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南京市棲霞區]

棲霞[南京市棲霞區]
棲霞[南京市棲霞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棲霞區位於南京市主城北部,是中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和航運中心,華東地區現代工業、科技、人才集中區,華東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世界級光電顯示產業基地、國家級長江航運物流樞紐,是以醫藥電子、機械製造、港口運輸、建材工業、風景名勝、生態農業為主要職能的現代化江濱區。 棲霞區源於民國時期的第九區(燕子磯區)和第十區(孝陵區),因境內有“江南第一名秀山”棲霞山,故名棲霞區。 棲霞區歷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就已有氏族聚落,環境優美,風光秀麗,人文薈萃,文化積澱豐厚,歷史遺存眾多,區內幕府山、太平山、棲霞山沿江風光帶自然、人文景觀眾多,名勝古蹟遍布;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之多,其中棲霞寺、舍利塔、燕子磯、六朝石刻等尤為聞名;南京市標中的神獸"辟邪"即取形於此,成為南京的象徵。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觀音閣、頭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沿江史跡占了六景。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棲霞區位於南京市主城北部,北臨長江與儀征市隔江對望,東界句容市,西連玄武區,南接江寧區,行政區域面積390.52平方公里。

地貌

“江南第一明秀山”棲霞山 “江南第一明秀山”棲霞山

棲霞區地質構造屬寧鎮褶皺帶。地勢起伏大,地貌類型多,低山、丘陵、崗地、平原、洲地交錯分布。土壤類型,大致可分低山丘陵區、崗地區和平原(含洲地)區三類。棲霞區地形大勢南高北低。南部丘陵、崗地連綿起伏,海拔多在50~300米之間。北部沿江平原及江中洲地,地勢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汛期常受洪水威脅,是南京市重點防洪區之一。

棲霞區地形大勢為南高北低。境內無海拔300米以上低山(紫金山海拔448。9米,原為區境內唯一低山,1999年劃入玄武區境),南部有南象山、北象山、棲霞山等丘陵,與崗地呈連片分布。北部為沿江平原及江中洲地,地勢低平。內丘陵分布較廣,以山體單薄,山勢和緩低矮為特徵。以長江南岸幕府山、棲霞山、龍潭東西向一線,海拔50~300米,即寧鎮山脈西段北支。其中有幕府山、直瀆山、南象山、北象山、棲霞山、靈山、青龍山等幾十座。

棲霞山:位於堯化門東北11公里處,北臨大江,東與龍潭擂鼓台相望,西隔九鄉河與南、北象山相對,南與崗地相連,呈孤峰之勢,形如傘,山中多藥草可以攝生,故又稱“攝山”。南朝時建棲霞寺於此,故名“棲霞山”。山體自南而北有三條山嶺組成,南為景致崗,中為千佛嶺,北由黑石石當、平山頭、三茅峰組成。棲霞山之主峰三茅峰,呈圓錐形,海拔2847米。棲霞山面積約4平方公里,山體主要由石灰岩、砂岩等組成,北麓由帶狀花崗岩分布。地質學上的“棲霞灰岩”源於此。

幕府山:北臨長江,屬寧鎮山脈北支西段。據《景定建康志》載,東晉丞相王導建幕府於此山,故名幕府山。山體呈東北—西南走向,長6公里,寬約15公里,面積10平方公里左右。山體北側為斷層線,成峭壁,多溶洞。南坡平緩,溝谷發育。山有五峰,主峰名北崮峰,偏于山體西南部,海拔204米。山體西北部有夾蘿峰,俗名“夾騾峰”,峰下有達摩洞、五馬渡等古蹟。主產白雲岩和石灰岩。幕府山區尚有炮台山、勞山、豬頭山、煤炭山、鐵石山、烏龜山等低丘。

直瀆山:直瀆山西連幕府山,北臨長江,屬寧鎮山脈北支。曾名岩山、嚴山、觀音山、西十里長山。東西延伸約6公里,主峰海拔187米。山體北側為斷層線,呈北陡南緩之勢。北坡懸崖上,多溶洞,有“嚴山十二洞”之說,以頭台洞、二台洞、三台洞有名。直瀆山和燕子磯相互輝映,構成南京北郊風景區。直瀆山多松、槐等林地分布,北坡有大型採石場多處,1998年始,全面禁采復綠。

象山:南象山、北象山位於堯化門東北4公里處。南、北象山山形似象,故名。南象山長約2公里,西南—東北走向,寬不足1公里,主峰海拔1108米。北象山略呈方形,長寬各約1公里,主峰海拔約807米。東北距棲霞寺約1公里,似棲霞寺的守門雙象。主要由象山群的長石砂岩、粉砂岩及頁岩組成。山區有疏林分布。

靈山:位於堯化門東南約6公里處,清代時稱“林山”,後相傳有大仙在此給百姓送靈芝而改稱“靈山”。山體平面略呈方形,長寬各2公里,面積約4平方公里,海拔155米,山體由石灰岩組成,有少量松林分布,山北部有靈山煤礦。

青龍山:位於堯化門東北約19公里處,地處龍潭鎮南。原名“蟠龍山”,因所產之石為青色,故亦名“青龍山”。東西走向,長約15公里,南北寬不足1公里,海拔166米。山體由石灰岩組成,是三迭系下統地層青龍組和中統地層上青龍組的命名地。

水系

棲霞山景區 棲霞山景區

便民河:現今起點為七鄉河,匯積東山河,連線三江河,中途匯入句容市境內4條泄洪河,與大道河相通,全長17公里,流域面積近11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約40米,最窄為4米左右,攝山境內源頭段河床較窄,平均寬20米,龍潭、營防境內中段河床漸寬,平均25米,在長江入江口附近河床寬約100米。新中國成立後,雖經多次疏浚,但整體河床的淤積情況仍很嚴重。

九鄉河:九鄉河古稱“江乘浦”,源頭在江寧縣湯山鎮瑣石村、青龍山一帶,至棲霞鎮石埠橋村匯入長江。又稱“瑣石溪”、運糧河。據《江寧縣誌》載,因其舊時流經瑣石、東流、西流、其林(麒麟)、仙林、長林、衡陽、棲霞、石埠9鄉,而得名。全長23公里,流域面積145平方公里。區內段長7.8公里,流域面積29.6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後,沿河鄉鎮多次對河道疏浚拓寬、理直,逐年逐段實施護砌。現排灌流量為200~250立方米/秒,距河口4公里處,設有一座攔水壩,稱“中壩”。

七鄉河:源於江寧區湯山、孔山諸山,舊時因流經湯山、駱墅、孟塘、孟北、龍泉、東陽、三陽7鄉,故得名。於1974年,重開新河將水直接導入長江,全長約18公里,流域面積108平方公里。區內段長7.5公里,流域面積34.5平方公里。

