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崇福寺

南山崇福寺

南山崇福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南山山麓,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間,與廣化寺一牆之隔。其前身為方姓宗祠,俗稱“方祠寺”。崇福寺法承曹溪,宗傳臨濟,宋代開祖智公禪師,是南嶽下第十七世鼓山安禪師法嗣。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法宇迭經廢興,盛衰不一。1986年,第二十代傳人定發法師回國,與其高足弟子志勤法師共同發願重興,1989年竣工,重塑佛像,標誌著莆田南山臨濟宗道場的重興。

基本信息

簡介

南山崇福寺南山崇福寺
南山崇福寺座落於莆田廣化寺西側,與廣化寺僅只一牆之隔,並排而立,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間。趙宋立國之後,是莆田南山廣化寺(宋初名“靈岩寺”)的全盛時期,明代黃仲昭游南山廣化寺的詩句“靈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樓台鎖夕熏”是宋代南山鼎盛景象的真實寫照。崇福寺亦在一百二十寺之列,其前身為方姓宗祠,因而俗稱“方祠寺”;千年陳跡,銘諸南山史冊,歷代源流,粲然可考。

南山崇福寺法承曹溪,宗傳臨濟,宋代開祖智公禪師,是南嶽下第十七世鼓山安禪師法嗣。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法宇迭經廢興,盛衰不一;宗門衰落之時,雖然徒侶零丁,幸而法脈從來未斷,近世第十七代傳人天開、十八代春華、十九代端嚴廣公禪師,相繼略事重修,因資財匱乏,未遂重興之願。1958年夏,一夕,山後大壩崩決,巨浪排空而至,寺宇夷為平地,僅存殘址。第二十代傳人定發法師,幼年失母,淪為孤兒,11歲到崇福寺為童子,不久依端嚴禪師披剃,壯歲揚航海外,創建馬來西亞吉隆坡仙都觀音亭,30多年之間,人居海外,心繫祖寺復興大業。

1986年定發法師回國觀光,眼看祖寺瓦礫無存,一片廢墟,潸然淚下,乃與其高足弟子志勤法師共同發願重興。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貫徹宗教政策,落實寺址及周圍土地,重建工程經始於1986年秋,訖工於1989年隆冬,寺宇完竣工後,重塑佛像,時到今日,這座源於宋初的千年寶剎,以莊嚴新穎的雄姿,與馳名中外的閩中大剎廣化寺並立於莆田南城門外的南山之麓。重建的南山崇福寺山門上,有一塊引人注目的橫匾,“南山崇福寺”五個閃耀金光的大字,是中國佛協會趙朴初會長親筆題寫,可謂名山妙筆,相得益彰。重興崇福,光大門庭,這是本世紀初葉該寺前三代臨濟宗傳人的共同遺願,而今定發法與高足志勤終於實現了先人的遺願。筆者曾在題詠南山詩作中如實評贊:“宗風欲振三師願,寺貌更新一代能。”(見《禪》)季刊第七期拙詩)

志勤法師是南山崇福寺臨濟宗第二十一代傳人,十七歲即任吉隆坡雪蘭莪州靈感亭監院,幾年來在重建祖寺的全過程中,慨然解囊,樂捐巨資,俾使興建大功順利告成。佛像開光前夕,定發、志勤二位法師從馬來西亞趕回祖寺主法,並邀請全市五十多位僧尼,分為四壇同時連續舉行三天佛事,報答四恩,弘贊三寶,至古歷九月三十日深夜,開光法會圓滿告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