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鎮[雲南省廣南縣行政區劃]

南屏鎮[雲南省廣南縣行政區劃]

南屏鎮位於廣南縣東南部,距廣南縣城56公里(董馬公路),下轄馬街、小阿幕、乾溝、花榜、老街、大牙掃、冉家屋基、安王、壩聾9個村民委員會。

基本信息

(圖)南屏鎮[雲南省廣南縣行政區劃]南屏鎮[雲南省廣南縣行政區劃]

南屏鎮位於廣南縣東南部,地處東經105°11′,北緯23°50′之間,總面積378平方公里。東與八寶鎮接壤,南與黑支果鄉毗鄰,西與曙光鄉相連,北與董堡鄉連線和與楊柳井鄉隔河相望。距廣南縣城56公里(董馬公路),國道323線橫穿鎮域境內通往廣西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全鎮平均海拔1300米,年均氣溫16.7°C,年均降雨量1273毫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梯形傾斜狀。鎮內76%的地方是石灰岩溶山區,總耕地面積為30182畝。

經濟

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875.2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451.9萬元,牧業收入1292萬元,二、三產業5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33.9元。農民外出務工收入185萬元。糧食總產量為 842.1萬公斤;財政收入為19.71萬元;人均有糧202.6公斤。

人文地理

(圖)“天下第一奇村”舊址一角 “天下第一奇村”舊址一角

天下第一奇村――峰岩洞

人類洞穴居人文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部南屏鎮安王村民委員會,距縣城100多公里。據村中老人介紹至今已有9代人相繼在一個方圓不到1方公里的溶洞裡生活近二百年,現洞內仍居住住著60多戶、300多人。由於該村生活環境極其艱苦、村民勤勞善良、團結和睦、民風純樸、道德品質好、文化水平高,從20世紀80年代未期開始就有許多國內外學者、專家、電視台、報社記者前來採訪、拍片、考察、調研,並作了大量報導;因而該村成為研究考察人類洞穴居住和生存的重要場所,它奇特的人類穴居文化極富世界聲譽。2001年7月,峰岩洞村以其生活環境最艱苦、規模最大、歷史最長、人數最多的人類洞穴居文化被列入基尼斯世界紀錄,它是廣南旅遊資源中的一大瑰寶,是世界級的旅遊資源

南屏鎮為漢、苗、彝等民族聚居地,豐富多彩的民族風俗,獨具民族特色服飾以及苗、彝山歌和舞蹈都是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

基礎設施

(圖)變電站 變電站

2006年全年共投入1300餘件配套炸材,折合資金36.5萬元,新修和改造村村公路108公里,全鎮自然村的通路率達到70%,逐步緩解了全鎮交通閉塞的狀況,為全鎮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人背馬馱的現象得到逐步改善。完成水利工程:完成水利工程建設68件,完成人畜飲水工程164件,水土保持工程3件;完成新增灌溉面積50畝,改善灌溉面積75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8km2;完成飲水主管道安裝1940米;取水壩一座;供配水管安裝3200米;閘閥井4個;投資35.2萬元;完成青樹子管道安裝2020米的取水構築一座,50立方米的蓄水調節池一個,投資2.73萬元;完成支砌三面光渠道1644米,漿砌石611.2立方米,抹面1661平方米,投資12.22萬元;並恢復馬街道班滾水壩渠道水毀工程漿砌石68.7立方米,投資0.92萬元。逐步解決了民眾的飲水困難和澆灌問題,提高了山區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全鎮248個村小組,已通電188個,通電率達74%。

特色產業

按照原定的工作思路及要求,把南屏建成集核桃、藥材、生物資源開發為一體的綠色經濟帶,發展成三七、核桃大鎮,並輔以八角、葡萄、梨子等經濟林果。同時,鞏固好高峰牛保種、育種基地及推廣養豬、養雞等實用技術的培訓。核桃產業建設規模不斷擴大,至2006年共栽種3000畝36000株核桃,種植600多畝葡萄,12000畝八角最佳化了林種結構,促進全鎮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人口衛生

全鎮轄馬街、小阿幕、乾溝、花榜、老街、大牙掃、冉家屋基、安王、壩聾9個村民委員會,248個村民小組8123戶40828人,農業人口40146人,占總人口的98%,居住著漢、壯、苗、彝、瑤、蒙古等6種民族。其中漢族27374人,占總人口的6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全鎮建有村級衛生所9個,衛生所人數36人,鄉鎮衛生院1個,員工26人。

文化教育

鎮人民政府千方百計籌措經費投入教育事業建設,改善辦學條件,鞏固“普六”成果,推進全鎮“普九”步伐。完成縣下達的掃盲任務,文盲控制率在5 %以內,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22%,小學生輟學率1.86%,適齡少年入學率96.69%,國中生輟學率2.94%,15周歲人口完成率99.18%,17周歲人口完成率82.78%。2006年9月份國中招生完成任務的93.09%;中學“普九”硬體建設逐步加強,教師宿舍樓、學生宿舍樓正在興建,試驗樓已經通過上級有關部門驗收。“兩基”工作穩步推進,“普九”工作已通過省、州、縣驗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