南十里長溝:位於玄武湖北,承受北崮山、勞山、老虎山、魏家山及紅山一帶來水,在南京火車站西側過韶山路入玄武湖,匯水面積約12.92平方公里。丘陵面積約占匯水面積60%以上。長溝兩岸地帶狹長,地勢較平坦,是城北主要的工業區。分主流和3個支流。主流源於小營,入玄武湖,長約6.25公里。一支源於勞山,經和燕路小市橋流入主流,長約3.65公里。二支亦源於勞山,在黃家圩橋附近流入主流。三支在長營村以上匯集兩條水溝來水,於高家村附近入主流,長3.25公里。

北十里長溝:分為東、西十里長溝,其中,西十里長溝集南京北郊邁皋橋以北山崗之水,至燕子磯附近入長江,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7.8平方公里;東十里長溝源於鐘山北麓,納北郊諸崗之水,與西十里長溝匯合後入長江,俗統稱“北十里長溝”。新中國成立後,兩溝分流,在下游另開新河改道至笆斗山附近入長江,長9.6公里,流域面積28平方公里。

百水河:亦名“白水河”,源於紫金山東麓,匯積附近諸崗之水,沿南西向穿馬群鎮至花崗圩段匯入運糧河,長約8公里,匯水面積近20平方公里。河道上口平均寬18米,平均深4.5米。

濱江河:源於堯化鎮岔路口,匯積附近崗丘之水,沿東向偏北流經堯化門鐵路編組站、金陵石化公司化肥廠、金陵石化公司煉油廠後在石埠橋附近入長江,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

三江河:源於便民河楠江橋,北止入江口,全長7公里,是龍潭圩及靖安場一帶排澇主幹河,也是便民河水系泄洪的一個入江水道。控制面積近25平方公里,行洪流量在100立方米/秒左右。

八卦洲河流:50年代,八卦洲鄉開挖拓寬自然河道,形成河道2條及大溝1條。河道為:小江,全長8.6公里(上壩街-下壩街);躍進河,全長5.8公里(臨江六組-長江六組)。大溝,即雙柳河,全長5.2公里(七里四組-中橋七組)。3條主要河道南北東西貫穿八卦洲。70年代中期,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後開挖拓寬自然河溝形成中溝21條,完成八卦洲鄉農田水網化建設。第五節土壤植被

氣候

棲霞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帶和季風環流的海洋性氣候區,季風顯著,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資源充沛。長江橫貫東西,江岸線長達81.2公里(含八卦洲環江岸線)。

棲霞區地處中緯度,近地面層受季風交替影響,故季風氣候明顯,並形成冬寒、夏熱、春溫、秋暖四季變化明顯的氣候特徵。春季,大致於3月下旬開始,至5月下旬結束,平均歷時60天左右。天氣特點為:氣溫逐漸升高,天氣寒暖、晴雨多變,常受北方強冷空氣影響,出現“倒春寒”。夏季,大致從5月下旬到9月中旬,平均歷時120天左右,明顯分為初夏時的梅雨天氣和盛夏時伏旱天氣。秋季,大致從9月中旬到11月中旬,歷時60天左右。出現天高雲淡,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溫濕宜人天氣。冬季,大致從11月中旬到翌年3月下旬,歷時120天左右。氣候特點是寒冷乾燥。棲霞區常年氣溫平均為15。3℃。一年中,日最低氣溫≤-10℃的日數平均為1天,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平均75天,日最高氣溫≥35℃的日數平均16天。全年日照時數約為2100小時,年日照率在47%左右,無霜期為7個月,在江蘇省處於中等偏少的水平。棲霞區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降水日數年平均在110天左右,以降液態的雨水為主,占全年降水的90%以上,間有少量的雪、冰雹等固態水降落。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資源

棲霞區年降水量約4.45億立方米。因多丘陵和崗地,徑流係數按26%計算,徑流量為1.16億立方米,為當地形成的地表水資源。

•地下水資源

棲霞區長江南岸漫灘區,含水厚度為25~30米,地下水豐富,其水質與長江水有關,龍潭至仙鶴門是地下水出水量最大的地區,可考慮用作大、中型供水水源開採地區。客水資源長江在區內年均過境水量(大通站)為8690億立方米,是棲霞區當地徑流量的7490倍,客水資源豐富,為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土地資源

棲霞區土地總面積為376.09平方公里(含水域水面),包括國有土地140.95平方公里(合14095公頃),占總面積37.48%;集體土地235.14平方公里(合23514公頃),占總面積62.52%。在土地總面積中,崗地丘陵面積約160.21平方公里(合16021公頃),占總面積42.60%;平原洲地面積約109.67平方公里(合10967公頃),占總面積29.16%,在土地總面積中,水域面積約106。21平方公里(合10621公頃),占總面積28.24%。水資源狀況:除地表水域面積106.21平方公里外,年降水量約4。45億立方米,徑流量為1.16億立方米;地下水含水厚度為25米~30米。

礦產資源

棲霞山蘊藏豐富的鉛、鋅、銀、石灰石等礦藏資源,鉛、鋅、銀等礦已開採多年。棲霞區金屬、非金屬、土地、水、動植物等自然資源豐富。非金屬礦主要有白雲石礦、石灰石礦、石膏礦、黏土礦、脈石礦、煤礦等;金屬礦分布廣泛,主要有鉛鋅礦、銀礦、金礦、錳礦等。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生態地理動物群方面,屬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牙獐原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有蹄類的優勢種,揚子鱷、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等為特有動物,已少見。

魚類據不完全統計,棲霞區有魚類18種。有中華鱘、鰣魚、長頜鱭、白鱘、刀魚、銀魚、鰻鱺、棒花魚、蛇鮑、南雲馬口魚、青魚、草魚、短尾魚白、翹嘴紅魚白、銀飄魚、逆魚、大鱗泥鰍、刺鰍。

爬行類有大頭烏龜、烏龜、黃喉水龜、鱉、石龍子、北草晰、赤鏈蛇、雙斑錦蛇、黑背蛇、虎斑游蛇、烏梢蛇、蝮蛇、麗效蛇、揚子鱷。

哺乳類有大蹄蝠、菊頭蝠、黃鼬、鼬獾、豬獾、狗獾、大靈貓、豹貓、狐、田鼠、豪豬、河狸、野兔、牙獐、江豚、白鰭豚、刺蝟。

•植物資源

山地植被棲霞區自然植被受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影響。在低山丘陵地區,落葉闊葉樹種有櫟樹、黃檀、楓香、刺槐,常綠闊葉樹種有冬青、楊梅、石楠等,基本上保留自然生態特點。60年代後,推行綠化荒山坡地,退耕還林,新栽植的成片常綠針葉樹有黑松、馬尾松。在低崗緩坡地帶,主要是發展茶園、果園。

