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前身為核工業415醫院),位於湖南省衡陽市珠暉區。建於1958年,是一家歷經55年滄桑變遷的集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學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是省市縣醫保、居民醫保、工商醫保、鐵路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是衡陽市“十佳醫院”“文明優質服務醫院”全國“明明白白看病百姓放心醫院”。2002年併入南華大學、成為南華大學直屬型附屬醫院以來,度勢定方略、蓄勢強內涵、借勢促發展,堅持走“科技立院、人才強院、特色興院”之路,在又好又快的良性軌道上彰顯核心競爭力。

基本信息

醫院簡介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 (原核工業四一五醫院)始建於1958年,是湘南地區久享盛譽的大型三級綜合性醫院,集醫療、教學和科研於一體,是衛生部認定的愛嬰醫院,全國“明明白白看病,百姓放心醫院”,省首批醫保定點單位,衡陽市二星級文明單位、衡陽市“十佳醫院”、“優質文明服務醫院”。

醫院環境

醫院坐落於湖南省衡陽市珠暉區,占地面積380畝,南臨湘江,北臨107國道,京珠高速、衡棗高速、衡大高速穿旁而過,交通十分便利;院內綠樹成蔭、環境優雅,病房設施先進。

醫務人員

醫院現有固定資產1.2億元,其中總院部分近億元,醫療用房達3萬平方米;現有職工950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近800人,高級職稱142人,中級職稱23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13人(含退休專家),碩士生導師12人。醫院開放病床650張,設有15個病區、16個一級臨床科室、29個二級臨床專業和24個醫技科室、兩個臨床醫學實驗室。

醫院擁有高檔螺鏇CT、ECT、高檔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大型C臂機、高壓氧倉、彩色都卜勒B超、血透機、腹腔鏡、前列腺汽化電切鏡等高精尖設備2000多台(件),為病人就醫及康復提供了較完備的醫療條件。

科室簡介

放射科

放射科成立於1964年,當時有醫技人員8人,其中副主任1人、醫師1人、醫士1人、技士4人、護理員1人。首任科副主任由從瀋陽醫科大學調來的孟憲富擔任。建院初期,根據簡易病房及簡易門診的需要,醫院安裝了國產200毫安X光機1台,安排1名醫生和2名技師主要開展透視項目。以後因陋就簡地建立了一個小暗室直至開院。

開院後陸續購置了一批先進設備,經過幾次淘汰更新,到1986年擁有X光診斷機4台,其中200毫安、30毫安、350毫安和500毫安機各1台。期間,相繼開展了透視、胃腸道鋇劑造影、泌尿系的各種造影、腹膜後充氣造影;支氣管、子宮輸卵管和椎管內碘油造影;膝關節及腕關節造影、腦及四肢血管造影等業務。特殊照片有各部位斷層攝片、心臟計波攝片、眼球異物定位等。開展了部份大劑量靜脈造影及消化道雙重對比造影、椎管的碘水造影及100毫米螢光縮影。1988年,放射科引進島津1100型500mAX光機,使透視從暗室走向明室。開展了胃腸氣鋇雙重造影、介入治療、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等檢查治療項目。1989年率先引進衡陽市第1台CT機,5年後又引進以色列產新一代高解析度CT機。九十年代初開展介入放射治療項目,進行了中晚期惡性腫瘤的灌注化療及栓塞治療、肺穿刺活檢、食道狹窄擴張、肝腎囊腫穿刺及硬化劑治療等。1999年,引進島津800mAX光機,並配備了雷射照相系統,拓展了該機的各項功能,規範了胃腸雙重對比檢查的方法,使攝片質量診斷準確率進一步提高。

放射科在七十年代及之前為核工業系統、部隊及地方醫院舉辦了數期培訓班,先後接受廠、礦、隊進修人員數十人,培養了一批放射醫技人員。醫院對外開放後,還為鄉、鎮、縣級醫院培訓了放射骨幹。2003年醫院併入南華大學後,該科各方面又有了新的發展。2004年底,引進湖南省首家美國產Lightspeed

Ultra8層螺鏇CT和美國產GE

LCV+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並成立了放射介入診療室,在原有肺癌、肝癌介入治療和血管造影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介入診療的範圍,包括心血管疾病、周圍血管疾病、胸腹部臟器腫瘤的介入診療,為放射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2005年年底引進美國產柯達CR850系統,用高靈敏、高分辨和動態範圍較寬的IP板代替X線膠片,由傳統的圖像沖洗膠片轉換為數位化圖像利用計算機處理,大大提高了普通X線攝影圖像質量。同期引入的全球“永磁之王”

GESignalVation

0.35T磁共振,除對各種腫瘤、腦、脊椎、腹部、盆腔臟器等器官提供早期和超早期影像學診斷外,還能開展單次激發彌散成像、灌注成像、腦功能成像、智慧型化血管造影等多種疾病的早期介入檢查和治療。2006年完成上海金仕達衛寧PACS2005的安裝調試,成為湘南首家數位化放射科。2008年,通過了“放射學檢查方法及圖象質量相互認可醫院”的評審。

