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學院

南昌工學院

南昌工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面向全國招生。學院坐落在長江中下游的歷史文化名城,八一軍旗升起的英雄城市——南昌。據2014年4月官網顯示,學校校園占地面積20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達60餘萬平方米。設有11個二級學院(部),本專科專業60餘個,建有11個實驗中心和61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涵蓋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七大學科,建有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點學科1個(會計學)。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民族活動中心民族活動中心

南昌工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民辦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面向全國招生。 南昌工學院前身江西贛江學院,曾用名贛江大學,創辦於1988年,是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學院占地面積2100餘畝,坐落在南昌市紅角洲高校園區。

根據《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和《普通本科學校設定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以及全國高等學校設定評議委員會五屆五次會議的評議結果。2011年4月7日,國家教育部正式行文至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在江西贛江學院的基礎上建立南昌工學院。南昌工學院屬本科層次高等院校,學校代碼為13421,首批設定的本科專業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網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會計學、藝術設計。教育部要求南昌工學院加強學科、專業和師資隊伍建設,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探索民辦高等學校的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率,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培養更多更好的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套用性人才,為江西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南昌工學院(原贛江學院)

歷史沿革

南昌工學院南昌工學院

1988年,原江西省省委書記傅雨田等一大批老同志創辦了江西省第一所民辦全日制綜合性大學——贛江大學。創立時,接受單位資助及個人自籌資金總計不足1萬元,校舍是租用的,教學設備除桌椅板凳和簡單的教具自置外,其他都是通過協定與公辦學校共享。
1997年,贛江大學更名為贛江專修學院,並成為了江西省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試點院校。2003年。江西省政府要求引入民辦資金的機制,遂由江西超弦教育培訓有限公司作為學校的舉辦者,於同年4月4日,在贛江專修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江西贛江職業技術學院,從此學校進入了國家專科層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序列。
2007年5月,因基本辦學條件達不到有關規定要求被確定為2007年限制招生(黃牌)高等學校。201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在江西贛江職業技術學院的基礎上成立南昌工學院,成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辦學規模

自2003年以來,學校發展開始步入快車道,辦學層次進一步提升,辦學資質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學校實現了從非學歷教育向學歷教育的轉變,進入了普通高等學校的序列。學校堅持“高職教育為主,其他形式為輔”的辦學模式,緊抓高職教育,5年來,組建了8個院(部),開設高職專業39個,比2003年增加新專業30個,涵蓋理、工、經、管、文、法等6大學科,形成以工管為主,其他學科為輔的綜合型大學格局。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373人。教師758人,其中專任教師480人,兼職教師278人。在專任教師隊伍中,副高以上職稱103人,中級職稱115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329人;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及以上學位的94人。

院系設定

截至2014年,學校設有11個二級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學院、電子工程學院、信息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民族教育學院一分院、二分院、三分院、繼續教育學院。

專業介紹

專業介紹
專業類型 專業名稱 專業層次 專業名稱 專業層次
製造類 機電一體化技術 本科 數控技術
本科

模具設計與製造 本科

土建類 工程監理 本科 環境藝術設計 本科
工學類 汽車檢測與維修 本科 智慧型電子技術 本科
文化教育類 文秘 本科

文學類 經貿英語 本科 旅遊英語
本科
旅遊類 酒店管理 本科

法律類 法律事務 本科

電子信息類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本科 套用電子技術 本科

計算機套用技術 本科 計算機網路技術 本科

計算機信息管理 本科 軟體技術 本科
管理學類 房屋建築工程 本科 物業管理 本科

工商管理 本科 電子商務 本科

市場行銷 本科 物流管理 本科

計算機圖像技術 本科 旅遊管理 本科

視覺傳達藝術 本科

經濟學類 國際經濟與貿易 本科

藝術設計傳媒類 電腦藝術設計 本科 裝潢藝術設計 本科
財經類 會計電算化 本科 金融保險 本科
輕紡食品類 服裝設計 本科

教學建設

教學樓教學樓

學校機械工程學院是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國家科技部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授權的三維CAD教育培訓基地。

江西省高校特色專業:計算機網路技術

江西省省級精品課程:單片機原理及套用

江西省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製造業數位化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江西省省級實訓基地:現代加工實訓中心

