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石城

南京石頭城又被稱為“鬼臉城”,因園內古城牆中段一塊凸出的橢圓形紅色水成岩,長年風化,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故被稱為“鬼臉城”。

南京石城

30萬年前南京猿人就棲息於此,在5000多年以前,這裡就出現了原始村落。 南京已有2460多年的建城史。初名越城,戰國時楚國在石頭山上置金陵邑。秦改為秣陵。三國時東吳首次在此建都,稱建業。西晉末年始稱建康,其後東晉、 宋、齊、梁、陳均建都於此,歷史上稱六朝。唐代稱昇州,宋易名為江寧。及至明初,才正式定名南京。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裡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石城由來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定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裡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定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裡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
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裡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