該科分有5個業務技術組,即普放診斷組、普放技術組、CT組、MR組、介入診療組,每組人員相對固定,在保證各組工作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實行不同影像學方法的輪轉學習。該科建有南華大學醫學專科部影像教研室,完成了一屆三年制影像大專班的教學任務,承當了南華大學影像本科班、湖南中醫藥大學影像本科班以及多家醫學院校的影像專科生的實習帶教任務。近幾年,先後開展了MRA、MRV、MRU、MRCP、腦彌散功能檢查;CT灌注成像在各系統的套用;CT曲面重建技術的臨床套用;CT血管造影技術的臨床套用;CT仿真內窺鏡技術的臨床套用;三維成像技術的臨床套用;經導管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術、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支氣管動脈-肺動脈瘺栓塞術;開設了介入門診,開展了節段閉塞型布-加氏綜合徵的介入診療。《卵巢上皮癌多層螺鏇CT灌注成像與VEGF表達的相關性研究》獲省衛生廳課題立項;《自主式講課學習模式在醫學影像教學中套用研究》以及《PACS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套用研究》獲南華大學課題立項。

該科現有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人、住院醫師5人、含碩士研究生2人、主管技師2人、技師5人。隨著新設備的引進,該科正在和將要開展的項目有:腫瘤的血供動力學研究;老年病的MRI診斷研究;非血管性介入診斷及治療實體腫瘤及囊性疾病;心臟大血管疾病的診斷;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多種疾病的影像診斷研究。該科現任主任文建榮,副主任張宏文、吳鵬、蔣小龍。歷任該科主任、副主任的有孟憲富、包承德、陳振賢、李平、劉祝華。

超聲診斷科

原為特檢科下屬一個專業組,2006年1月獨立成科。現科主任為沈嚴嚴。

1979年5月,醫院將原分散在各病區的心電圖、基礎代謝、超音波、腦電圖、胃鏡、氣管鏡等檢查室集中成立特檢室,隸屬於內科,1989年獨立成特檢科。1991年2月購進衡陽市首台美國GE公司RT—6800彩色B超,為醫院開展心臟外科手術奠定了基礎。2000年初,特檢科組成超聲、內鏡、功能3個組。2001年,超聲組開展了超聲引導下晶氧造影術。2002年引進美國GE公司Vivid

Five超高檔全數字彩色都卜勒診斷儀1台,用於心臟、腹部、婦產、外周血管、秘尿、小器官、新生兒、小兒科、經顱、經食道、經腔道、TVI組織速度成像技術評價心室功能等多方面的檢查和開展科研教學工作。除日常檢查外,還開展了在B超引導下腹部腫塊穿刺活檢術和肝膿瘍、肝囊腫、胸腹水穿刺治療術及清宮術、取環術。

2005年在衡陽地區率先開展了超聲引導下腎穿刺活檢術。

超聲科現有醫務人員8名,其中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2名、住院醫師3名、護士1名。其中獲碩士學位1名、在讀碩士2名。科室擁有超聲診斷儀6台,其中黑白超聲4台,彩色超聲診斷儀2台。參與省級課題2項,主持校極課題2項。自2004年起協助其他科室培養碩士研究生6名,在國家級核心期刊共發表論文4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經過科室人員的不懈努力,超聲診斷符合率高,在衡陽地區有較高的聲譽。同時,完成了大量體驗工作,為基層醫院培養了大批業務技術骨幹。

脊柱外科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脊柱外科是衡陽市最早開展各類脊柱外科手術的科室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已能開展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脊柱結核病灶清除、脊柱骨折椎體復位內固定術。專業發展迅速,能開展從上頸椎到腰骶椎的絕大部分手術及微創手術。如上頸椎Chair畸形及先天性游離齒狀突畸形的手術治療;經枕骨板障間螺釘聯合樞椎椎弓根釘固定融合治療寰椎爆裂骨折;經寰樞椎椎弓根螺釘固定融合治療創傷性寰樞椎失穩症;前路空心加壓螺釘治療新鮮齒狀突骨折;C2-C3椎弓根及側塊螺釘固定治療Hangmans骨折;頸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椎間植骨融合術;前路“漂浮法”治療孤立性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頸椎骨折脫位前路復位減壓、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及後路頸椎弓根螺釘、側塊螺釘或經關節突螺釘內固定;一期前後聯合入路治療“鉗夾”型頸椎病;頸後路改良單開門微形鈦釘-鈦板頸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頸椎管狹窄症及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上胸段椎體骨折脫位的椎弓根系統復位內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前路減壓、脊柱重建內固定及後路減壓、椎弓根系統復位內固定;一期經後路單一小切口270°椎管減壓、椎體次全切除、鈦網植入重建治療嚴重胸腰椎“三柱”損傷;脊柱結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內固定;脊柱腫瘤切除根治重建術;腰椎間盤突出症術後翻修術;腰椎失穩、腰椎滑脫症的減壓復位、椎間融合內固定術;後路經椎弓根椎體楔形截骨、脊柱短縮術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伴後凸畸形;經皮椎體成形及椎體後凸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椎體血管瘤、椎體轉移癌以及C臂機引導下經皮穿刺臭氧注射髓核消融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微創手術。最新引進的德國joimax椎間孔鏡脊柱微創系統,通過很小的8mm工作通道在內鏡直視下完成各種類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治療,填補了湘南地區技術空白。

為適應和更快促進學科發展,脊柱外科於2007年3月獨立成科。經過近幾年的打造,現已形成以開放手術為基礎和後盾,以微創手術為先導和亮點的格局,科室整體實力穩步提升。現有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2人,碩士學位3人。我們的服務理念是:關愛您的脊柱,支撐您的人生!

