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

本名《文選》,因為是南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所以也稱《昭明文選》。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蕭統死後謚“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昭明文選》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總集。本名《文選》,因為是南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所以也稱《昭明文選》。全書三十卷,共選錄先秦代的詩文辭賦七百多篇,分為三十七卷。不選經書、子書,史書只選論贊。選擇的標準,蕭統自己說是內容形式並重。但受當時形式主義文風的影響,實際上偏重文采。入選的多是歷代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有些作品原書已經散亡,賴《文選》得以保存。它是研究梁以前我國古典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選編者蕭統(510~513),文學家。是梁武帝的長子,立為太子未及即位,三十一歲病逝,諡號昭明。他信佛教,愛文學,招納當朝文人學士,討論古今書籍,編輯成為《文選》。

簡介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蕭統死後謚“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
書中選錄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不選經子,史書中也只略選“綜輯辭采”、“錯比文華’的論贊,可以看出編者已初步注意到文學與其他類型著作的區分,認為只有“事出於沉思,義歸於翰藻”者方可入為文學作品,在藝術形式上,尤注重駢儷、華藻。

《昭明文選》

全書共60卷,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弔文,祭文38類。所選多大家之作,時代愈近入選愈多。其中以楚辭、漢賦和六朝駢文占有相當比重,詩歌則多選對偶嚴謹的顏延之、謝靈運等人作品,陶淵明等人平易自然之作則入選較少。作品劃分的類別,則能反映漢魏以來文學發展、文體增多的歷史現象。
「選學」在唐朝與《五經》並駕齊驅,盛極一時士子必須精通《文選》。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謠曰:文選爛、秀才半。宋代有“文章祖宗”之說。延至元、明、清,有關《文選》的研究亦未嘗中輟。是今人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文選的註疏】

首先對《文選》作注釋的是《文選》問世六、七十年後的《文選音》,這是蕭統的侄子蕭該對《文選》語詞作的音義解釋。隋唐時期的曹憲、許淹、李善、公孫羅等人將其發展成為了一門「文選學」。曹憲撰有《文選音義》。許淹、李善、公孫羅等都曾是曹憲的學生,他們都曾批註《文選》,其中以唐高宗顯慶年間的李善注被認為最好。
唐玄宗開元年間,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和李周翰五位文臣又作五臣注。和李善注相比,五臣注更簡單通俗,但不為學術正統所採納。
北宋哲宗元佑九年(1094年)2月的秀州州學本是第一個五臣與李善合併注本,其後的六家注本(即五臣在前李善在後)如廣都裴氏刻本、明州本,是此本的重刻本;又其後,六臣注本(即李善在前五臣在後)如贛州本、建州本,又據六家注本重刻,只不過是將五臣與李善的前後次序調換了一下。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尤袤所刻李善之注本(尤袤刻本)對後來很有影響。
清嘉慶年間,胡克家據尤袤刻本,又據宋代吳郡袁氏﹑茶陵陳氏所刻六臣本以校刊異同,寫成《考異》十卷。以後的傳本多以胡本為底本,如1977年中華書局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等。

與《昭明文選》有關的校本

隋代蕭該《文選音》
唐代曹憲《文選音義》
宋代秀州州學本《文選》60卷
宋代廣都裴氏刻六家注刊本《文選》60卷
宋代明州刊本六家注刊本《文選》60卷
宋代贛州六臣注刊本《文選》60卷
宋代建州六臣注刊本《文選》60卷

《昭明文選》

宋代吳郡袁氏刻六臣注刊本《文選》60卷
宋代茶陵陳氏刻六臣注刊本《文選》60卷
宋代尤袤刻李善注刊本《文選》60卷
宋代劉頒《文選類林
宋代高似孫《文選句圖
元代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
明代王象乾《文選刪注》
明代陳與郊《文選章句》
明代劉履《文選補註》
明代凌迪知《文選錦字》
明代胡煥文《文選粹語》
清代杭世駿《文選課虛》
清代石韞玉《文選編珠》
清代胥斌《文選集腋》
清代洪若皋《文選越裁》
清代吳湛《選詩定論》
清代董正揚《文選集律》
清代梁章巨《文選旁證》46卷
清代汪師韓的《文選理學權輿》8卷
清代孫志祖《文選理學權輿補》1卷
清代張雲璈《選學膠言》20卷
清代朱珔《文選集釋》14卷
清代胡紹瑛《文選箋證》30卷
清代許巽行《文選筆記》8卷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5卷
清代陳景雲《文選舉正》6卷
清代於光華《文選集評》15卷
清代胡克家文選《考異》10卷
研究《文選》的傅剛

參考

百度百科、雅虎百科、GG百科、114百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