水生植被棲霞區野生水生植物主要有野菱、芡實、苦草、蘭藻、硅藻。60年代,引進水花生(始作綠肥,後成為有害雜草),江邊與低洼盪田中有野生蘆葦、昌蒲。90年代,開始在低洼盪地及水溝、河、塘中人工栽培水芹、茨菇、荸薺、菱藕等作物。

藥用植物區內野生藥用植物達790多種。纖維植物主要有柳、化香等。澱粉植物以栓皮櫟、麻櫟、芡、菱、百合貫眾等為主。油脂植物以山胡椒、烏桕等為主,多為工業用油脂植物。芳香植物主要有山胡椒、狹葉山胡椒等,所提取的芳香油,供化妝、制皂、食品和醫藥用。樹脂樹膠植物樹脂植物主要有馬尾松、黑松等。樹膠植物有臭椿、皂莢、烏蘞莓、石蒜等。保健植物有野山楂、懸鉤子等。

歷史沿革

棲霞區社會風貌 棲霞區社會風貌

7000年前,棲霞地區已有先民從事漁獵活動,並創造了農業文明。公元前20世紀至前17世紀,棲霞境內開始出現兩大原始聚落,一為玄武湖聚落,一為東北沿江聚落。

春秋戰國時,棲霞地區先屬吳,繼屬越,後屬楚。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置江乘(後訛為嵊)縣,為棲霞區域最早的縣級行政建制,治所設在江乘村(今攝山鎮西湖村)。其時,縣境遼闊,西起石頭城、白石壘沿江而東,至今句容市下蜀鎮,再轉向南達江寧縣淳化鎮一帶。連同今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區、建鄴區、白下區、秦淮區、雨花台區統在其領屬之下。隸屬會稽郡。今棲霞區地域皆在古江乘縣境內。

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平西楚霸王項羽,“以項羽所分楚地王韓信”,江乘縣屬之。高祖六年,劉邦殺韓信,立劉賈為荊王,自會稽郡析置鄣郡,江乘縣歸屬鄣郡,隸於荊。漢元朔元年(前128),割江乘縣東境分設句容、胡孰(後漢時期改為湖熟)兩縣,今區境東部歸句容縣。

漢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為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安徽宣城),江乘縣改屬丹陽郡。新莽天鳳元年(14),改丹陽郡為宣亭郡,江乘縣改為相武縣,屬宣亭郡。至淮陽王劉玄更始元年(23),始恢復丹陽郡、江乘縣舊稱。

漢建安十七年(212),孫吳廢江乘縣改設典農都尉。西晉太康元年(280),恢復江乘縣,至南北朝時仍沿襲縣的建制。東晉元帝大(太)興三年(320),始在江乘縣金陵鄉置琅琊僑郡和懷德僑縣。鹹和六年(331),在江乘縣境內先後置東海、蘭陵、東平等僑郡;鹹康元年(335),析江乘縣西境僑立臨沂縣,隸屬琅琊僑郡。鹹康六年,割江乘縣西界僑立即丘、陽都等縣。

至隋開皇九年(589),廢臨沂等僑縣及江乘縣,均併入江寧縣(詳見附錄)。唐上元二年(761),江寧縣更為上元縣。

五代十國時期,於楊吳天十四年(917),析上元置江寧、上元兩縣,今棲霞區域分屬上元、句容兩縣,至宋、元、明、清,區境大體屬上元縣石步鎮(後稱石埠)和鐘山、慈仁、開寧、北城、清風、宣義、長寧諸鄉及句容縣琅琊鄉。

民國元年(1912),廢上元、江寧兩縣,改設南京府,次年,廢南京府重置江寧、句容兩縣,今區境大部遂為江寧縣域,東隅為句容縣域。

民國16年(1927),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1日,成立南京市政府,今區境內燕子磯、邁皋橋、堯化等鎮與八卦洲鄉屬南京市,其他地域仍屬江寧、句容縣。

民國23年9月,江寧縣燕子磯和孝陵衛地區劃歸南京市,10月,設南京市燕子磯(第九區)和孝陵(第十區)兩個鄉區,治所分別在燕子磯鎮和孝陵衛鎮苜蓿園。中山陵園則隸屬國民黨中央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區內其他地域仍屬江寧、句容兩縣。

民國23年(1934)9月,南京市劃定市界,今區境內燕子磯、孝陵衛地區從江寧縣劃歸南京市。10月,在燕子磯地區設立第九區,區公所駐燕子磯鎮,下轄烏龍、笆斗、太平、萬山、和平、燕子磯、柵欄、金固、七里(包括八卦洲、尼灘洲)等鄉鎮;在孝陵衛地區設立第十區,區公所駐孝陵衛鎮,下轄堯化、仙鶴、馬群、孝陵、海新、谷秀等鄉鎮。區境內中山陵園區域,時屬國民政府直接管轄。今區境棲霞、龍潭等其他地域,時仍屬江寧、句容兩縣。

民國28年1月16日,日偽國民政府改第九區、第十區為燕子磯區和孝陵衛區,轄地不變。

民國31年(1942)4月,偽國民政府改燕子磯區為南京特別市鄉區自治實驗區,仍轄原1鎮8鄉,分為89保、765甲。孝陵衛區轄孝陵、牌樓、馬群、仙鶴4鎮及太平鄉,分為53保、468甲。

民國34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第九區、第十區。

民國34年(1945),國民政府於抗日戰爭勝利後還都南京,廢除汪偽區劃,仍以燕子磯區為第九區,轄區擴大到下關車站、東炮台、煤炭港鐵路線北側,面積180.32平方公里,設25保、383甲;以孝陵衛區為第十區,轄區北擴以京滬鐵路為界,面積71.31平方公里,設37保、355甲。

民國37年(1948)3月,江寧縣之湯水(今湯山)、麒麟、古泉、東流4鄉鎮劃歸南京市,成立第十三區,為鄉區,面積93.56平方公里,設10保、161甲。麒麟地區屬今棲霞區。

民國38年(1949)1月22日,燕子磯區析出八卦洲,單設南京市第十四區。

民國38年(1949)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中共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接管國民政府南京市第九區和第十區區公所。6月,成立第九區、第十區人民政府(1955年5月,改設區人民委員會,簡稱人委),治所未變。

民國38年(1949)4月23日,南京解放,仍沿用原第九、第十、第十三區、第十四區建制。6月2日,撤銷第十四區,仍歸第九區。

1950年6月15日,重新劃片設區,第九區改稱第八區,第十區改稱中山陵園區。第八區以舊九區為基礎,劃出寶塔橋地帶,增加舊六區一部分即中央門外地帶,轄14鄉1鎮,即:上壩、中橋、下壩、巽離、七里、笆斗、興武、藤子、吉祥、堯化、萬壽、邁皋橋、大廟、小市14鄉和燕子磯鎮。中山陵園區以舊十區為基礎,東自岔路口向南,至上五旗、下五旗、馬群各鄉村;南自五棵松沿棗園、棕園一線至后庄;西自明城牆至太平門外崗子村至滬寧鐵路;北與第八區、江寧縣毗連。轄蔣王廟、高橋門、馬群、牌樓、滄波5鄉和孝陵衛鎮。

