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蝮蛇

南美蝮蛇

南美蝮蛇是一種劇毒動物,但他的蛇毒液中有一種肽,可以令血管膨脹,從而降低血壓。

基本信息

簡介

學名:Lachesis muta
英文名:South American Bushmaster分布於亞馬遜河流域、巴西東部及大西洋沿岸。
喜歡棲息於灌木叢、潮濕的雨林內,卵生。
習性很神秘,目前採集到的個體並不多,所以被咬傷深具危險性。習性很神秘,具有出血性毒,體型大,毒液量多等特點。

矛頭蝮蛇

矛頭蝮蛇是南美洲和中美洲最危險的毒蛇,所有的蝮蛇中它的體型最大,速度最快,注入的毒液也最多。奧斯丁這次的任務就是到野生世界去拍攝一條這樣的毒蛇。問題是奧斯丁怎樣找到它們。哥斯大黎加是一個國土狹長的國家,它位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這個國家的海岸線很長,但是有一座被茂密森林覆蓋的山脈,如同脊樑貫穿其中。那裡就是奧斯丁要去尋找巨型矛頭蝮蛇的地方。
原矛頭蝮學名: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俗稱:烙鐵頭
原矛頭蝮 (Protobothrops jerdonii [Blyth, 1875] 是我國主要毒蛇之一,隸蝰科(Viperidae), 蝮亞科 (Crotalinae), 原矛頭蝮屬。它是山西省三種毒蛇之一,有一定危害,也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俗稱:烙鐵頭、草上飛、土公蛇。
蝮蛇在平原、丘陵及山地生活,是我國數量最多的一種毒蛇。
蝮蛇咬傷:
局部症狀:可見兩個深而清晰的牙痕,傷口有刺痛及麻木感,周圍腫脹明顯。局部壓痛,活動則加劇,腫痛於2-4天為甚。傷口出血不多但常見有黃色粘液滲出,局部可見瘀斑及水、血泡。亦可有局部組織壞死灶。
全身症狀:全身症狀多於傷後1-6小時出現,眼瞼下垂、視力模糊、復視是蝮蛇傷早期中毒的特徵之一。嚴重者可出現吞咽困難,頸項強直,張口困難,胸悶,全身肌肉酸痛,患肢活動移動,皮下出現紫癜,尤以婦女兒童較為多見。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律紊亂及血壓下降,尿少或無尿,常出現醬油樣顏色的尿。若治療不及時,多死於呼吸衰竭和急性腎功能衰竭。

套用

被蛇咬上一口的滋味不好受,然而,在某種蛇的毒液中發現的肽,可以緩解高血壓症狀和某些類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被南美蝮蛇(Bothrops Jararaca)咬上一口,輕則造成傷處浮腫、出血,重則導致死亡。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塞爾吉奧·恩里克·費費拉領導的一個巴西研究小組在南美蝮蛇毒液中發現了一種肽,可以令血管膨脹,從而降低血壓。
這種肽後被統稱為緩激肽增強因子(bradykinin potentiating factor),還可阻滯血管緊張素I向血管緊張素II的轉化。從血管緊張素I向血管緊張素II的轉化過程會造成血壓升高。
美國製藥商百時美施貴寶利用緩激肽增強因子,研製出第一批血管緊張肽轉化酶(ACE)抑制劑,這種藥物名為卡托普利(亦稱巰甲丙脯酸),現被普遍用於治療高血壓和某些心臟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