硬體設施

南昌工學院坐落南昌市紅谷灘新區。2005年建成的本部新校區按照江南園林標準規劃新校園占地面積面積1168畝,校舍面積36萬多平方米,是老校區的10倍;新校區容量23000人,規劃規模30000人,相當於老校區的20倍。

學校基礎設施齊全,擁有行政辦公樓、教學樓、實驗實訓室、圖書館、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學生公寓、普通食堂、清真食堂、醫院、郵局、商業街、學生活動中心等。

學術研究

建設成果

體育場體育場

2009年,學校共出版教材10種,《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障礙及對策研究》等4項課題被省級科研立項。2009年至2011年,學校共獲批江西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26項,其中1項為重點項目。獲批兩項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2年,學校實現了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省社科規劃項目、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省藝術規劃項目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課題零的突破。2013年課題申報數量較2012年翻番,多個課題獲得了省級以上的課題立項,項目經費累計達30餘萬元。

學術資源

截至2013上半年,館藏紙質圖書86萬冊,生均93.63冊;電子圖書1650GB;電子文獻資料庫3個;中外文期刊321種。

學術交流

學校組織開展了“贛江講壇”及“學術講座月”等學術活動,2013年共邀請了13名校內外知名專家前往學校開展學術講座,邀請南昌航空大學等數十所省內外兄弟院校來校進行科研工作交流活動。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是學校的象徵,也是學校的重要標識。我校校徽總體設計為圓形,以綠色為主色調,圓環中鑲刻中英文校名,內環為漸遞開放性齒輪,鑲嵌1988字樣,校徽正中為篆書“行”字。具體釋義如下:

桂苑桂苑

一、校徽正中為篆書“行”字。“行”,取自於校訓“忠信篤行,自強不息”,《說文解字》中註解:“行,道也”。後引申為時行、盛行、規律、道德品行、舉止、實踐、職業、能幹等含義,是校徽構成的主體,有著豐富的寓意。一是以中國書法篆體書寫,體現的是一所大學應具有的深厚人文底蘊。二是與校訓相呼應,融合其實踐、職業之義,突顯知行合一。三是取其象形義,寓意學校辦學層次多元化,四通八達;也象徵我校學子以贛江學院為起點通布九州,四海競風流。四是取其“時行、盛行、規律”之義,警醒全校教職工在教育之路上,要與時俱進,遵行教育規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五是取其道德品行、舉止之義,體現教育“以人為本,德育為先”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行培養。六是取其“能幹”之義,我行,我能,展示贛江人的自信與自強不息的開拓進取的精神。

二、校徽正中基座上的“1988”,學校創辦之年,作為江西省第一所民辦高校。意寓贛江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1988,是贛江學院的起點,也是贛江學院的基礎,具有歷史傳承感和象徵意義。

三、校徽中的漸遞開放性齒輪:一是體現贛江學院以職業教育為主體和重視科學技術實踐套用的特點;二是齒輪與城牆標示相通,呈開放性,體現了學校辦學的開放性、引導性,又展示了學校面向未來的發展智略和眾志成城、奮力進取、追求理想的辦學理念。 四、校徽外層圓選用學校的中英文名稱,一是從構圖上,兩種文字的對比具有造型上的美感和平衡感;二是繼承傳統,面向世界的發展理念。
五、校徽以綠色為主色調。綠色,七色之一,生命之色,象徵“人文、生態、和諧、希望及蓬勃發展的朝氣”和“山水人文”校園的特點。
六、校徽外形設計採用雙層圓形,寓意同心同德、團結奮進,取同心合力、嚴謹規範之意。同時,也寓意著學校圓渾厚重。

校訓

校訓:忠信篤行 自強不息

圖書館圖書館

贛江學院校訓“忠信篤行,自強不息”:是贛江學院辦學理念、指導思想、校園文化的凝結與體現,是勉勵全校師生修身、求學、處世的格言。“忠信”出自《論語?衛靈公十五》,“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篤行”出自《中庸問政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自強不息”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忠信篤行、自強不息”的基本內涵,要而言之,就是:開拓創新 堅忍剛毅、奮發有為、不避艱險,不斷深厚個人的道德修養,誠懇厚道正直坦率、格物窮理,努力踐行,使自己成為一個志存高遠、品德高尚、博學篤志、知行合一的全面發展的人。“忠信篤行、自強不息”的內涵,分而言之,其旨有三:

