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四中全會

十八屆四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十八屆四中全會),該會議於2014年10月20號至23號在北京召開,這屆全會主題聚焦依法治國,是首次以此為主題的中央全會。

基本信息

簡介

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會議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會議背景

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大部署,強調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出明確要求。

召開時間

201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開會時間最晚的一次四中全會,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

會議議程

十八屆四中全會十八屆四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會議前瞻

根據9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露的訊息,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會期是10月20日至23日。而此前7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已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主題將聚焦“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2]

針對具體的會議議題,國內外媒體對於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前瞻分析中,司法體制改革和反腐制度推進,可謂輿論最為關切的兩大焦點。

或涉及部分人事議題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對中央委員或候補委員給以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開除黨籍的處分,必須由中央委員會全會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決定。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先由中央政治局和地方各級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作出處理決定,待召開委員會全體會議時予以追認。因此,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正式審議通過中紀委關於蔣潔敏李東生李春城王永春萬慶良五人審查報告,對此前的有關“雙開”處分予以追認,並撤銷他們的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職務。一次中央全會同時撤銷五位中央委員會成員職務,力度之大極其罕見。

正式開除違法違紀中央委員後,中央委員會一般會從候補委員中遞補新的委員,以保證中央委員的名額數量。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央委員會委員出缺,由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遞補。按照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的排名,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國家宗教局局長王作安有望按次序成為中央委員。

關注依法治國

十四大起,每屆中央委員會都召開7次全體會議。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稱,一中全會選舉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二中全會為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法、最高檢換屆做準備,七中全會籌備下一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

除上述頭尾三次全會外,其餘四次全會任務和主題各有側重。按以往慣例,一般三中全會聚焦經濟與改革,四中全會聚焦黨建,五中全會關注“五年規劃”,六中全會討論文化建設。

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據專家介紹,建設法治中國的具體措施,有望在四中全會上細化。

媒體評論

香港《經濟日報》10月18日發表評論指出:四中全會屆屆有,今年大不同。歷屆四中全會從召開時間看,均位於承上啟下的“中間年份”,故會議主題大多討論較為務虛的黨建問題,偶爾也會討論涉及國家發展的重大課題。不過,今年的第十八屆四中全會,似乎有所不同,不僅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主題,而且會議亦從過往較側重於務虛的討論轉為務實為主,其中更可能包括一些重大的人事調整。

韓聯社19日報導稱,除了依法治國外,強化中國安全和大國外交也可能是四中全會的議題。目前中國的《反恐法》和《反間諜法》有可能合併成《國家安全法》。在經濟領域,為了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有可能出台新的舉措。特別是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強化食品和藥品監管、防止地方政府過度舉債、房地產市場規範發展等有可能拿上會議桌。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在近期演講中提出:習近平考慮的不只是自己的10年任期,而是30年的長期問題。鄭永年說,在世界範圍內,後共產主義國家都面對如何整理寡頭的棘手問題,中共過去兩年反腐的最大成果,就是切斷了經濟寡頭轉向政治寡頭的途徑。

韓國KBS電視台19日報導稱,隨著四中全會的召開,中國政治將進入更重視制度建設的新階段。這是2012年底中國第五代領導集體正式出航以來,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次重要會議。

歷屆看點

歷屆時間

盤點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四中全會,發現除了1989年和2014年的開會時間分別定在6月和10月外,其他都是在9月中下旬召開。1989年情況特殊,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為了快速選出新的領導集體,穩定局勢,所以提早開了。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江澤民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

歷屆議題

四中全會的主題很多。主要涉及經濟、黨內建設等重要話題。

有幾次討論的是經濟問題,比如,1979年的十一屆四中全會就主要討論農業發展問題。1985年的十二屆四中全會上,討論的是第七個五年計畫的建議(草案)。在這次會議上,還確定了一個重要的黨內組織規範,即中央領導機構的新老交替原則。葉劍英等64位元老退出中央委員會。還有1999年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拉開國企改革大幕。

十四屆、十六屆、十七屆,這三屆中央的四中全會,主要對執政黨建設問題做了部署。比如,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裡面提及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等提法,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當然也有例外,就是前面提到的十三屆四中全會。

此次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定了依法治國為主題,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從新一屆中央上任以來掀開的反腐大幕,層層推進,至周永康被查,破除“刑不上常委”的潛規則而達到高潮。因而,順勢強化全黨的依法治國理念,也是順理成章。同時,針對十八大以來最高領導人的強勢作風,外界也有不少傳言,這次就是向外界鄭重宣言,法律是中國政治生活的準繩,任何人不得逾越,包括最高領導層。

相信在這次的四中全會上,會對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決定中涉及“法治中國”的項目做更為細緻的部署。包括進一步維護憲法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使審判權、檢察權更為獨立公正等等社會熱點問題。這些領域的不少問題,在周執掌政法口時代得到固化。

人事變動

一是中央層面的人事布局。比如1999年的十五屆四中全會,胡錦濤被選舉為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被選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而2004年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胡錦濤當選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卸任。

二是中央委員會的人事遞補。一般來說,中央委員會的名額是有限且固定的,所以如果沒有在換屆大會上當選中央候補委員,進入中央委員會基本就沒戲了。而且排名一定要靠前。因為中央候補委員的排名是根據得票多少來的。排在前幾位的候補委員,一般都會在全會中獲得極為寶貴的遞補機會。當然,前提是,中央委員會的名額出現空缺。怎么空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反腐”。

歷屆反腐

1994年的十四屆四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紀委《關於陳希同同志問題的審查報告》。決定撤銷陳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會委員的職務,並建議依照法律程式,罷免其全國人大代表職務。1999年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則撤銷了原寧波市委書記許運鴻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職務,開除其黨籍。5年後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則撤銷了原國土資源部部長田鳳山的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並開除其黨籍。按照周永康的級別,他的違紀審查,應該會在四中全會上做個了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