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苜蓿

南苜蓿

南苜蓿(拉丁學名: Medicago hispida Gaertn),也叫刺苜蓿、刺莢苜蓿、黃花苜蓿、金花菜、母齊頭、黃花草子等,是一種豆科植物,全草可作中藥、綠肥和飼料,也可以做蔬菜食用。南苜蓿南苜蓿為一、二年生草本,高20-90厘米。羽狀三出複葉;托葉大,卵狀長圓形,長4-7毫米,先端漸尖,基部耳狀,邊緣具不整齊條裂,成絲狀細條或深齒狀缺刻,脈紋明顯;葉柄柔軟,細長,長1-5厘米,上面具淺溝;小葉倒卵形或三角狀倒卵形,幾等大,長7-20毫米,寬5-15毫米,紙質,先端鈍,近截平或凹缺,具細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在三分之一以上具淺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被疏柔毛,無斑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南苜蓿南苜蓿

南苜蓿南苜蓿為一、二年生草本,高20-90厘米。莖平臥、上升或直立,近四棱形,基部分枝,無毛或微被毛。羽狀三出複葉;托葉大,卵狀長圓形,長4-7毫米,先端漸尖,基部耳狀,邊緣具不整齊條裂,成絲狀細條或深齒狀缺刻,脈紋明顯;葉柄柔軟,細長,長1-5厘米,上面具淺溝;小葉倒卵形或三角狀倒卵形,幾等大,長7-20毫米,寬5-15毫米,紙質,先端鈍,近截平或凹缺,具細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在三分之一以上具淺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被疏柔毛,無斑紋。花序頭狀傘形,具花(1)2-10朵;總花梗腋生,纖細無毛,長3-15毫米,通常比葉短,花序軸先端不呈芒狀尖;苞片甚小,尾尖;花長3-4毫米;花梗不到1毫米;萼鐘形,長約2毫米,萼齒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無毛或稀被毛;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凹缺,基部闊楔形,比冀瓣和龍骨瓣長,翼瓣長圓形,基部具耳和稍闊的瓣柄,齒突甚發達,龍骨瓣比翼瓣稍短,基部具小耳,成鉤狀;子房長圓形,鐮狀上彎,微被毛。莢果盤形,暗綠褐色,順時針方向緊鏇1.5-2.5(-6)圈,直徑(不包括刺長)4-6(-10)毫米,螺面平坦無毛,有多條輻射狀脈紋,近邊緣處環結,每圈具棘刺或瘤突15枚;種子每圈1-2粒。種子長腎形,長約2.5毫米,寬1.25毫米,棕褐色,平滑。花期3-5月,果期5-6月。

地理分布

南苜蓿南苜蓿

產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以及陝西、甘肅、貴州、雲南。常栽培或呈半野生狀態。歐洲南部、西南亞,以及整箇舊大陸均有分布,並引種到美洲、大洋洲。

原產地:伊朗,印度。

入侵地: 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為害特點

一般性雜草。有時侵入農田,危害小麥、油菜等夏收作物,危害較輕。又為朝鮮黑龜甲蟲、小地老虎、棉實夜蛾、玉米夜蛾、蘋果葉蟎的媒介;炭疽病、白粉病和霜霉病的寄主,造成間接危害。牧草,綠肥,也可供蔬菜食用。

生物學特性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喜生於較肥沃的路旁、荒地,較耐寒,適應路埂生

境較好,為常見的路埂及草地雜草。花果期4—5月。

基本內容

中文名:南苜蓿

Name:Medicago polymorpha Linn.

南苜蓿(射陽),苜齊頭(南京),草頭(常熟、上海),金花菜(常熟、射陽)

Medicago hispida Gaertn

豆科,苜蓿屬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莖匍匐或稍直立,高約30厘米,基部多分枝,無毛或稍有毛。小葉闊倒卵形或倒心形,長1-1.5厘米,寬0.7-1厘米,頂端鈍圓或微凹,有細鋸齒,下部楔形,表面無毛,背面有疏柔毛,兩側小葉略小;托葉裂刻很深。總狀花序腋生,有花2-6;花萼筒有疏柔毛。莢果螺鏇形,直徑約0.6厘米,邊緣具有鉤的刺。花果期4-5月。

原產伊朗,現各地普遍栽培,長江下游也有野生,適於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質土壤。

全草可作綠肥和飼料;浙江和上海等處常栽培供蔬菜食用,也可醃食。

【別名】 母齊頭、金花菜、黃花草子、草頭

【來源】 豆科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 Gaertn.,以全草、根入藥。

【生境分布】 長江下游各省。

【性味歸經】

全草:苦、微澀,平。

根:苦、微澀,寒。

【功能主治】

全草:清熱利尿。治膀胱結石。

根:清熱利尿,退黃。治黃疸,尿路結石。

【用法用量】 全草2~3兩,水煎或搗汁服,鮮全草3~5兩;根0.5~1兩。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