一、立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意義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晝夜,永恆運動,所以“天”是“剛健”的,人法地,地法天,所以人應積極進取,永不停息。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它激勵中華兒女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奮鬥,改革進取。“自強不息”是一種開拓創新的精神,要求人不斷地有新的追求,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成就。“自強不息”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對人生意義的一種深刻認識和理解。作為校訓,“忠信篤行、自強不息”,就是贛江學院所確立的辦學之志,同時,也是贛江學院莘莘學子所應該確立的成才之志。“夫志當存高遠”,人生才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和不斷進取的動力,才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對學校來講,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自力更生的理念,努力為社會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黨和國家各級領導給予了贛江學院高度的評價。吳官正同志說:“贛江大學為江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贛江大學一定要堅持辦下去”。白棟才同志為贛江學院題詞:十年磨礪創偉業,科教興國建新功”。又如傅雨田同志所題:“自力更生,無往不勝”。對學生來講,就是要求贛江學院學生具有奮發圖強、勇往直前、爭創一流的品格。如梁啓超所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學者立志尤須堅韌剛毅。見義勇為,不避風險。”又如傅雨田同志所題:“憑真本事工作,下決心學習”,就是要立志成為一個志向高遠、憑真本事工作的有用之才。

二、修身“言忠信,行篤敬”,忠,就是直心;信,講出的話一定要兌現。行為態度上要“篤敬”,忠厚而誠敬。對人要絕對誠懇,不要玩手段,正直坦率。不要“可與言而不與之言,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否則會被人認為“失人,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忠信是修養的基本內容,“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是信乎?傳不習乎?”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講信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則人任也”。作為校訓,“忠信篤行、自強不息”,就是贛江學院的立業之本,同時,也是贛江學院莘莘學子所應遵循的修身之本。“以信待人,天下信之”,人們應當效法天道,努力做到誠實無欺,“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對於學校而言,就是要遵循“一法兩例”辦負責任的大學。誠如劉培植同志所題:“艱苦創業,依法辦學”,又如張建華同志所題:“依法辦校,為健全教育法製做貢獻”,又要重視道德教化的傳統,突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對學生來講,就是要求贛江學院學生“立身存篤信,景行勝將金”,“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主”,須誠意正心,養“浩然之氣”,引導學生自覺深厚個人的道德修養,知榮明恥,不斷向情操美好、品德高尚的境界提升。

三、為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博”意味著博大和寬容。“審問”指窮根追底。“慎思”指仔細考察、分析。“明辯”是越辯越明的,“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篤”有切實履行,堅持不懈之意,含行為淳厚,純正踏實之意。就是既要學有所得,又要努力踐行所學,做到“知行合一”。作為校訓,“忠厚篤行,自強不息”,並非只取“篤行”四字,而是包括“學問思辯行”,推崇自覺學習、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博學審問、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倡導營造尊重人才尊師重教的校風。“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方能學有所依、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學生組織

趣味運動會趣味運動會

南昌工學院現有學生社團:南昌工學院校團委大學生藝術團、南昌工學院校團委青年志願者協會及其各二級學院分會、南昌工學院校黨委記者團、南昌工學院校團委學生會以及各二級學院學生會、南昌工學院校團委學生社團聯合會、南昌工學院民族教育學院學生社團部 。

南昌工學院現有學生組織:工藝美術協會、動敢口才社、經濟市場研究學會、心理健康協會、大學生服務社、春暉文學社、靜軒棋社、黑駿馬文體社、水草演藝社、心語文聯社、校園書法社、T2街舞協會、音樂協會、交誼舞協會、new power輪滑協會、南昌工學院電子商務協會、星光羽毛球協會、旅遊協會、跆拳道協會、武術協會、瑜伽協會、桌球協會、集郵協會、攝影協會、愛心根與芽協會、紫光騎士俱樂部、歡樂英語吧、電子商務協會等。

現任領導

南昌工學院現任領導 校長 李志祥
督導專員 黨委書記 王振東
常務副校長 黨委副書記 陶也青
陳喜民
副校長 郭名根
陳宇
黨委委員 黃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