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體育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位於歷史名城南京東郊風景區紫金山南麓,與中山陵園、靈谷寺公園相鄰,占地600餘畝,建築面積為18.4餘萬平方米,學院承繼中國近代體育百年文脈,現為一所既為社會培養各類套用型體育專門人才,又為國家鑄就競技體育精英,具有獨特辦學模式的省屬高等體育學府。學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南京體育學校。1958年,由原江蘇師範學院體育專修科、省體育幹部訓練班和南京體育學校合併成立了南京體育學院。近年來,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和“文明學校”。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南京體育學院成立於1956年8月,學院地處十朝都會,沐依揚子紫金,坐落於南京東郊中山陵旅遊風景區內的民國中央體育場舊址,承繼了中國近代體育的文脈。校園綠樹掩映,建築錯落有致,優美的自然景觀與厚重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環境優雅,底蘊豐厚。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南京體育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
學院現設有研究生部、體育系、運動系、運動健康科學系、民族體育與表演系、職業技術學院、網球學院、奧林匹克學院、繼續教育部、附屬學校共10個教學單位;本科教育有運動訓練、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體育新聞、體育產業管理、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與健康、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藝術表演共9個專業,研究生教育有3個全日制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職業技術學院有高爾夫球運動、體育健身與休閒、體育教育,體育經營與管理、體育場館服務與保障學院共5個專業。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884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39人,體育碩士在讀生108人;全日制高職學生239人;成人教育本專科在籍生639人。
本科類
教育學
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 指導與管理武術與民族 傳統體育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休閒體育
文學
英語新聞學
醫學
康復治療學
管理學
體育經濟與管理
藝術學
舞蹈表演表演 數字媒體藝術

學科建設

學院大力推進本科教學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建成江蘇省重點學科2個(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運動人體科學)省重點建設實驗室1個;

教學建設

南京體育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體育教育專業和運動訓練專業)、江蘇省高校特色專業2個(運動訓練和運動人體科學)、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點和江蘇省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各1個(體育教育和民族傳統體育);獲國家級工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1個、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5項、省高校精品(優秀)課程7門、省高校精品教材和立項精品教材8項、教育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項、省高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1個、不斷完善套用型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大力開展院校合作、院與醫療機構合作,以及院與國家隊的合作,建成院外實習基地58個,簽訂校企合作協定10餘項;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培訓,建成 “江蘇省高技能人才培訓示範基地”、“國家青少年健美操培訓中心”和“體育行業特有職業國家級培訓試點單位”。
2013年新增加專業:英語,康復治療學,數字媒體藝術

師資力量

學院設有全省規模最大的專業化競技體育訓練基地,包括12個競技項目的省級專業運動隊,528名專業運動員和129名專職教練員。全院高教專任教師199名,其中高級和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128名、中級及以下職務教師71名。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占教師總數的43.8%,擁有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6人,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培養對象11人,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學科梯隊2個。

交流合作

學院先後與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德國和香港、台灣等1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大學和體育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協作關係。學院出訪和海外來訪的人數與批次逐年上升,足跡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南京體育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
學院充分發揮教師、教練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圍繞本科教學和運動訓練,整合科研力量,聯合科技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學院獲得各級各類課題立項300多項,其中國家和地方重點立項課題120多項;獲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項400多項;發表論文180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300多篇(SCI論文2篇)。學院出版《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月刊)被列入全國體育類核心期刊,《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季刊)被列入江蘇省一級期刊,並被國內外十多家重要檢索機構列為期刊源。
學院多次受江蘇省委、省政府記功表彰,被授予“江蘇省先進集體”光榮稱號,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2008年北京奧運會突出貢獻集體”稱號,並連續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和“文明學校”,院黨委多次被評為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
學院教學、訓練和科研“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和“學訓研相結合促進協調發展,育人才奪金牌彰顯綜合效益”的辦學特色,得到了中央領導、國家體育總局領導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00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來院視察,肯定了學院的辦學模式,認為學院的辦學經驗對促進我國競技體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才和金牌的雙豐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學術資源

南京體育學院圖書館始建於1956年9月,現圖書館樓落成於1999年,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閱覽座位近300個。館內藏書約200,000冊,其中中外文期刊合訂本10000餘冊,外文書刊2000餘冊。現訂有中外文報刊資料約650種。

學校領導

2014年在任領導:
南京體育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
陳國祥 南京體育學院黨委書記
張 雄 南京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湯 岩 南京體育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副院長
王正倫 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
史國生 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
李 江 南京體育學院紀委書記
蔣宏偉 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
金 松 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
肖愛華 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
2010年在任領導:
殷寶林南京體育學院黨委書記、省體育局局長張 雄南京體育學院院長湯 岩南京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王正倫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史國生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李 江南京體育學院紀委書記

知名校友

學院為國家和江蘇省培養了大批體育專業人才,在訓在學的運動員中涌現出一批為國家贏得崇高榮譽的競技體育民族精英,如:國家體育總局原局長、曾執教中國女排奪得“三連冠”的功勳教練袁偉民,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原國家桌球隊總教練、桌球世界冠軍蔡振華,國家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女子排球隊原隊長、女子排球世界冠軍孫晉芳,以及欒菊傑、林莉、葛菲、顧俊、張軍、黃旭、李菊、閻森、陳玘、陸春龍、陳若琳、仲滿等12位奧運會冠軍,孫志安等78位世界冠軍。本科畢業生的足跡遍布全省體育系統、高校、中學、醫療機構、健身企業和新聞單位,許多人成為社會中堅、走上領導崗位或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如江蘇省體育局原黨組書記、局長孔慶鵬等,一批業績突出的畢業生榮獲省勞動模範、省“新長征突擊手”和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榮譽獎項

南京體育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
南京體育學院是江蘇省規模最大的競技體育訓練基地,有桌球、羽毛球、網球、籃球、排球、田徑、舉重、體操、藝術體操、武術、蹦床、技巧、擊劍、腳踏車、游泳、跳水、水上芭蕾等十七個項目的省優秀運動隊,在國際、國內大賽中取得了一系列優異成績,為國家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其中有欒菊傑、林莉、葛菲、顧俊、黃旭、張軍、李菊、閻森、陳玘、仲滿、陸春龍、陳若琳十二位奧運會冠軍,蔡振華、孫晉芳、孫志安等七十多位世界冠軍和世界紀錄創造者,以及一百多位獲得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教練員。
南京體育學院是江蘇省唯一的專門培養各類體育人才的高等體育學府,擁有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體育學一級學科下設四個二級學科: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其中,運動人體科學學科可授予醫學、理學和教育學三個門類的碩士學位。另有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體育新聞、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人體科學等六個本科專業和體育健身與休閒、體育經營與管理、高爾夫球運動、體育旅遊、體育廣告與設計、體育場館保障等六個高職專業。建院五十年來,為社會培養了一萬多名高素質畢業生。
南京體育學院在黨和政府的領導、關懷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鬥,為國家和江蘇省的競技體育、體育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多次受到江蘇省委、省政府的記功表彰,並多次被評為省、市“文明單位”和“精神文明學校”。

體育學院百科

學院(college)主要指只含有一個門類的學習機構, 比如醫學院,文學院,經濟學院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