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國家森林公園[重慶]

南山國家森林公園[重慶]
南山國家森林公園[重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招隱山、黃鶴山、夾山、九華山等諸山的統稱,面積約18平方公里(約1800公頃)。南山風景名勝區距市中心2.5公里,由招隱景區、竹林景區、鶴林景區和文苑組成。這裡山巒起伏,綠樹蔥蘢,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既是國家森林公園,也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區。名勝區內景點有增華閣、讀書台、濟祖殿、聽酈山房、虎跑泉、鹿跑泉、林公泉、玉蕊亭、如斯亭、萬古長亭、鳥外亭、文心閣等。

基本信息

概述

南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招隱山黃鶴山夾山九華山等諸山的統稱,面積約 18 平方公里(約18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 73% ,有樹木 60 余種,飛禽 70 多類。南山風景名勝區距市中心 2.5 公里 ,由招隱景區、竹林景區、鶴林景區和文苑組成。這裡山巒起伏,綠樹蔥蘢,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既是國家森林公園,也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區
1980年南山開會建設以來,先後恢復了招隱寺、竹林寺、黃鶴山、九華山四大景區。景區內重巒疊翠;茂林修竹,山深水秀,泉涌溪流,山上有樹木160餘種,飛禽70多種,居滬寧線之首。名勝區內景點有增華閣、讀書台、濟祖殿、聽酈山房、虎跑泉、鹿跑泉、林公泉、玉蕊亭、如斯亭、萬古長亭、鳥外亭、文心閣等,遊人到此有泉可飲,有洞可探,有鳥可聽,“城市山林”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四方來客。

歷史文化

南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米芾稱之為“城市山林”。自南朝以來,倍受歷代文人青睞:編著《昭明文選》的梁代昭明太子蕭統,《文心雕龍》作者劉勰,著名藝術家戴顒 ,大詩人蘇東坡,創立“米氏雲山”畫派的米芾和米友仁父子都曾先後在此著述和流連。南朝宋的開國之君劉裕年輕時也常在此砍柴打魚販賣草鞋。駱賓王王昌齡康熙乾隆等數百位文人墨客和帝王將相均先後留下了謳歌南山的華章。

米芾,北宋書畫家,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鎮江)。宋徽宗時招他為書畫博士,曾任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舉止"顛狂",稱他"米顛"。他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宋四家。所畫的山水人物自成一家,在中國畫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米芾欣賞鎮江美景,作畫數十年,先後營造了三處住宅。北固山下,有天然圖畫的海岳庵;千秋橋畔,有垂蔭一畝的西山書院;南郊鶴林寺旁,有題為"城市山林"的精舍。米芾五十七歲時病死在淮陽軍官邸,其子米元暉遵照父親的遺願,將遺體歸葬鶴林寺前,並舍宅建祠紀念,即為米公祠。

民俗民風

除夕習俗

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民俗文化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民俗文化

小孩子總是盼著過年,倒不是因為有好吃的,總覺得年好象是罩著一襲外衣的神秘老人;色彩斑爛,引人遐想。過去,鎮江人過年有鎮江人吃的特產。

過去,除夕前幾天,各家各戶就忙著蒸年糕、饅頭、包子等。有的人家蒸的棗糕似乎和別人家不同、棗糕的底層很大,一層一層的往上壘,大約有七、八層,越到上面越小,有點像寶塔尖;又有點象洋玩意HappyBIrthday(生日)蛋糕,但每一層都沒有那么厚,每做一圈,四周都有花紋,每朵花中嵌一隻紅棗,一隻棗糕大約有上百隻紅棗,白裡透紅,煞是好看。棗糕好像主要不是給人吃的,而是上供,供菩薩、供祖先。新鮮的棗糕,供到月半,幹得像沉甸甸的,塞到嘴裡硬梆梆的,一點胃口也沒有了。但大人總是不厭其煩的諄諄教導:“吃下去啊!神吃過的,吃下去長得快,長得大。”

