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小西湖國小

南京市小西湖國小

南京市小西湖國小創建於1839年,曾先後名為馬道街國小分校、南京市第四區第二保國民學校、南京市第四區中心國民學校。1970年恢復原校名“南京市小西湖國小”至今。國小坐落在風光秀麗的秦淮河畔。共有37個教學班,1600多名學生,88名教職員工,占地面積7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500多平方米,各教學設施齊全,教師師資雄厚,是初具現化辦學條件的江蘇省實驗國小。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南京市小西湖國小南京市小西湖國小

南京市小西湖國小創建於1839年,始名普育堂。小西湖國小坐落在風光秀麗的秦淮河畔,毗鄰古老的中華門城堡旁,毗鄰夫子廟。1911年更名翔鸞廟國小至1926年。1937年至1949年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曾先後名為馬道街國小分校、南京市第四區第二保國民學校、南京市第四區中心國民學校。1949年以後,恢復原校名“南京市小西湖國小”。1968年開始,改稱“南京市天安門國小教育營”。1970年恢復原校名“南京市小西湖國小”至今。共有37個教學班,1600多名學生,88名教職員工,其中大專以上學歷64人,占全校教職工總數的73%,省心理教育課題研究先進個人12人,獲市“行知獎”稱號2人,市優秀青年教師2人,區優秀青年教師15人,區學科帶頭人9人,區骨幹教師33人。小西湖國小經歷時代滄桑,校舍不斷更新,規模不斷擴大,占地面積7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500多平方米,各教學設施齊全,教師師資雄厚,是初具現化辦學條件的江蘇省實驗國小。

教育方針

小西湖國小長期以來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經課堂教學為重點,致力於素質教育,始終以“實”為本,求實、務實、紮實地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當作立校之本,經較高的教育教學質量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讚譽,為十里秦淮風光帶鑲嵌了一顆璀璨的明珠。

學校注重老師隊伍的建設,採取目標激勵,揚長避短,講究策略,滿足成就需要的措施,凝聚教師向心力,激發教師奮發向上,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推動力的教師群體。

以人為本,實話民主管理,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保證學校多項工作有序高效地運轉。

原則

遵循科學性、規範性、創造性的原則,進行南京市“九五”規劃課題《國小中年級學生語文數學學習心理培育研究》的教研實驗。並作為子課題參國家教育部“九五”重點課題《大中小學生心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和《中小學生心理障礙的教育與對策的研究》。學校被評為秦淮區、南京市、江蘇省教育研究先進集體和國家級課題研究先進集體。

多年來,學校以德育為首,寓德育工作於少先隊活動之中,“少年軍校”被評為省先進少年軍校、南京市優秀少年軍校,少先隊被評為南京市標兵紅旗大隊,南京市鼓樂團一級團,標準化隊室。1個全國特色小隊,2個全國特色中隊。學校以科研為先導從學生學習心理培育為突破口,進行教育科研,最佳化學生整體素質。學校的“九五”教科研課題《國小中年級學生語文數學學習心理培育研究》,是南京市科研規劃課題,並作為子課題參與國家教育部“九五”重點課題《大中小學生心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小學生心理障礙的教育與對策的研究》。隨後進行了省“十五”教育科研課題《引導小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培育對策研究》。學校獲區、市、省心理教育研究先進集體和國家級課題研究先進集體。學校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多年來緊抓質量不放鬆,學校以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入手,抓教師的課堂教學研究,抓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抓教師的學歷提升、能力培養。使學校的教學質量穩步上升,並以其提高的教學效率,贏得了社會的讚譽。

學校還以特色活動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首批被命名的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校女子籃球隊參加省級籃球比賽多次獲前三名,連續14次獲得市“新苗杯”冠軍。在第八屆全運會期間,學校獲“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少先隊員提供了自由、充分的空間、時間,幫助他們在學校、社區等廣闊的少先隊活動空間培養興趣、發揮潛能、提高素質,成為自己的主人。學生民樂團為“南京市少兒民樂秦淮分團”,多次參加市、區比賽和演出,30多名學生在全國、省、市、區獲獎,並有學生出國演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