1953年7月7日,由從江寧縣劃歸南京市的堯辰、石埠、衡陽、仙女、新合、棲霞6個鄉鎮,攝山鄉二村至六村5個村,三陽鄉便民村及句容縣所轄的龍潭鎮,新建南京市第九區。與此同時,第八區八卦洲七里、上壩、中橋、下壩、巽離5個鄉劃歸六合縣。

1953年7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調整南京市與鄰近三縣地界,將句容縣的龍潭鎮和江寧縣的堯辰、石埠、衡陽、仙女、新合、棲霞6個鄉鎮及攝山鄉、三陽鄉部份劃入南京市,新建第九區,區人民政府駐棲霞鎮。同年7月18日,南京市第八區的八卦洲劃歸六合縣。

1955年8月初,第八區改稱燕子磯區,第九區改稱棲霞區。

1956年2月,江寧縣牌樓、滄波2鄉劃歸中山陵園區,江寧縣龍永鄉、三陽鄉、句容縣東陽鄉劃歸棲霞區,六合縣八卦洲區復歸燕子磯區。

1956年2月,江寧縣的牌樓、滄波兩鄉劃歸中山陵園區;江寧縣龍泉鄉、三陽鄉、句容縣東陽鄉劃歸棲霞區;六合縣八卦洲5個鄉劃歸燕子磯區。

1958年11月,撤銷燕子磯、棲霞、中山陵園三區建制,成立南京市郊委。1960年9月,南京市郊委撤銷,原轄地域分屬鼓樓、玄武、下關等區。

1958年11月,撤銷燕子磯、棲霞、中山陵園三區,原燕子磯區燕子磯、小市鎮和邁皋橋鄉劃歸下關區,其它12個鄉合併為燕子磯、八卦洲、堯化3個公社,原棲霞區5個鄉3個鎮合併為十月、龍潭2個公社,原中山陵園區5個鄉1個鎮合併為紫金山公社,6公社統歸同時成立的南京市郊委。

1959年12月,堯化公社撤銷,堯化大隊併入十月公社,興武、笆斗、柳塘、萬壽、下廟、興衛等大隊併入燕子磯公社。

1960年9月,南京市郊委撤銷,十月、龍潭、紫金山3公社及龍潭、棲霞、孝陵衛三個鎮劃入玄武區,燕子磯公社劃入鼓樓區,八卦洲公社劃入下關區。

1961年6月,小市鎮轉劃鼓樓區。

1962年7月,除小市鎮仍歸鼓樓區外,原劃入城區的公社和鎮,劃歸南京市郊辦。

1963年4月,南京市郊辦撤銷,燕子磯區、陵園區(7月復稱中山陵園區)和棲霞區三區建制恢復,治所未變。7月,將所屬5個公社劃小為34個公社和棲霞、孝陵衛、龍潭、邁皋橋、燕子磯5個鎮。燕子磯、八卦洲兩公社劃為上壩、中橋、巽離、下壩、七里、下廟、邁皋橋、藤子、燕子磯、柳塘、笆斗山、興武12個公社;十月、龍潭兩公社劃為三陽、東陽、東花、龍泉、攝山、十月、長林、衡陽、烏龍、堯辰10個公社;紫金山公社劃為蔣王廟、孝陵衛、石門坎、高橋門、牌樓、滄波門、馬群、百水橋、仙鶴門、岔路口10個公社。

1965年5月28日,燕子磯、棲霞、中山陵園三區合併,成立棲霞區人民委員會,治所在棲霞鎮(1968年遷至板倉鎮,1971年5月遷至堯化門)。

1965年3月,鼓樓區小市鎮重新劃歸棲霞區,中山陵園區孝陵衛鎮石門坎居委會劃歸雨花台區七里鎮。

1965年5月28日,燕子磯區、中山陵園區、棲霞區合併成立棲霞區,下轄燕子磯、邁皋橋、紫金山、玄武湖、馬群、堯化、十月、攝山、便民河、八卦洲10個公社及小市、邁皋橋、燕子磯、棲霞、龍潭、孝陵衛6個鎮。

1967年4月19日,成立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簡稱軍管會)棲霞區分會。1968年3月9日,區軍管會撤銷,成立棲霞區革命委員會(簡稱區革委會)。

1970年1月22日,南京市革委會決定將棲霞區所轄馬群、紫金山、玄武湖三公社和孝陵衛鎮劃出,加上中山陵園管理處,成立南京市鐘山區,治所在靈谷寺(1973年4月,遷至孝陵衛鎮)。

1974年3月13日,便民河公社並歸攝山公社。

1975年4月30日,鐘山區建制撤銷,除中山陵園管理處劃歸市城建局領導外,其地域社鎮劃歸棲霞區。

1980年10月11日,恢復棲霞區人民政府建制。一直到1999年底,區人民政府建制及治所均未變變動。

1981年12月,成立堯化鎮。

1983年4月,十月公社併入棲霞鎮,棲霞區下轄燕子磯、邁皋橋、紫金山、玄武湖、馬群、堯化、攝山、八卦洲8個公社和小市、邁皋橋、燕子磯、棲霞、龍潭、孝陵衛、堯化7個鎮。

1983年9月中旬,棲霞區撤銷8個人民公社,改設8個鄉人民政府。

1984年6月29日,小市鎮建寧路、大廟、水關橋、金陵村4個居委會和邁皋橋鄉的大廟等村劃入下關區,7月,玄武湖鄉玄武湖村、鎖金村和小市鎮韶山路居委會以及火車站、新莊、崗子村、板倉一線劃入玄武區。此時,棲霞區下轄邁皋橋、燕子磯、玄武湖、紫金山、馬群、堯化、攝山、八卦洲8個鄉和棲霞、邁皋橋、燕子磯、孝陵衛、龍潭、小市、堯化7個鎮。棲霞區總面積370.3平方公里,除長江水域外,陸地總面積306.65平方公里,與其他區縣接壤界線總長為78.8公里。

1987年5月1日,江寧縣的長江、營防和花園3個鄉劃入棲霞區。

1993年底,棲霞區對所轄鄉鎮進行撤鄉並鎮調整,撤紫金山鄉併入孝陵衛鎮,燕子磯鄉併入燕子磯鎮,邁皋橋鄉併入邁皋橋鎮,堯化鄉並併入堯化鎮,花園鄉併入龍潭鎮,撤銷玄武湖鄉、馬群鄉和攝山鄉,建立玄武湖鎮、馬群鎮和攝山鎮。此時,區轄八卦洲、長江、營防3個鄉及孝陵衛、馬群、堯化、攝山、棲霞、龍潭、燕子磯、邁皋橋、玄武湖、小市10個鎮,棲霞區總面積452.21平方公里,除長江水域外,陸地總面積386.13平方公里。