再就是一根整竹竿的竹枝上掛滿了一個又一個的紅紙包。搖竿時,每搖下一件東西,孩子們總要搶上去打開紅紙包看個究竟。搖下什麼東西,大人就說什麼吉祥話,搖下桂圓是“團團圓圓”;搖下花生是“長生不老”;搖下零錢是“恭喜發財”;搖下棗子是“早生貴子”,這些孩子們都不是太感興趣的,孩子們感興趣的是“搖”,因為拴什麼東西到竹枝上事先是不讓孩子們知道的,因此孩子更加覺得稀奇,總想竿上會掉下一個稀罕物,因此,搖的勁頭更大了。

晚上,吃年夜飯了,有的人家吃年夜飯,老規矩總是吃素。據說從大年三十吃到年初一,象徵著吃了一年的素。明明是豆腐里打滾,蔬菜里翻身,但偏偏要叫個葷名,什麼炒蝦仁,實際是山藥糯米粉;烤鵝是烤豆腐皮;醋溜排骨是醋溜炸麵粉裹藕。吃的是素,想的是葷,可見吃素是假的。年夜飯最後總是吃素餃子。小孩子吃了一個還要再吃一個,不是素餃特別好吃,而是打零錢。因為每年晚上都要宣布,誰吃到水餃中的零錢,誰就發財。據報載:日本也有這個風俗,只是不是餃子而是蛋糕,誰吃到誰一年如意。

婚喪習俗

清順治年間,八旗兵在京口紮營,把滿族的風俗習慣也帶到鎮江,使鎮江這個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習俗更加豐富。

京口旗營的婚喪習俗是很有講究的,與當地漢人有明顯差異。他們的議婚方式不同漢人,沒有請口契、八字貼等習慣,也不合婚,稱作“天婚”,又作“闖婚做親”。在請媒人前,要先請女家熟悉的人先去詢問女方父母的主意。同意,才能請媒人說合,否則不提此事。對滿人來說,請媒人是件慎重的事,要選有夫之婦中的“雙全人”擔當。媒人將受到上賓的待遇,男女雙方的主婚婦均需向媒人行端鍾禮。這種禮節的格式是左手捧著盛酒的杯子,右手放在耳旁,俗稱“達子頭”,如同關外時婦人叩首樣。當然,媒人也很辛苦,要想婚事成功,至少要上門三次,女方才可以許婚。

滿人婚姻中下聘禮很簡單,不象漢人花樣多,不過首飾四樣,而且可金、可錫、可鍍金,全看男家的力量大小,不勉強。行聘時,需遍請旗營中的親友。男方中午辦酒,女方晚間辦酒,吃酒的親友不送禮物。直到清末時,受漢俗的染化,才偶有少數親友送糕作賀的現象。

婚事定下來後,滿人也要選擇嫁娶的吉日,即看年庚,又稱看書。看書的權利在女家,女家許看書才能進行。看書的日子選定後,雙方親屬要一起到茶館飲茶,由男家會帳,然後同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根據親屬年庚八字推定吉日,告之雙方後,男家要購紅面綠里有套的大和合簡二份,送給算命先生,由算命先生寫成年庚貼交給男家。男家自留一份,送一份給女家,這種年庚貼就是滿人的“婚書”。

滿族迎親前有送奩和謝奩的習俗。滿族奩有櫥櫃,有錢的送四到六不等,無錢的也需備二櫃。女家送奩具到男家,要有親屬男丁四人衣冠整齊護送,直至將櫃銨鑰匙交給男家翁姑。迎親前,新郎要到女家謝奩,俗稱“謝櫃箱”。迎親的那天,新郎要自乘花轎往女家迎親。花轎到女家門外時,女家親屬關門索喜封錢。男家請一位精通滿語的人叫門,女家也請一位通滿語的人應答,稱為“拿門”。喜封錢把足後,女方才開門。在新郎的迎親轎前,男家要選親屬四人打扮整齊在前引導。門開時,要這四人先進,女家捧茶敬上,四人飲完後出門在一便轎前等候新郎。新郎坐花轎進門後,花轎要直對新娘臥屋門。進新娘的臥屋也不能走泥地,而要從地上鋪的布氈過。臥屋內由男方所請娶親太太和女方所請送親太太為新娘打扮。打扮好後,娶親太太將女家準備的紅筷子一把灑在床上,意為“快生子”。然後,新郎吃子孫餃,餃內有順治錢一枚,新郎要帶走。娶親太太灑筷子後,即扶新娘入花轎。由新郎親自搭轎門扣才能出發。新郎搭好轎門後要乘事先準備的便轎,又稱“狀元轎”先回。新娘花轎出時要放爆竹,娶親、送親二太太也同時乘大轎隨花轎一起到洞房,伺候新娘。花轎到男家,也要放爆竹。接著由花轎前引導的女家送親男丁向男方主婚人請安道喜。新娘花轎入門時,男家主婚人要備香燭炭火向花轎行一跪三叩禮。行禮後直立,向炭火奠酒,稱之“迎喜神”。花轎入中堂要轉三圈,將轎門對新房門,由娶親、送親太大扶新娘下轎,從地上鋪著的紅氈上走進新房。新娘上床與新郎對坐,同吃富貴面。吃麵後,新郎、新娘出房,同拜天地君親師,行三跪九叩禮。接著請主婚長者上坐受禮。長者一般要說四句吉利的話,再用手上的衡木將新娘的搭頭布挑去。隨後,新郎、新娘還要遍拜大小親戚好友;均行一跪三叩禮,此時,才可退歸洞房。

