帝,則顯而易見,寧氏儘管有兩個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寧、甯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寫法上斤斤計較。
被普通采認源自3000年前衛國的寧氏,在春秋時代表現得出類拔萃,不同凡響。當時的兩位衛國人寧俞和寧戚,都是長久以來備受敬仰的了不起歷史人物。
寧俞,就是大名鼎鼎的衛武子,是當時衛國的大夫,賢明忠勤,於衛文公有道之時,無事可見,當衛成公無道之日,卻不避艱險,被孔夫子極口讚美為“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戚是春秋初期的衛國人,修德不用而商賈,宿於齊國的東門之外。有一天,率先稱霸諸侯的齊桓公夜出,聽到他飯牛扣牛角而歌,從歌詞中,知道他的賢德,就命管仲迎拜為齊國的上卿,表現得果然高明,後來還進一步繼管仲為齊相,千古垂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