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峰寺

南峰寺

南峰寺古稱獅形寨,坐落在陽朔縣金寶鄉獅形山頂峰,占地30畝,四處山清水秀、古木參天,寺內如來、觀音、十八羅漢塑像栩栩如生,各種法器一應俱全。

廣西省陽朔南峰寺

南峰寺古稱獅形寨,坐落在陽朔縣金寶鄉獅形山頂峰,占地30畝,四處山清水秀、古木參天,寺內如來、觀音、十八羅漢塑像栩栩如生,各種法器一應俱全。據寺內老僧人介紹,此處在盛唐時期即有廟址,後歷經千年滄桑,於清朝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正式建寺,民國初期有名僧文軒大師到該寺講經,證實此山為佛教聖地,命名為南峰寺。自建寺以來,香火興旺,每年逢釋迦牟尼佛祖和觀世音菩薩誕辰、成道等佛教節日(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附近各縣及全國各地都有許多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地前往燒香拜佛,祈福許願。據不完全統計,該寺平均每年接待遊客、香客達6000多人,成為桂北著名的佛教文化旅遊勝地。

浙江省仙居南峰寺

南峰寺,位於浙江省仙居縣城南三里南峰山之巔。始建於北宋慶曆中(一○四四~一○四五年)。初名「興善院」,宋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額「興道禪院」。上有浮圖、南塔、涵清亭,下瞰大溪為放生池。明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年),僧宗諤重修,清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年),僧寂用鑄鐘結宇始成大觀。清嘉慶年間(一七九六~一八二○年),僧廷鑒重修,清道光時,其徒續修。民國改稱今名。

新中國成立後,曾一度被廢。一九八二年後,逐漸恢復宗教活動。一九八六年縣佛教協會籌備組成立,會址設在該寺。定空尼師任南峰寺當家。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四年,在尼定空和僧定悟的住持下,對寺宇進行了全面整修,新建三聖殿,使南峰古剎重放光輝。一九八九年,經台州行署批准為對外開放寺院。

現有殿宇、寮房五十九間,面積為一千七百四十五平方米。

福建省莆田南峰寺

南峰寺坐落在福建省莆田莊邊鎮萍湖、前埔兩村交界處的南峰,位於莆田最早的古蹟越王台的北面山麓。南峰寺是莆田繼廣化寺之後所建的最早的佛教叢林之一,寺的規模雖然小於廣化寺,但其結構、形式、形態及風格與廣化寺基本相同,它是莆田廣業里山區的祖寺。

南峰寺歷史悠久,規模不小,其創建朝代要追溯到唐朝。根據明朝周華所著《福建興化縣誌》記載:“考<溪西鄭氏譜牒>,唐代侍講光祿勛鄭璩於五代創福田庵於夾漈山東邊,尋移越王峰之南,改名為‘南峰寺’。”這說明南峰寺原名福田庵,是唐代官居侍講光祿勛鄭璩創建的。原來寺址在夾漈山東邊的薌林山,以後遷移到越王峰南邊,故名“南峰寺”。

到了宋朝,南峰寺香火鼎盛,前來朝拜的僧侶絡繹不絕。許多士子還借宿寺中讀書。宋代偉大史學家鄭樵就曾在南峰寺西邊建立“南峰書屋”,和其胞弟鄭棲在南峰書堂刻苦攻讀。

到了明代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南峰寺大殿遭受火災,寺田散落,住持僧永璉請鄭樵八代裔孫鄭球恢復先業 ,乃於講堂舊址建寺,奉祀如來、羅漢,以及鄭樵、鄭厚和鄭球。

南峰寺從唐代創建後歷經宋、元、明、清幾個朝代,規模不斷擴大,共有三進兩邊迴廊、廂房,還建有夾漈祠。抗日戰爭時期,南峰寺曾一度作為夾漈農校(後遷移至泉州改為泉州農業學校)校址,為莆田廣業里山區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南峰寺在十年浩劫中被拆除,現在已淪為廢墟,沉沒在荊檜荒草之中。

如今,廣業里山區民眾及海外愛國僑胞發起組成重建南峰寺及南峰書堂董事會,正在集資重建,要恢復原來規模,弘揚民族文化。

四川省旺蒼南峰寺

旺蒼縣南峰寺位於旺蒼縣東河鎮。南峰寺位於旺蒼縣紅軍城外南邊一里的黃洋河畔、南峰山山腰,是一座倚山鑿

旺蒼南峰寺旺蒼南峰寺

崖而建的古剎,始建於唐,坐南向北,舊志喻為“閬苑錦屏”。川陝蘇區時,紅四方面軍西征前的總指揮部就設在寺廟內,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濤也住在這裡,他們在這裡籌劃了川陝省肅反工作會議,指揮了廣昭戰役,陝南戰役,強渡嘉陵江的戰役。文革時、寺廟內三千多平方米的古建築藝術毀於一旦,只留下一些斷壁頹垣、雕刻於石岩中的古佛頭像、殘缺不全的手足、以及寺廟西側懸崖上長約二十餘米的紅軍巨幅石刻標語“為獨立自由領土完整的蘇維埃新中國而奮鬥!”十多個大字。文革後、縣城周圍方圓幾十里的善男信女,集資捐糧,少的幾元錢,幾斤大米或小麥,多的成千上萬,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傍山而建,修造了寬闊高大的大雄寶殿,觀音殿,普賢觀世音殿等善男信女、方丈主持的誦經拜佛,居住之處,培植的草木茂盛,一派蔥蔥鬱郁。同時樹碑標記,內容有“原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濤曾居於此”等語。現在是旺蒼的名勝之一。遠遠望去,南峰寺紅色的瓦,黃色的牆,在陽光下顯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非常壯觀。走近一看,只見幾座殿堂聳立在半山腰,有“大雄寶殿”、“覺正淨”、“念佛堂”……這些殿堂里擺放著許多雕塑,有“千手觀音”、“送子觀音”、“藥王菩薩”等。這些雕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千手觀音”慈祥端莊,“藥王菩薩”仙風道骨,“送子觀音”眉清目秀。在寺廟的一角上方吊著一口大鐘,上面刻著一些精美的圖案,其中有一條龍似乎在遊動。廟宇的右邊崖壁上,刻有兩個一米見方的行書大字——樂善,“樂”是繁體

旺蒼南峰寺旺蒼南峰寺

字,兩上字既豐滿渾厚,又飛舞靈動。上百年來,不知有多少南來北往的客人在此駐足瞻仰。

歷史上這塊土地就小有名氣,宋熙寧時利州轉運使鮮于先曾稱讚此地為“龍去難尋百潭水,地靈長對五峰山”。

南峰寺山腳下就是靈溪寺遺址,也是始建於唐,毀於文革中,明代曹學全著《蜀中名勝錄》對其風貌作了生動的描述。宋代陸游曾有《雨中過靈溪古堠》一詩描繪“道邊相送驛邊迎,水隔山青似有情”。明代嘉靖年間,四川按察司僉事前監察御史楊瞻《題靈溪》也讚嘆這裡“青泉當戶如迎客,翠竹環牆又可人”,“鳥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拂畫中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