南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滿族沒有第二天回門的習慣,但有請“女家看開臉”的禮節。迎娶第二天的早晨,由女家事先請好的開臉、送茶二太太就坐轎,帶領著挑“開臉”茶食的女擁上門。“開臉”太太入新房,送茶太太則向男家主婚婦敬獻糖茶,然後入新房。主婚婦也陪同進房。“開臉”太太請主婚婦示意開何種臉面,主婚婦要謙讓,需問親家母;這時,新郎要便服趕往女家,請示女方父母,名曰:“請看開臉”。女母一般說“聽姑之便”,或答以“從時尚式樣”,新郎告辭回家,轉告女母意思後方可開臉。

滿族回門的習俗,與漢族不同。漢族是新婚夫妻一起回門,滿人卻不一樣,迎娶的第二天,名曰“下地”,女家要送“開臉”茶,所有女家的親友女眷均要往男家酬應,名曰“吃下地酒”。第三日,才是回門日。這一天;女家要請一位女親帶一個女僕,持燈帶轎在四更時接女回女家。婿則上午同媒人一起坐轎去女家;女家中堂也設有香案,婿先朝拜女家祖先,行三跪九叩禮;再拜女的父母,行一跪三叩禮;再遍拜女家各長親,然後坐席吃酒。吃過酒後婿先回,女仍由女親送回。到第四天,名曰“雙回門”。仍然女由女親帶一女僕接回家;婿後往。不同的是,女不須濃妝艷抹;婿至也只要隨茶便飯就可以了。

京口旗營滿人的喪葬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前,奉行火化制,喪葬的費用很少。遇有喪事,都用事益局出售的燒材,當日死、當日殮、當日即抬往北門燒人台火化。當時,事益局是旗紅的稱“紅壽桃”。燒費僅二百文。一般在火化後三日檢收余骨裝入紅布袋,用罈子裝好,寄放在寄骨罈,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後,滿人的火化習俗漸漸被漢俗同化,改為土葬,開銷也日益增多。

滿人遇父母妻喪,均需要一層一級地上報頭領,直到都統,然後由都統批發照例借領濟兵銀兩,開始辦理喪事,成服成禮。死者的隨身衣服用長衫,內不用短衫,多用白色,不用紅色。男女穿衣都須三腰五領。只有外套袍褂要視死者的等級和貧富而定。滿人棺殮之前,有迎棺入門的儀式,放棺也頭朝外。大殮小殮都有拾棺人進行。棺材釘用三顆。男的在棺材左邊釘二顆,右邊釘一顆,女的相反。一顆的棺釘是主釘,釘頭不全入木,上余釘頭如扁桃式,露立棺蓋之上。送葬時,至親好友都送到墳地。親友有設路祭的。陪送殯到墓地的人喪家須送關東菜一碗。

滿人上衙門報喪後,歸家要剃頭換衣。父母喪、祖父母、曾祖父母喪都需一百天不剃髮;期服百日後銷假,辦差上操要戴紅緯帽,穿布靴。喪者未殮時,弔唁的人前往弔唁被稱為“道惱”,入門後站在靈床側,向孝子握手致唁。其餘如敬七,百日“謝孝”等皆同漢俗。