1995年4月,南京市行政區劃調整,區轄小市鎮(整建制)及邁皋橋鎮五塘村劃入下關區,玄武湖鎮(整建制)及孝陵衛鎮(各一部分)劃入玄武區和白下區,邁皋橋鎮小營、藤子、紅山3個村劃入玄武區。

1999年末,棲霞區轄馬群、堯化、攝山、棲霞、龍潭、燕子磯、邁皋橋7個鎮和長江、營防、八卦洲3個鄉。

2000年5月,原營防鄉和長江鄉撤併成立靖安鎮。

2000年5月30日,撤銷邁皋橋、燕子磯、堯化和馬群4鎮,分別改為街道。撤銷攝山鎮,併入棲霞鎮,組建新棲霞鎮;撤銷長江鄉、營防鄉,合併後組建靖安鎮。

2001年12月14日,撤銷棲霞鎮,設立棲霞街道;撤銷八卦洲鄉,設立八卦洲鎮。棲霞區鄉的建制消亡。

2002年3月26日,經市政府批准,原屬南京市奶業集團的南京仙林農牧場改列為棲霞區政府直屬單位,更名為“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農牧場”。

2002年12月11日,市政府批覆同意撤銷龍潭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龍潭街道,下轄5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

2004年2月6日,市政府批覆同意,在仙林新市區規劃範圍內成立仙林街道,下轄1個社區委員會。

2005年5月16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八卦洲鎮和靖安鎮分別設立街道,至此棲霞區鎮的建制消亡。

2009年7月30日經南京市政府批准,設立西崗街道,下轄4個社區居委會。

2012年7月,撤銷靖安街道,將其行政區域整建制劃入龍潭街道。區劃調整後,龍潭街道轄區面積107.63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轄區概況

截至2014年初,棲霞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68個社區居委會、49個村委會,其中龍潭、棲霞、西崗3個街道整建制委託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區人民政府駐仙林街道。

街道名稱面積 (km²)人口 (萬)下轄社區
堯化街道 10(不含開發區) 7.7堯化、堯石二村、堯安新村、堯辰、堯新、堯化新村、金堯花園、青田雅居、堯勝、王子樓、吳邊、翠林山莊、堯林仙居、堯勝村、王子樓村、吳邊村
馬群街道17.867馬群村、青馬、果場、大莊、花崗、芝嘉花園、百水家園、百水芊城、寧康苑、潤康苑、文康苑、馨康苑、南灣營、大莊村、馬群村、石壩村、花崗村、青馬村
邁皋橋街道12.467.4長營、南塑、合班村、金寧新村、十字街、東井村、曉莊、華電、邁皋橋街、萬壽村、興衛村、金山花苑、邁皋橋村、興衛村、萬壽村、奮鬥村
燕子磯街道10.58.8太平村、曉莊村、幕府山莊、吉祥庵、鍾化村、南化新村、電瓷新村、石化村、化纖新村、燕子磯、燕華花園、吉祥村、下廟村、柳塘村、曉莊村、吉祥村、燕子磯村、下廟村、柳塘村
棲霞街道808銀礦地質、棲霞街、濱江、南煉新村、南水新村、棲化新村、甘家巷、江南水泥廠、棲霞村、紅梅村、石埠橋、五福家園、石埠橋村、棲霞村、新合村、紅梅村、攝山村
龍潭街道107.638.9中國水泥廠、龍潭街、麗江苑、龍潭村、營防、長江、靖安家園、興隆村、宣閘村、花園村、上首村、龍潭村、三官村、營防村、大棚村、南中村、飛花村、上壩村、長江村、馬渡村、太平村、靖安村、聯盟村、孫莊村、濱江村、陳店村
仙林街道32.67 4.2 在校生14.8 仙林新村、仙鶴山莊、杉湖路、亞東
八卦洲街道563.1八卦花園、新閘村、大同村、永寧村、五四村、中橋村、外沙村、光明村、下壩村、東江村、上壩村、長江村、七里村
西崗街道28.132.66西崗、攝山星城聞蘭、攝山星城觀梅、攝山星城聽竹、鐘山礦、孟北村、樺墅村

街道簡介

棲霞山景區 棲霞山景區

堯化街道

堯化街道位於棲霞區中部,街道辦事處駐地堯化門街217號。

邁皋橋街道

邁皋橋街道地處棲霞區西南部,南與玄武區、西與鼓樓區、北與燕子磯街道、東與堯化街道接壤,是南京市規劃中的城市副中心,也是棲霞區的文化、經濟中心和對外視窗。

燕子磯街道

燕子磯街道位於棲霞區西部,東、西分別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幕燕濱江風貌區相鄰,南至緯一路,北臨長江。辦事處駐太平村59號。

馬群街道

馬群街道位於棲霞區南部,紫金山東麓,因明朝時朱元璋在此設定養馬場而得名。東部與仙林大學城和江寧區相鄰,其他三面環接玄武區,下設13個居委會。

龍潭街道

龍潭街道位於棲霞區東端,西連棲霞街道,南鄰句容寶華鎮,北瀕長江、與六合區龍袍街道隔江相望。

棲霞街道

棲霞街道位於棲霞區中北部,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比鄰而居,著名的棲霞山和棲霞寺就坐落在境內,是江蘇百家名鎮和五十強鄉鎮之一。

仙林街道

仙林街道位於棲霞區中南部,東以九鄉河河道中心線為界,與棲霞街道接壤,南與江寧區湯山街道相接,西與馬群街道和玄武區玄武湖街道相鄰,北以312國道中心線為界,與棲霞街道和堯化街道相連,轄區與仙林大學城相迭。

八卦洲街道

八卦洲街道位於棲霞區西北部,八卦洲是長江第三大島,國家級江北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崗街道

西崗街道位於棲霞區東部,街道駐地攝山星城竹絲東路8號,西崗街道位於九鄉河以東,312國道以南,東與句容寶華接壤,南與江寧湯山毗鄰,主要由西崗果牧場和攝山星城兩大板塊組成。

人口

2014年,棲霞區戶籍人口44.38萬,常住人口66.8萬,城鎮化率83.07%。全區以邁皋橋、燕子磯街道人口密度最大,堯化、馬群街道次之。

2012年末,棲霞區戶籍總人口為431844人,比上年下降0.33%,其中男性217086人,占總人數的50.27%,女性214758人,占總人數的49.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11年的101.38下降到2012年的101.08(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4009人,出生率為9.27‰;死亡人口2461人,死亡率為5.69‰;自然增長人口154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8‰。