中醫科

中醫科於1962年組建,開院時有醫師5人,主要從廣州、上海調入,科主任由來自廣州中醫學院、對中醫婦科學造詣頗深的趙啟光擔任。七十年代中期,趙啟光退休,鄭春管接任主任。其時,中醫科除承擔中醫門診外,還兼顧各病區會診和核工業衛生學校中醫教學任務。1984年6月,醫院在五官科病區開設中醫病床10張,收治慢性病患者,對較為複雜的病人採用中西結合治療方法,將中西“兩法”套用於臨床。鄭春管主任率先開設了高血壓中醫專科門診,深受病人的歡迎,經常加床以滿足病人住院的需要。到1986年,中醫科醫護人員已發展到11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1人、住院醫師8人、針灸護士1人。九十年代初期,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為的限制,加之中藥價格上漲等因素,中醫科門診及住院病人呈下降趨勢。為了擺脫困境、爭取主動,在主任楊玉秀的帶領下,先後開設了具有中醫特色的專科門診,如楊玉秀的中醫婦科;陳伯青的中醫骨傷科、中醫內科疑難雜症;周開榮的中醫脾胃病等。1994年羅遠萍主持中醫科工作,購買了ZZ—型肛腸治療儀,並於1999年5月開展“肛腸痔瘺”診治專業工作,並正式掛牌成立中醫肛腸專科,由副主任醫師王誠銓主診。

燒傷整形外科

燒傷整形美容外科開設於1987年,是衡陽市最早開展燒傷治療、瘢痕整形和五官美容的特色專科,前任主任董玉明副主任醫師、現任主任賀楚宇主任醫師。

燒傷方面:早在我院開院之初——1964年,我院治療放射線損傷——硝酸鈾醯混合燒傷,在核工業系統鼎鼎有名,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95年現任科主任從全國著名燒傷治療中心——上海瑞金醫院學成歸來,引進瑞金醫院燒傷外用藥——磺胺嘧啶銀秘傳配方,新開展腹部超薄皮瓣和四肢帶蒂皮瓣移植術,以“短、頻、快”手術原則,綜合套用削痂術、切痂術、多種形態自體皮移植術、輻照豬皮復蓋術和皮瓣移植術,“攻擊性”消除燒傷創面,使大面積燒傷病人特別是燒傷80%以上、三度燒傷50%以上和合併重度呼吸道燒傷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顯著提高。迄今為止,已經成功治癒這類病人100餘例。

整形方面:使用皮膚擴張器治療瘢痕性禿髮,瘢痕切除後美容縫合,或套用免縫膠布,或大張植皮,或皮瓣移植,均取得很好的疤痕整形效果。2004年開展套用皮瓣修復深度創面(如褥瘡、電燒傷創面),2006年開展小切口祛腋臭並不斷改良切口和改良加壓打包法,2009年套用腹壁雙葉皮瓣和自體肋骨一次完成陰莖再造成功,獲省內專家一致好評。整形水平一次又一次升華。

美容方面:能嫻熟進行五官美容手術,如切眉提眉、雙眼皮成形、祛眼袋、隆鼻、隆頦、隆乳、巨大乳房縮小術。尤其在改良肌皮瓣法祛眼袋方面有深入研究,獨具特色,深受廣大愛美人士的歡迎。

秉承歷史,開拓進取,經過一代又一代專業人士的努力,我院燒傷整形美容外科有主任醫師1人,醫學碩士4人,治療水平高、科研能力強、設備條件好、住院環境美。

骨科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骨科已建科50餘年,是湘南地區最早成立的骨科之一,且歷來是我院科室建設的重點,在湘南地區擁有雄厚的實力和良好的口碑。通過不斷引進人才,加強科室團隊建設、磨合,實力已得到極大的增強。科室床位50餘張,擁有主任醫師(教授)1名,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3名,醫師1名。其中博士1名,碩士3名。

我院交通十分便捷,非常適合創傷病人的急救治療,且創傷骨科為我科特色之一。四肢骨與關節的各種不同類型的骨折都能在本科得到非常好的治療,已在患者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本科能很好地完成各類嚴重、複雜的四肢骨關節創傷,包括嚴重的開放性骨折,關節內骨折,以及嚴重的骨盆、髖臼骨折,我科是率先在省內開展微創技術的科室之一,能熟練套用經皮微創鎖定鋼板固定技術(MIPO技術)治療脛骨遠端骨折、肱骨外科頸骨折等,患者診療後療效均十分滿意。

我科另一大特色為關節外科,本科在人工髖、膝關節置換技術上已十分嫻熟,並已廣泛開展,無一例術後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目前已為多例90歲以上超高齡患者成功實施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最高齡為97歲),且已成功開展髖關節結核一期髖關節置換術,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關節鏡外科方面是我科最新引入的技術,目前正在快速成長及大力加強。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關節鏡(美國施樂輝)及各種微創診療器械與設備。關注關節病損,致力於微創治療各種骨與關節疾病。從業醫師經驗豐富,均曾於國內先進的運動醫學中心學習交流。能熟練開展關節鏡治療關節滑膜炎、關節內游離體、關節交鎖、關節化膿性感染、痛風性關節炎、絨毛結節性滑膜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半月板損傷、內鏡輔助下關節內骨折微創手術。