金雞節

農曆的二月二十五日,在丹陽埤城堯巷一帶,流行著一年一度的農村集會——金雞節

傳說宋朝年間,金兵入侵,康王南逃時他的坐騎給金兀朮一箭射死。正在危急之時,路邊有一位白須老漢,手牽一匹白馬,執一條長鞭,他就把此馬和鞭遞給康王,康王飛身上馬,一口氣往南逃遁。猛然,茫茫萬里長江擋住了他南逃的去路。此時,康王急得六神無主、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忽然,跨下那匹白馬躍起四蹄,馱著康王跳入江中,泅渡過江。

康王上得彼岸,已是日落黃昏,暮色蒼茫。見前面一片樹林,林中有一座廟宇,康王隨即就往廟裡走。進廟後,因他一路上受盡驚嚇,吃盡苦頭,拋下韁繩倒頭就睡著了。

突然一聲嘹亮的雞鳴,康王驚起,睜眼一看,天色微明,耳邊隱隱傳來馬蹄之聲。不好!金兀朮帶領金兵追上來了。急忙走到白馬之前,只見白馬站立在一黃土坡邊,渾身濕透,絲紋不動。他就想扯鬃踏鐙,跳上馬背而去。不料剛伸手一按馬鞍,只見白馬嘩啦一聲,叭倒在地,一命嗚呼死了。此時,又一聲雞啼,康王跟循雞鳴之聲,尋路來到一座山前,原來嘹亮的雞鳴聲乃是農舍小屋裡傳出來的。康王就在此地登山而過,往南逃脫了金兀朮的追兵。

兀朮帶兵追到這裡,只見一座大山橫臥在前,無法通過,只好帶了金兵迴轉大營去了。

康王登基後,覺得自己這次南逃,有失帝王顏面,他就把當初百姓們見他騎馬南逃、馬中賊箭、百姓贈馬解危等情景謊編了神仙送馬、泥馬渡江、金雞報曉等神奇之說,以此來騙取臣民們對他的信賴。並將夜宿的廟宇敕封為君皇廟。翻山脫險的山,命名為金雞山。因康王過此山這天是農曆二月二十五日,鄉民就將此日定為金雞節。

壽誕禮儀

壽誕是為慶祝生日舉行的人生禮儀,取其延年益壽之義。30歲以下一般叫過生日,40歲以上稱做壽。民間有“做三不做四”的習俗,認為“三十不做,四十不發”。丹陽人50歲以後有提前一年做壽的習慣,叫“做九不做十”。人們對50歲以後的“慶壽”比較重視,因過去“人生七十古來稀”,平均壽命較短,俗稱“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民間還有“六十六,女兒家裡吃碗肉”之俗,即在66歲生日時,要由女兒買“一刀肉”回來,切成66塊,讓“壽星”一次吃完,據說這樣做可以逢凶化吉。

身份較高或富人家做壽要布置壽堂,正廳懸掛壽字或八仙上壽畫軸、壽屏,兩邊楹聯一般為“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做壽之日,凡女婿、甥婿、侄婿等小輩都要備禮祝壽。禮品有壽桃(用米粉、麵粉做成桃形)、壽麵、壽糕等。親友同仁也常送禮祝壽。祝壽禮儀謂之“拜壽”。其程式是點上壽燭、壽香,燃放鞭炮,並由後輩向“壽星”依次叩首。中午吃壽麵、生日酒。進入80年代,人們祝壽的方式多樣,小輩以送生日蛋糕、生日賀卡、鮮花或其他禮品祝賀,也有為其去電台、電視台點播歌曲、送上祝詞,或包卡拉OK廳、舞廳和電影等文藝活動來慶賀。

人死了以後做壽叫“冥壽”,又稱“陰壽”。舊時地方一些有權勢者,為敲榨百姓藉機大發壽帖,大收壽禮,民眾稱之為“打秋風”。現在做冥壽的人家多在家中舉行紀念性的祭祀活動。