據2001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棲霞區漢族有39.25萬人,占99.26%,少數民族2917人,占0.74%。少數民族共22個,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仫佬族、羌族和朝鮮族等。其中,回族居多,為1990人,滿族次之,為364人,而傣族、達斡爾族、撒拉族、阿昌族最少,各為1人。

政治

棲霞區主要領導(截至2013年)
職務姓名
區委書記黎輝
區長邢正軍
副區長曹海連、毛銀玲、尹軍、萬震、陳松、秦志剛、秦亞平、邱志強
副巡視員張軍、朱青濤、黃建平
參考資料來源

交通

公路

棲霞區位於南京“東大門”,是南京重要的交通樞紐區,境內道路交通四通八達,輻射江蘇乃至整個華東地區。滬寧高速公路、寧杭公路、寧鎮公路、312國道貫通全境;全長30公里的棲霞大道實現了南京繞城公路在江南的環網相連,並與和燕路、堯新路、紅山路、仙新路、312國道連線線等區域骨幹道路連為一體,構成了暢達的公路交通網路,長江二橋穿境而過,南京捷運1號線北出口位於西隅,形成主體交叉的現代化陸路運輸網路。

鐵路

滬寧鐵路橫穿東西,寧蕪鐵路從華東地區最大的南京東站(即堯化門編組站)通往皖南、贛北,並與南京地方鐵路環線相連線,還擁有滬寧高速鐵路,12.5公里長的南京城北鐵路環線全部位於境內;火車站有南京東站、仙林火車站、龍潭站

捷運

運營中:南京捷運1號線、南京捷運2號線 南京捷運4號線

航空

沿繞城公路和南京機場高速公路可直達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航運

棲霞區沿江84公里岸線碼頭鄰比,有中國內河第一大港新生圩港 。境內有50公里的長江“黃金水道”,沿江大小70個碼頭,年吞吐能力已達1200萬噸。其中有中國內河第一大港——新生圩外貿港可同時停靠12艘2.5萬噸級以上海輪,貨運可輻射到世界上78個國家和地區的188個港口;國家級龍潭深水港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共設7個萬噸級泊位、2個5千噸級泊位,28個1千噸級泊位,總吞吐能力52萬標箱。

經濟

綜述

棲霞區是南京重要的石化、汽車、電子、建材工業區和企業、資金、人才、技術密集區。區內有部、省、市屬工礦企業13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30多家。其中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設有國家級南京新港高新技術工業園和海峽兩岸科工園,已成為南京市以先進技術產業為基礎、集科工貿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工業港新區和開放型經濟中心。

棲霞區分為三大經濟板塊:第一板塊是邁皋橋、燕子磯商業副中心和都市型工業區。抓住南京捷運工程建設的契機,加快邁皋橋、燕子磯商業副中心建設,同時依託新港開發區,把堯化配套區、堯棲工業園、八卦洲科技園、邁皋橋創業園納入整體開發範疇,放大新港開發區的拉動效應。第二個板塊是仙林大學城新市區。仙林大學城新市區總體規劃80平方公里,首期開發建設34平方公里,主要分為高校教育區、中心商務區和高科技產業園區三大功能區。第三板塊是龍潭、靖安出口加工、保稅倉庫、物流園區。

棲霞區正構建“一帶、兩區、三大經濟板塊”的總體框架,形成布局合理、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分工體系。“一帶”是發揮區內長江岸線長的區位優勢,借新港開發區申報國家級出口加工區之力,著力發展以出口導向為主的沿江加工業,形成新港——棲霞——龍潭——靖安沿江工業走廊。“兩區”,即高標準、高起點建設新港開發區和仙林大學城。

2012年棲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5.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55億元,同比增長4.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2.51億元,同比增長13.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6.80億元,同比增長13.4%。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進一步最佳化為1.05:70.70:28.25。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比上年提高6.69個百分點。

2012年,棲霞區實現財政總收入92.56億元,加上中電熊貓進口設備退稅13.66億元,總計106.22億元,比上年增長21.51 %。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5.56億元,加上中電熊貓進口設備退稅3.42億元,總計48.98億元,比上年增長22.06%;全年財政支出39.80億元(含市指標)。

第一產業

棲霞區南京市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現有農業人口13.6萬,耕地面積15.9萬畝,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培育“菜、奶、花”三大主導產業,棲霞區常年性菜地8萬畝,奶牛存欄量8510頭,經濟林果、花卉、苗木種植面積13000畝,圍繞三大主導產業,建設了八卦洲野菜基地,石埠橋千畝苗木繁育基地等一批規模大、檔次高、輻射能力強的現代化農業基地。積極發展綠色農業、高效農業、創匯農業。

2012年,棲霞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1.34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農業產值9.15億元,增長7.4%;林業產值0.09億元,增長6.8%;牧業產值0.93億元,下降0.1%;漁業產值0.81億元,增長6.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36億元,增長6.9%。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9.13萬畝,比上年增加1.9%;糧食總產量3.78萬噸,比上年增長4.71%。

第二產業

棲霞地區手工業生產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時期。據南朝宋·山謙之《丹陽記》載,南京生產金銀箔的發祥地在區內龍潭花園一帶。當地農戶均有“打箔”、“制線”的手藝,世代相傳,素有“金箔故鄉”之稱。龍潭花神廟曾設金箔公會祠堂,尊東晉著名煉丹家葛洪(一說葛玄)為藝祖。明代開始,南京雲錦織造盛極一時,促進了金箔、金線行業的發展。太平天國時期,因建造天王府,金箔用量大增,曾設金箔司,轄有三四百名工人。至清末民初,龍潭地區從事金箔金線生產的業戶約100家,年產金線50萬支,金箔生產以劉、葛、印氏等戶影響較大,金線生產以李、張、謝、陳、徐、王氏等戶較為著名。

棲霞區是南京市重要的現代工業集中區,區內有部、省、市屬工礦企業130多家,形成醫藥電子、機械製造、新型建材和石油化工四大支柱行業。境內國家級開發區——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吸引了大批客商投資建廠,如韓國LG在此建設國內最大的液晶顯示器生產基地,美國AO史密斯、瑞典愛立信、日本的夏普、荷蘭飛利浦等一大批跨國公司已落戶開發區。近幾年,該區的一些鄉鎮工業園漸成南京市最具潛力的投資熱土,美國歐文斯科寧擠塑泡沫板、日本小松工程機械、揚子江海陵藥業等一批項目的發展前景對該區經濟形成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棲霞區擁有國家級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京綜合保稅區、國際航運樞紐港區,規模工業產值列南京第一。南京開發區已形成光電顯示、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商貿物流四大支柱產業,艾歐史密斯、西門子、LG、夏普等56家世界500強公司在此落戶。“中國南京液晶谷”正打造產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領先、產業鏈完整的世界級光電顯示產業集聚區。