從骨科的角度,我們所開展的各項新技術、新手術,已經與國內、乃至國際上的最新技術接軌,全身任何一個部位、任何一種類型的骨科病,我們都能夠以最新、最合適的技術,為您作出合理的治療。

婦產科

醫院開院就開設了婦產科,葉德俊、邱泮英、李家范、蔣先涵、余曉玲、黃菊芳、孫曉紅先後擔任科主任。八十年代以前,能進行一般的婦產科手術,如子宮全切、卵巢癌切除、習慣性流產子宮頸縫扎和各類計畫生育術等;八十年代以後特別是副主任醫師蔣先涵主持婦產科工作後,技術上有了大的進步,她主持搶救危重病人千餘例,成功率在99%以上,施行各種計畫生育手術2萬餘例,從未發生過差錯和事故,先後被評為湖南省“計畫生育先進個人”和“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1994年被衛生部授予“全國計畫生育手術萬例無事故先進個人”光榮稱號;自九十年代後期黃菊芳擔任科主任以後,整體技術水平又有了提高,改進和新創了多項技術,如改良式電刀環形筋膜內子宮全切術、廣泛性子宮切除+盆腔淋巴清掃術、凝血酶宮腔灌洗治療宮頸妊娠出血等,其中腹腔鏡手術在衡陽市獨占鰲頭。該科在婦科內分泌疾病尤其是不孕症、圍絕經期激素替代治療方面有新的進展;能成功開展乙狀結腸人工陰道成形術,各種尿瘺、糞瘺的修補術等陰式手術;能成功救治各種難產和併發症;2002年5月引進電子陰道鏡+高頻電刀,使宮頸癌的防治取得突破性進展。另外無痛人流、陪伴分娩、新生兒撫觸等新技術、新模式使產科質量大大改善。

現任主任孫曉紅,是目前為止衡陽地區唯一的一位婦產科專業博士。她2007年10月到來之後,婦產科在保持已有技術項目優勢的同時,又成功開展了B-Lynch子宮縫合術、盆底重建術、保留宮體的宮頸癌根治術、非脫垂陰式子宮全切術等一系列新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眼科

眼科開科以後,能進行一般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七十年代末,開展磁療加藥沖洗治療淚管阻塞及冷凍摘除白內障;八十年代,開展a-糜蛋白酶藥物浸泡眼球治療淺點狀角膜炎,用環形矽膠管逆行插管術代替老式鼻腔淚囊吻合術,使流淚患者免去了手術開刀的痛苦;九十年代以來,開展專業項目多種,如眼內異物取出、眼部成形、白內障人工晶體植人、青光眼小梁切除、眼眶腫瘤摘除、驗光配鏡、玻璃體切割術等。眼科開科以來,禹惠蘭、王樹生、錢良書、夏旭光先後擔任科主任。

2003年5月,現任科主任、眼科專家、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夏旭光到來後,眼科的業務和技術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引進了義大利OPTIKON公司Pulsar超聲乳化儀、日本TOPCON公司CT—80型電腦非接觸眼壓計、美國SONOMEDA超儀、全自動電腦視野計APS—6000A/B型TOPCON610型—2000手術顯微鏡等一批先進的眼科專用設備,開展了白內障超聲乳化術、顯微鏡下各種青光眼手術、角膜移植術、羥基磷灰石義眼台植入術、視網膜剝離復位術、眼部腫瘤切除術、眼部整形術及斜視矯正等眼科常規手術和高難新手術,尤其是白內障和青光眼手術治療的成功率及手術效果,在湘南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2007年10月,又開設雷射治療近視眼專科,投資近500萬元引進德國視明公司LASIK準分子雷射近視矯正系統,為近視患者帶來了福音。

神經外科

八十年代,醫院已能開展神經外科手術,如脊髓腫瘤切除、顱內血腫清除減壓等,姚川汶、羅道森、李福成等知名專家為神經外科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九十年代後期,神經外科從骨外科分離出來獨立開科。開科十餘年來,在孔成舟、李國鋒和現任主任陽小生等專家及大批骨幹的相繼努力下,神經外科又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既保持了原有的優勢,又取得了創新成果,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先後開展橋小腦角腫瘤、鞍區腫瘤、松果體區腫瘤、顱底腫瘤、高頸段脊髓腫瘤、聽神經瘤摘除和顱內動脈瘤夾閉、顱內動靜脈畸形切除等一系列高難新手術30餘項,其中11項獲院科技進步獎、8項達省內先進水平。該科開展的聽神經瘤摘除術,能保存面神經達70%、聽力達40%以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該科對顱腦外傷的治療尤其是對原發性腦幹損傷的搶救匠心獨具;該科利用神經外科技術優勢,在高血壓腦溢血的外科治療上取得成功,彌補了內科治療的不足,使高血壓腦溢血的治療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神經內科