茅山四寶

明朝時候,有個皇帝來到茅山遊玩,道士趕緊辦酒招待他。

開席時,當家的老道士端起一小壺酒。皇帝見了,心裡想:這個老道,也太小氣拉!用這么點大的小酒壺,還不夠一人倒一杯哩。我下勁喝,看你倒酒來得及么?不想皇帝都要喝醉了,也沒能把酒壺喝乾。皇帝又叫旁人下勁喝,一席人個個喝得爛醉,都沒能把小壺喝乾。

天黑了,道士為皇帝點了對蠟燭。一夜過去了,蠟燭還是那么長,跟剛點的一樣。皇帝很奇怪,一打聽才知道道院裡有四件寶貝,除了小酒壺和蠟燭,還有一塊硯台和一杖玉印。

皇帝喊來老道士,要看硯台和玉印。老道士拿來了台給皇帝看。什麼硯台?中間一道細縫,縫兩邊一邊一條小毛雨。皇帝看了半天,也沒看出個名堂來,隨手放到了桌子上。他嘴上沒說,心裡在想:這個爛硯台,還算寶貝?

老道士朝硯台里放了幾滴清水,叫皇帝再看。怪了!水放進去,小魚活了,游來游去。看著看著,清水變成了濃墨。皇帝見了,心裡痒痒的,叫道士讓他試試。硯台洗乾淨後,皇帝放了幾滴清水進去,歇了好長時間,魚都沒動一下,清水還是清水。皇帝發火了,抓起硯台朝地上摜去。只聽啪噠一聲,硯台變成了兩截,兩條小毛魚,一齊摔死了。

皇帝氣呼呼地要看第四件寶貝——玉印。這玉印是寶中之寶,宋朝皇帝送的,是茅山道教山印。這玉印一天只能用一次,但一印下去,能印千張紙,如果用它蓋在符上,還能降妖辟邪。不過,就是有樁不大好,它每天要吃四兩硃砂。皇帝見了玉印,蠻歡喜的。他磨去了印上的字,刻上了自己的大名,不知怎的,這一來玉印蓋不出字了。他氣的用力一摔,玉印碰到牆上撞掉了一個角。奇怪,玉印壞後,不吃硃砂了,大茅峰硃砂洞裡的硃砂也沒嘍。事實上,“茅山四寶”是宋誓宗為了褒獎茅山道士劉混康醫治好皇后誤吞銀針之疾,特賜他八件寶貝。茅山道院今存四件。玉印:上刻“九老仙都君印”字樣,是茅山道教山印。哈硯:哈一口氣,就能潤筆寫字。硯內有一對小魚,倒入水後,有小魚嬉水之姿態。另外還有玉圭和玉符。

茅山麻布鼓的由來

各地寺廟、宮觀的大殿內都高架著大鼓和大鐘,這些大鼓都是牛皮做的,唯獨茅山大元寶殿內的大鼓,過去是用麻布做的。

傳說茅山菩薩靈,靈就靈在看你能不能燒上頭炷香。據說燒頭炷香並不難,一要心誠,二不要帶腥葷,這事遠近皆知。

明代嘉靖年間,一天,海瑞來到茅山,在茅山腳下滿了一夜.準備次日起早上山趕燒頭炷香。次日早晨當他進入宮內。只見菩薩面前香菸繚繞,心中疑惑不解,於是就住在道院內等第三天起早趕燒頭炷香。第三天天剛破曉,宮觀內大門未開,山上道士個個還在夢鄉,他就上大殿燒香,可是大殿內的香爐里的香火卻又燃著了。海瑞心想,若說我心不誠吧,特地住在道院,日食蔬菜淡飯,為什麼燒不上頭炷香呢?突然,海瑞發覺自己腳上穿的是一雙牛皮靴,是不是因此得罪了菩薩?於是連忙脫下皮靴,上香磕頭請求菩薩寬恕。海瑞抬頭望見大殿里高架著一面大鼓,心中不解地自言自語道:這面大鼓不是牛皮做的嘛?話音剛落,只聽“蹦”的一聲,牛皮鼓裂成兩半。信徒們說這是茅山菩薩顯聖。從那以後茅山的大鼓改用麻布做成。

門票

30元

交通

坐15路公交到終點,1元。或乘坐6路公交,也可打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