2012年,棲霞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2262.82億元,比上年增長16.41%,其中:輕、重工業總產值分別為462.64億元和1800.18億元,分別增長14.26 %和16.97 %;國有工業產值55.31億元,增長26.01%;股份制工業產值292.92億元,增長31.07%;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工業產值1838.42億元,增長14.8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私營工業產值110.76億元,下降7.44%。

棲霞區面對環境約束和產業升級的壓力,正在最佳化升級產業結構:一方面做“減法”,關停並轉原有的化工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另一方面做加法,依託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潭港和仙林科技城,聚焦光電顯示、生物醫藥、智慧型製造“三大”科技產業和物聯網、3D列印、軟體及移動物聯網終端“三新”科技產業,提高新興產業比重。

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光電顯示等支出產業,仙林大學城依託豐富的科教資源,建設了國家級RFI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物聯網產業基地等創新平台,成立了中國3D列印技術總部基地、研究院,並與北京大學工學院等共建10多個技術創新中心和公共服務平台,重點發展光電顯示、生物醫藥、智慧型製造“三大”科技產業,物聯網、3D列印、軟體及移動網際網路終端“三新”科技產業。

2014年,棲霞“三大”“三新”科技產業實現產值1933億元,占規模工業比重達80%。棲霞區已成功甩掉昔日化工重鎮的“帽子”,變身科技產業高地。2017年12月,棲霞區入選中國工業百強區。

第三產業

•貿易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50.35億元,比上年增長20.1%,按行業類別劃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40.22億元,增長21.43%;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0.13億元,增長4.31%;按規模劃分: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120.25億元,增長23.29%,零售總額占全部零售總額的比重達80%,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限額以下單位實現零售額30.10億元,增長8.86 %。2012年,棲霞區完成外貿出口總額59.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06%;實際使用外資7.50億美元,增長20.30%。對外勞務營業額1.51億美元,增長6.36%,服務外包執行額14462.42萬美元,增長35.99%。

•商務

2014年,網際網路經濟就已成為棲霞經濟發展新引擎。當年,該區網際網路產業主營收入達220億元,同比增長20.3%;電子商務交易額達893億元,同比增長35.9%。

社會

教育

棲霞區是南京市重要的科技和人才集中區,區內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30多家,各類人才眾多、研發實力雄厚。仙林大學城位於南京市總體規劃確定的仙林副城範圍內,仙林副城規劃東起七鄉河、西至繞城公路,北起312國道,南至滬寧高速公路,總占地約80平方公里,由大學集中區,科技產業區組成,占地34平方公里。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南京師範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南京森林警察學校、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應天學院、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高校已入駐大學城。

2012年棲霞區學校基本情況表
類別校數班級學生數備 注
國中 11 262 8401
高中 4 108 3715
職高(電大) 1 64 2254
國小 29 614 22164
幼稚園 44 430 13714 學生數中含辦園點人數
進修學校 1 - -

科技

2011年,棲霞區各級各類人才超過10萬人,集聚了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32人,江蘇省“雙創”計畫28人,南京市“321人才引進計畫”52人,人才總量和質量位居全市前列。建成1200平方米人才科技館,開展科技創業家培養計畫,榮獲“江蘇省人才工作先進區”稱號。

2012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8家,其中行政區高新技術產品22個,市級以上科技項目立項21個,經費2575萬元,比上年增長19.49%;棲霞區共31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建設了研發機構,新認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加強校企合作,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39個,共建研究生工作站2個。按照“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思路建設的各類科技創新載體,新認定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孵化面積16.7萬平方米,入孵企業170家。2012年完成專利申請2249件,比上年增長29.48%,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119件,增長21.5%;授權專利953件,比上年增長34.6%,其中授權發明專利234件,增長11.96%。

2014年,棲霞區申請發明專利2473件,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58個;52家國家“千人計畫”人才企業有80%正常運營,50%產生稅收;225家“321”人才企業87%正常運營,30%產生稅收;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7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0%。

醫療

三甲醫院: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其他醫院:南京市市級機關醫院,南京市棲霞區醫院、棲霞市中醫院、南京市棲霞區龍潭醫院、南京市棲霞醫院,棲霞市精神病院、江蘇省煤炭醫院、南京東瑞醫院,棲霞市婦幼保健院、金陵石油化工熱電廠職工醫院、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塑膠廠職工醫院、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南京市煉油廠職工醫院、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化工一廠職工醫院、金陵石油化工公司煉油廠職工醫院、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化肥廠醫院、金陵石油化工公司烷基苯廠職工醫院、南京藍天門診部

2012年末棲霞區擁有醫療衛生機構199個,其中:醫院1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6個,門診部(所)(含診所)13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各類衛生機構實有床位1787張,衛生技術人員280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188人。

體育

2012年,棲霞區新建社區室內健身房24個、桌球室20個。完成27個社區“十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任務。區體校柔道隊參加江蘇省柔道比賽獲得2塊金牌,6塊獎牌;市隊區辦射擊隊參加江蘇省飛碟個人冠軍賽獲得第三名、第五名,飛碟錦標賽獲得團體第三、四、五名;組隊參加南京市二十屆運動會桌球、羽毛球、網球、摔跤、散打、拳擊、柔道、擊劍、健美操、幼兒舞蹈、賽艇、龍舟等比賽,獲得45.5枚金牌、36枚銀牌、24枚銅牌,向市輸送28名優秀運動員。棲霞區全民健身中心已於2012年8月底封頂。

文化

棲霞地區文化底蘊深厚,龍潭及東陽附近出土的文物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並在“湖熟文化”體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秦建縣後,交通便利的優勢進 一步凸現,山川優美,風物宜人,文人墨客慕名遊覽,尤喜在燕子磯夜泊,即景賦詩, 棲霞山更是雅士嚮往的地方。南朝以降,謝月兆 、江總、皇甫冉、綦毋潛、劉長卿、權 德輿、皮日休、顧況、徐鉉、王安石、文天祥、張岱、曹寅等,都在棲霞留下瑰麗詩文。 僅乾隆皇帝詠詩便有一百餘首。棲霞山是南京佛教文化重要地域,棲霞寺被推崇為佛教“三論宗”的祖庭,所藏經書豐富,佛文化聲名 遠播。棲霞境內的南朝石刻,在世界雕塑史上享有盛譽。南 唐畫家趙乾所繪《江行初雪圖》,描繪南京沿江一帶的嚴冬景色,其景十之六七都在棲霞境內。龔賢的《攝山棲霞圖》明麗秀雅,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而《江行初雪圖》則為台北 故宮博物院收藏。20世紀末,在棲霞山千佛岩發現的 “飛天”壁畫,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新熱點,為中華文化史再添一顆璀璨明珠。