我院神經內科創建於1964年,1986年成為獨立的病區,系衡陽市最早有獨立病區的神經病學專業科室。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與奉獻,經歷了40多年發展與進步,它由小到大,由弱變強。至今擁有神內專科門診、神經內科病區、神經功能康復室、神經電生理室、神經幹細胞移植室等。同時,設有南華大學神經病學教研室,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較大規模的綜合性臨床專業重點學科。擁有病床數近80張,醫、護、技師總計30人;其中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4名,住院醫師1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護士12名;康復師2名。醫、護人員學位不斷提高,具有博士學位者1名,碩士4名,南華大學副教授2名。能夠診治神經系統各類疾病,尤其是腦血管病的微創治療、介入診斷與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鑑別診斷、癲癇規範化治療、周圍神經病與肌病診治、中樞神經系統病損的幹細胞治療居全省先進、市內領先水平。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等難治性疾病的診療也具有豐富的經驗。

我院擁有MRI、螺鏇CT、大型C臂機、SPECT;神經電生理檢查室擁有完整的神經電生理設備,開展包括經顱都卜勒,頸動脈彩超,腦電圖、動態腦電圖,聽、視覺、體感誘發電位以及周圍神經傳導功能的系統性研究與檢查,為臨床診療提供有力的保障。

新技術開發與科研方面有較大進步。已完成了省衛生廳課題1項及南華大學校級課題2項;在研課題衡陽市科技局科研項目1項,南華大學校級課題3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50篇。同時承擔南華大學醫學院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

專業醫技隊伍的組成:科主任主任醫師張新華;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任醫師

鄒偉;科室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劉淑雲;主治醫師:陳勇軍、張平、蔣福生、劉貴香;醫師

曹琳。主管技師李湘雲;技師肖泳。

麻醉科

麻醉科和手術室是伴隨著醫院的逐步發展而不斷壯大起來的。1987年以前,只有麻醉醫師2人;器械和設施也較簡陋,只有總價值為6.37萬元的各種常用外科手術器械85台件;完成手術最多的一年也是1224台。1987年以後,技術力量逐漸增強,大型貴重的先進設備相繼購置。現有麻醉醫師14名,其中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3名,易壽立、盧勇、吳禮平、侯立力、王白雲先後擔任麻醉科正副主任,現有一支20人的技術過硬、素質優良的手術護理隊伍;貴重器械有:大型手術顯微鏡、高檔進口的手術顯微鏡、高檔進口的麻醉機、腹腔鏡、C臂X光機、多功能監測儀等;年手術台數大幅度增加,1987年完成1300多台,2001年完成3234台,2002年完成3740台,到2007年完成各類手術達7608台。

麻醉科和手術室努力開展新技術,贏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87年以前,開展了腰大肌、股間溝N阻滯;1989年開展了鎮痛治療,為腰腿疼痛和術後病人解除了痛苦;九十年代後開展了一系列高難度的麻醉項目和新技術,如新生兒氣管插管靜脈複合的麻醉、AV留置針的臨床套用、有創動脈壓的測定及中心靜脈穿刺在臨床的套用等。

2004年新建開業的外科大樓,有獨立的全層流淨化手術室10間,淨化達10萬級以上。這種恆溫恆濕的全淨化手術室,能滿足各種手術刀需要,能確保手術安全,為病人提供了國內最好的手術環境。

如今的麻醉科和手術室,能順利完成成批病人的麻醉和同時進行數台手術,能配合完成多科室的大手術及長時間的手術,為醫院救死扶傷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證。

腎內科

我院是湖南地區最早開設腎內專業的病區醫院,隨著條件的逐步改善,於2007年1月,正式成立了腎內科。2008年由內一病區遷出,於神經內科同置一區。

該科在科主任彭蔚芳的帶領下,積極開展腎臟疾病的診療,利用美國Garba槍施行腎臟穿刺活檢術,使各種原發性腎性球疾病、間質性腎炎及繼發性腎臟疾病得到明確的病理診斷,確保了治療的及時、有效和安全;擁用6台費森尤斯多功能血透機,開展了血液透析、血液濾過、血液灌流、血漿置換、免疫吸附、腹水回輸和腹膜透析等各種血液淨化技術,在急、慢性腎衰的治療上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該科現有副主任醫師2名、碩士研究生2名。

呼吸內科

呼吸內科是與醫院同生長、同發展的老牌專科。於2008年9月之前曾於腎內科、內分泌科同置一區,2008年9月獨立成科。

1969年在湖南省率先建立支氣管鏡檢查室;1990年建立肺功能室;1996年建立血液透析室。在吳晉惠、余仁風、張建忠、田科等歷屆科主任的帶領下,先後開展了經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術(盲檢)、電視透視引導下經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術、肺泡灌洗術、支氣管內膜結核——纖維鏡下治療、經纖支鏡支氣管內異物鉗取術、CT引導下縱膈腫塊穿刺活檢術、CT引下經皮針吸肺活檢術、CT引導下肺膿腸穿刺治療術、胸腔閉式引流+纖維蛋白溶解術治療肺炎旁胸腔積液、膿胸、結核性胸膜炎、深靜脈穿刺針行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自發性氣胸等系統新項目、新技術。特別呼吸內科在田科主任的帶領下,重質量、重創新,在呼吸系統感染疾病、細菌耐藥性、呼吸衰竭、難治性胸水、間質性肺疾病、肺部結節性病灶、晚期肺癌的局部治療、重症哮喘等診療技術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開展了電子支氣管鏡下氣管、支氣管腫瘤切除術(微波),電子支氣管鏡下局部化療+微波治療,電子支氣管鏡引導下Y型氣管支架置入術,電子支氣管鏡下氣管內腫瘤切除術+Y型支架置入術(省內首例),支氣管結石摘除術,電子支氣管鏡下等離子刀治療支氣管結核、氣管內腫瘤、氣管骨化症,內科胸腔鏡檢查術(市內唯一),經電子支氣管鏡縱隔淋巴結針刺活檢術(市內唯一),無創通氣技術治療呼吸衰竭、睡眠呼吸暫停通氣綜合症,胸膜固定術治療惡性胸水、難治性氣胸,選擇性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大咯血,胸膜活檢術,B超引導下肺部腫塊穿刺活檢術,B超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術治療肺膿瘍等新技術。多次派人赴北京解放軍總醫院、上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華山醫院、廣州中山醫大附一院、蘇州醫學院附二院等進修學習。呼吸內科現有副主任醫師3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4人、管護師2人、護師4人、護士6人,獨立成科後編制床位25張,開放床位30張。