截至2012年,棲霞區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已達1282.9平方米,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5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8%。

旅遊

棲霞區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區內名勝古蹟遍布,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38處之多,其中,棲霞寺、舍利塔、燕子磯、六朝石刻等尤為聞名,南京市標——神獸辟邪和著名的華表原型均坐落區內。幕府山、太平山、棲霞山等沿江風光帶的人文景觀眾多,“紅楓節”、“新年撞鐘”等活動更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遊客。2012年,依託棲霞山風景區規劃建設的“棲霞廣廳”城市客廳項目已經啟動,被譽為“長江中的金銀灘”的八卦洲,是長江中僅次於崇明島和揚中島的第三大島,生態環境優良,是南京都市圈中一塊難得的世外桃源,急待開發。

2011年,成功舉辦佛文化節、金陵禮佛月、棲霞山桃花澗“約會春天”遊園會,組織八卦洲兩家農產品公司參加第四屆中國南京美食節,新開闢南北朝石刻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路線,成功申報創建長江觀音3A級旅遊景區,全年旅遊總收入突破億元大關,旅遊接待150萬人次。

主要景點
簡介景點圖片
棲霞山 棲霞山位於棲霞區北部,又名攝山,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棲霞山古蹟名勝眾多,最為出名的深秋紅葉、“東飛天”石窟是招徠海內外遊客的名片,深秋的棲霞山,滿山紅葉,好像一幅美麗的圖畫作品,所以南京民間有“春牛首,秋棲霞”的說法。棲霞山有三峰,主峰鳳翔峰海拔286米;東北有龍山;西北有虎山。棲霞山的地學內涵極為豐富,古生物化石眾多,是許多地學名稱的命名地,被專家稱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地學教科書”。
棲霞山 棲霞山
明徵君碑 明徵君碑位於棲霞區棲霞寺山門外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南京地區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在全國現存唐碑中,也是極罕見的珍品,作為化石標本更是全國罕見。明徵君碑是中國最早的行書碑之一,藝術價值很高。該碑碑材為距今2.8億年的海百合莖和中國孔珊瑚等淺海動物化石,是地質界罕見的化石標本,其地學價值也十分高。
明徵君碑 明徵君碑
三台洞 頭台洞距觀音閣西約500米,頭台洞系岩山十二洞之一。頭台洞有"龍牙滴水"、"犀牛望月"、"象鼻洞"、"明代武土"、"仙女出浴"等景觀。二台洞東距頭台洞裡許,依岩構屋,還開鑿了一個觀音龕,洞內原有明萬曆年所刻吳道子繪童子拜觀音及秀岩山人李言恭所寫《般若經》。三台洞位於頭台洞西400米,清人華長卿有詩云:"仙境靈岩幾度尋,觀音門外拜觀音。攀梯獨訪三台洞,掬飲清泉洗俗心"。洞頂鍾乳下垂,一泓清泉適當洞山內,泉瀑水滿,水底石脈,歷歷可辨,池後洞回泉轉,泉上架有石橋,橋的端處,為一木雕觀音像。
棲霞[南京市棲霞區] 棲霞[南京市棲霞區]
南朝石刻棲霞境內的南朝陵墓石刻是全國區縣級南朝陵墓石刻保存最多的一地。這些石刻的留存為研究當時的喪葬制度,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區境南朝陵墓石刻,大都雕刻精美、形象生動,是中外聞名的珍貴藝術品,其中蕭景墓神道東辟邪石刻造型最為優美,其造型被市政府市徽圖案採用,其神道柱是南朝陵墓神道柱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尊。
南朝石刻 南朝石刻
幕府山幕府山位於南京市西北郊的長江之濱,西起上元門附近的老虎山,東至燕子磯,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約6公里,其西北側,瀕臨長江,南側,緩坡徐徐,毗鄰市郊,地理形勢險要。從高空俯視幕府山,大致呈直角三角形:臨江一側為斜邊;南側,上元門至邁皋橋可視為底邊;東側,邁皋橋至燕子磯,則為對邊。其最高峰,偏向西側,即北崮山,海拔204米。其北側,兩峰夾澗對峙,合稱為“夾蘿峰”,亦稱“夾騾峰”、“翠蘿峰”。兩峰海拔分別為186米和130米。
幕府山 幕府山
燕子磯燕子磯作為長江三大名磯之首,有著“萬里長江第一磯”的稱號,是長江三大名磯之一,是岩山東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為燕子磯。古代是重要渡口。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均在此停留。乾隆帝在此書有“燕子磯”碑。“燕磯夕照”為清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子磯附近有弘濟寺、觀音閣等建築。岩山有12洞,為江水衝擊而成,大多是懸崖絕壁。其中以三台洞最為深廣曲深。
燕子磯 燕子磯
南京二橋公園南京二橋公園是中國建設規模最大,擁有橋樑資料最豐富的橋樑主題公園。占地面積大約700畝,公園地勢開闊,正與長江之渾莽與大橋之磅礴相襯相映。 園內分為三大區域,即中外橋樑展示館、沿江觀光帶和休閒活動區。橋樑展示館,其設計風格新穎現代,館內採用先進的聲、光、電科技手段,生動展示二橋建設歷程和世界名橋大觀,令遊人回味建橋之艱辛、大千世界橋樑歷史發展之概況。
長江二橋公園 長江二橋公園
幕燕濱江風貌區長江觀音景區位於南京主城區以北的幕燕濱江風貌區,是中國長江沿線首個最大的觀音文化主題景區,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濱臨長江,山奇水秀,名木林立,東西方向呈線型布局,全長約1.5km。沿途劃分為觀音閣、百子林、石經苑、頭台洞、二台洞、情緣廣場、三台洞、梵音苑等八大分景區,供有聖像觀音、送子觀音、千手觀音、施藥觀音、龍頭觀音、臥蓮觀音、水月觀音、重寶觀音等眾多不同主題的觀音塑像,集中展示了中國幾千年來源遠流長的觀音文化。其中觀音閣烏木所塑三尊觀音像為景區鎮閣之寶。
幕燕濱江風貌區 幕燕濱江風貌區

所獲榮譽

榮譽時間
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示範區2017年12月
南京市創新型試點區2017年12月
中國工業百強區2017年12月
2016年度江蘇省級社區教育示範區2016年12月
首批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2015年5月
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2015年4月
全國文明單位(仙林街道)2015年3月
江蘇省雙擁模範區2014年7月
2013年度江蘇省價格工作先進單位(棲霞區物價局)2014年2月
南京市“六五”普法中期先進集體2014年1月
江蘇省無“小耳朵”先進區(棲霞區文廣局)2014年1月
2012年度南京市體育工作先進單位2013年4月
全國安全社區(仙林街道)2012年9月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2011年12月
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區2010年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