消化內科

消化內科伴隨醫院走過了五十年成長曆程。在幾代消化專業醫技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消化內科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技術水平和社會聲譽不斷提高。

消化內科成立於1979年,主治醫生劉滌塵、席與純、呂荷蘭,副主任醫師肖宗漢先後擔任該科主任。1999年11月至今吳清任主任。該科開展了無痛胃鏡、胃內異物內鏡直視下摘取,內鏡止血,內鏡直視下化療粒子植入,胃腸息肉高頻電切術,食管靜脈曲張內鏡下結紮,血管栓塞治療脾功能亢進,腹水超濾濃縮回輸術,乳頭肌切開取石術,肝癌介入治療,肝囊腫的無水酒精硬化治療法,食管、胃、腸狹窄擴張並放置支架術,內鏡直視下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治療賁門頭失緩症技術,1974年率先在市內開展胃鏡檢查技術,1990年率先在市內開展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技術(ERCP),2006年率先在市內開展經皮經肝胃左冠狀靜脈栓塞術。食管、胃、腸狹窄擴張並放置支架術居市內領先水平。承擔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衛生廳科研基金1項、市科委項2項,南華大學教學課題2項;參編專著共3部;在中華肝病雜誌、中華消化雜誌等雜誌發表論文40餘篇。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1名。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1)肝纖維化防治;(2)脂肪肝防治;(3)內鏡下的診斷與介入治療研究。2006年7月,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院黨委書記陽學風的調入,使該科的學科建設、技術水平和人才培養又躍上了一個新的發展平台。

該科現編制病床40張,有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2人、博士2人、碩士4人、主管護師3人、護師3人,護士9人。

心血管內科

在吳晉惠、范積雄、王留虎、房永寬、鄧萬俊、周春娣、魏平、鄭重、羅湘俊、馬小峰等歷屆主任的帶領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醫院心血管內科已形成了以原業務院長鄧萬俊教授、現任業務院長覃事范主任醫師和現任科主任馬小峰為核心的強大醫療陣容。該科現有1名教授、2名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1名碩士研究生導師和3名主治醫師,設有CCU病房和心電監護室;該科關注國內外心內發展動態,打探心內學科前沿,憑藉雄厚的團體實力和高精尖診查設備,攻堅克難,先後承擔省級科研課題2項,成功開展了經橈動脈冠脈支架植入術、快速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二尖瓣球囊擴張術、各種先天性心臟病微創介入治療術、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主動脈夾層帶膜支架植入術等一系列高難新技術、新項目,在心肌梗死、心絞痛、惡性心律失常、頑固性心衰等急危重症的救治上優勢明顯。2008年3月,成功施行一例“三腔再同步化抗心衰起博器+埋藏式除顫器植入術”。衡南縣年愈花甲的夏老漢,因心臟病輾轉求醫近十年,到我院時已成頑固性心衰,惡性心律失常,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晚期”。救治這類病人,藥物效果差,採用心臟移植又費用天價、供體難覓,抗心衰+自動除顫起搏器植入是大多數此類患者的首選。此類患者心臟奇大、心房與心室收縮異常,手術難度極大,稍有不慎,病人就可能在術中發生心源性猝死。到目前為止,這項手術屬國內成功的第4例、省內成功的第2例、衡陽市成功的第1例,標誌著我院心內科又躍上了技術新台階。

曾留學法國的心血管專家鄧萬俊,率先在國內報導“脈衝都卜勒超聲對三尖瓣返流的診斷價值”、“連續都卜勒超聲估測三尖瓣返流時的肺動脈壓”、“脈衝都卜勒取樣容積位置對肺動脈血流頻譜的影響”等研究成果;首次在國內提出“陣發性心房纖顫可提示潛在性預激綜合症”的新觀點;較早在國內開展“右心導聯心電圖診斷右室梗塞”及“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的分型”的臨床觀察,對心電圖疑難心律失常、心電向量、臨床心臟電生理、心室晚電位、心律變異性分析等有深入的研究,撰有專著2部,學術論文、譯文數百篇。

心內專家,現任業務院長覃事范。1993年從北京安貞醫院進修回院後,主持開展了“右心導管檢查術”、“有創心臟電生理檢查術”、“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

內分泌科

我院在湖南地區最早開設內分泌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內分泌專業技術日益成熟,實力明顯增強,於2007年1月正式獨立成科。2008年9月從內一病區遷出,與神經內科置於一區。

該科在診治內分泌疾病特別是糖尿病方面,有一整套的方法,成為了糖尿病宣教、飲食控制、運動療法、藥治治療及病情監控一體化的專業學科;在甲狀腺功能的測定、異位甲狀腺癌、嗜絡細胞瘤等疾病的診斷和甲狀腺疾病的藥物、手術、放射性治療上具有優勢。該科現有副主任醫師1名、碩士研究生2名。

傳染科

開院初期,傳染病區設有床位45張,當時醫師不固定,由內科其他病區醫師輪換。1971年開始籌建新的傳染病區。1972年建成使用,正式獨立成立傳染科,開設病床76張,配有醫護人員29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5人、護士長1人、護士16人、檢驗士1人、衛生員4人,席與純任科主任,唐永年副主任醫師為第二任科主任,劉仁懷副主任醫師為第三任科主任。1995年,根據地方政府的要求,成立了以周紅英副主任醫師為組長的院霍亂防治小組,配備了藥品和器材,進行專門訓練。1997年1月,開設結核病區,收治結核病人。

1997年,在醫院創“三甲”活動中,科主任周洪英組織進行“三基訓練”,制訂了嚴格的管理措施和分配製度。1999年,周安民接任科主任,重視醫務人員的知識更新和科室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引進了“肝病治療儀”、“光量子氧療儀”、“B肝病毒-DNA定量檢測”等診療技術,每2~3年選派一名醫師到上海、北京等外地醫院進行為期一年的進修學習。

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過程中,醫院從相關科室抽調醫生、護士約10人和傳染科醫務人員一起組成了一支20餘人的醫療隊伍,重點是排查發熱病人。2003年5月,我院傳染科被衡陽市衛生局定為衡陽市非典防治中心(隔離病區),並從南華附二醫院、衡陽市中心醫院抽調醫務人員20人與我院傳染科同組一支40餘人的醫療隊伍,周安民任非典防治中心主任。先後排查了發熱病人近400人次,收治疑似患者一例,經過全封閉隔離治療,患者轉危為安,並最終排除了“非典”。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該科醫務人員不顧個人安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得到了省衛生廳、衡陽市政府、衡陽市衛生局和醫院領導的高度表揚。

傳染科大力開展新技術,積極探索新的治療方法,使科室醫療技術水平躍上新的台階,相繼開展了肺結核大咯血的介入治療、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的介入治療、人工肝(血漿置換、血液濾過)治療重型肝炎、抗病毒療法治療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等,並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有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2人、醫師2人。

小兒科

小兒科成立於1962年,骨幹來自廣州、上海,共有醫護人員19人。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對兒科學深有造詣的主任醫師卓育章,是我院兒科的創始人之一,也是衡陽市兒科學的開拓者。他治療“新生兒破傷風”享有盛譽,他領銜的我院兒科,在六十至八十年代,獨占市內鰲頭。

1985年開設了危重患兒搶救室和新生兒病室,使搶救成功率和新生兒存活率明顯提高。1987年,莊淑華接任科主任,開展了“正常和病理兒童血液流變學的測定”,“大劑量海俄辛搶救重型呼吸衰竭”;“中西藥綜合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和防治核黃疸”、“新生兒死亡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科研活動。

1991年,開設新生兒專科病房,一改過去普專混治的狀況,開創了新生兒救護工作新局面。1993年,楊惠霞接任科主任,主持開展了“新生兒行為測定”、“小兒哮喘以吸入治療為主的階梯式治療”、“小兒急性白血病的治療”、“肺炎患兒甲狀腺功能觀察”、“危重症新生兒血糖變化觀察”等新技術和科研。1991年~1998年,先後派出5名醫師、4名護士分別到湖南省兒童醫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進修兒科血液病、腎臟病、心血管病、新生兒急救,使兒科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1997年,李桂媛接任科主任,在小兒出血性、溶血性疾病和小兒白血病及新生兒疾病的治療上取得新的進展。她主持開展的“肺炎患兒甲狀腺功能測定”、“新生兒感染血糖測定”及“大劑量氨甲喋啶對白血病的治療觀察”均獲省級科技進步獎。醫院併入南華大學後,兒科一直承擔了《兒科學》臨床教學任務。2006~2007年,承擔了1項南華大學研究課題和1項衡陽市科委課題。2007年,何少為接任科主任。2008年,劉曉日擔任副主任。近兩年,在正、副科主任的帶領下,在小兒川崎、重型毛支、重症哮喘、嬰兒肝炎綜合症,難治性病毒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極低出生體重患嬰等疾病的救治上又取得了明顯進展。現有醫師8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2人、主治1人、醫師4人。

急診科

1964年開院時,設有急診室,歸門診辦管理,關淑瓊任護士長,有護士6人,急診工作由各科門診值班醫師擔任,主要負責正常門診時間以外來院的危急症病人的診治搶救工作。1987年,陳派貴首任急診室負責醫師,專事急診工作;1988年下半年,曠幼安接任急診室負責醫師;1994年,門診辦副主任鄧立普兼任急診室負責醫師。這期間,莫尚鄆、張愛芬、吳小春先後擔任護士長。1996年醫院新門急診大樓投入使用,正式掛牌成立了急診科,配製了整套急診設備和專業醫護人員,設有急診留觀病房6間、病床23張,周春娣任科主任、鄧立普任副主任,有護士19人,急診醫師由相關專業選派,每3個月輪換一次。1997年,按照“三甲”要求,進行了科學、有序的“三基”訓練,以優異成績通過了湖南省“三甲”急診科達標建設考核評估。1999年,符秋紅經過內科相關專業輪訓後,成為第一個急診專科固定的住院醫師。2000年,鄧立普任科主任,劉剛飛任副主任。2004年,醫院投資近30萬元,對急診科進行了改造,擴建和改造了搶救監護室、急診輸液室,添置了搶救室中心吸氧、留觀病床傳呼系統,擴建了急診候診廳和護士工作站。2005年11月12日,承辦衡陽市急診醫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鄧立普當選為第一屆主任委員。2006年5月,成立衡陽市第一個中毒與蛇傷病區。

急診科成立以來,以良好的醫德、過硬的技術和突出的特色,贏得了社會的讚譽,先後被授予市級“青年文明號”、中核集團公司“青年文明號”、省級“青年文明號創建集體”光榮稱號,真正成為了醫院醫療技術和精神文明的閃亮視窗。該科急字當頭,人道為重,開設急救綠色通道,對危急症病人實行“搶救第一,全面優先”,成功搶救各類危急症傷病員4000餘例;形成了以蛇咬傷和農藥中毒救治為專長的技術優勢,完成省市科研課題2項。在毒蛇咬傷的救治上,現任科主任鄧立普教授把現代急救醫學與傳統中醫有機融合,總結提煉出了一套完整的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法,使毒蛇咬傷所致的肢體壞死、組織潰爛、臟器衰竭等症狀得到徹底扭轉,大大降低了致殘率;在農藥中毒的救治上,鄧立普主任成功地攻克了最為棘手的有機磷中毒中間綜合症,從“死神”手中挽救了許多中毒者的生命。急診科現有主任醫師1人,碩士生導師1人,副教授1個,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3人,碩士研究生2人。

皮膚科

皮膚科於1968年成立,附設於外科,配有1名醫師,以門診為主;1975年開始收治住院病人,醫師增為2名,劃歸五官病區;1980年醫師增為3名。吳鳳英、劉振球、冷明先後主持該科工作。

1982年以前,皮膚科除進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外,也能對一些疑難病進行診治,如膠原性疾病、大皰性疾病、皮膚結核病等,開展了冷凍治療、黴菌鏡檢、環鑽活組織檢查、軟疣刮除術等;八十年代後期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皮膚科在技術上有了新的提高。現為中華醫學會衡陽市皮膚性病學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性病學會會員、副主任醫師的冷明,擔任皮膚科主任後,重視業務建設,帶領科室人員博採眾長,改良和新創了多項治療方法:採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各種皮膚病,使數十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恢復了正常生活;使用超劑量免疫抑制劑間歇衝擊療法,使重症皮肌炎吞咽肌麻痹致食道長時間不能進食的病人重獲健康;在結締組織疾病和皮膚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積累了經驗,確診過多例被外醫院誤診為“濕疹”的“乳房外濕疹樣癌”;採用雷射治療皮膚良性腫瘤和性病、改造高頻電刀治療腋臭,均獲得醫院科技進步三等獎;在雷射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包皮環切進行聯合治療,提高了尖銳濕疣的療效;在中科院“驅梅”治療方案的基礎上,摸索了一套融中西醫於一體的用藥方法,提高了梅毒血清抗體的轉陰率;開展系列皮膚外科手術治療,大大提高了科室實際收益和知名度。

2005年6月,皮膚病碩士研究生田黎明到皮膚科工作以來,致力於痤瘡和各種顏麵皮膚病的預防和診治,開設了痤瘡治療專科,開展了一系列新技術、新項目,拓展了皮膚科的業務,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特色科室

醫院專科齊全、設定精細,設有23個病區、21個一級臨床科室、34個二級臨床專業、9個醫技科室和16個教研室。

醫護團隊

醫院現有職工1300餘人,專業技術人員達800餘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98名,中級職稱315名,碩士生導師30人,有15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多人擔任省市各專業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或委員。

醫療成果

醫院呈現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長、分科精細的新格局,手外科、肝膽外科、腫瘤外科、乳腺外科、神經外科、急診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核醫學科等優勢獨具、特色突出的專科在湘南地區有較大影響。先後獲國家科學大會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餘項。開展的複雜性斷指(肢)再植、腎移植、腦室腫瘤摘除、肝斷面膽管空腸吻合等技術項目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醫療服務

醫院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先後採取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把“竭誠、溫馨、優質”貫穿於醫療服務全過程,如今又推行“母親式”服務,根據病人不同個體的需要,對病人生理、心理、文化、精神和生活起居進行全方位“零距離”的護理。

辦院宗旨

近半個世紀以來,附屬南華人恪守“厚德博愛、精業創新”的院訓,貫徹“醫者仁心、關愛生命”的辦院宗旨,對病人實施“母親式”的親情服務,把愛遍灑三湘大地。

湖南三級甲等醫院

三級甲等醫院(簡稱“三甲醫院”),是依照中國現行《醫院分級管理辦法》等的規定而劃分的醫院等級之一。三級甲等醫院在中國是國家特殊醫院以外的最高等級的醫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