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引流液

十二指腸引流液的檢查方式可以分為顯微鏡檢查和一般性狀檢查 。

十二指腸引流液十二指腸引流液

【顯微鏡檢查參考值】

WBC:可偶見;RBC:無;

細菌:無;

上皮細胞:少量磷狀上皮細胞

膽固醇結晶:可少許;膽紅素結晶:無;

寄生蟲:無。

【顯微鏡檢查臨床意義】

正常各部位引流液反應偶見白細胞。在十二指腸和膽道感染時可成堆出現,甚至可布滿視野,且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在慢性炎症時,白細胞數量少,淋巴細胞多見。

正常引流液中不應見紅細胞。少量出現應除外插管造成黏膜損傷所致,若出現較多,則多於十二指腸、肝、膽、胰等部位的出血性炎症或腫瘤等。血性標本多見於腫瘤

上皮細胞如為鱗狀上皮細胞,一般無臨床意義。十二指腸脫落的細胞為柱狀上皮細胞,脫落後呈圓形或卵圓形,如被膽汁染色呈淡黃色,如多見,可提示十二指腸部位炎症。膽道上皮細胞是典型的柱狀上皮細胞,多見時並伴有多量的白細胞,提示膽道部位的炎症

引流液一般不應出現結晶,而病理時出現的結晶常為膽固醇、膽紅素和膽紅素鈣結晶。發現上述結晶並同時伴有紅細胞的存在,則表示結石的可能性,如同時出現膽固醇和膽紅素鈣結晶時,則對膽道結石的診斷更具有臨床價值。

在引流液中,尤其是“乙”液中發現吸蟲卵、鉤蟲卵蛔蟲卵或蘭氏賈弟鞭毛蟲滋養體,則提示相應的寄生蟲病的存在。

正常時各部位尤其是“A”液之後的引流液中不應有細胞存在。如疑有細胞存在,最好將標本離心沉澱後進行染色鏡檢,則檢出率更高,有時可發現化膿性球菌或革蘭氏陰性桿菌等。若各部位引流液均出現同一種細菌,更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提示十二指腸或膽道系統的炎症存在。

【一般檢查臨床意義】

無膽汁液排出常見總膽管梗阻,一般為膽石症、膽管蛔蟲症、腫瘤引起,如僅無“乙”液排出,可因膽囊梗阻、膽囊收縮不良或膽囊已摘除所致。

在未用硫酸鎂之前,即已有多量的“乙”液流出,常因Oddi括約肌鬆弛、膽囊運動功能過強所致。如“乙”液呈綠色或黑褐色時,多見膽道擴張合併感染

如見引流液粘稠,一般可見於膽石症等原因造成的膽囊液淤積所致;相反過多稀淡的膽汁,多見於慢性膽囊炎所致的濃縮功能低下。

排出膽汁如混濁,首先應排除胃液混入膽汁中的鹽類沉澱所致。如確係真性混濁,多見於十二脂腸炎症和膽道感染。如同時伴有血液(亦應排除插管時黏膜損傷所致)應考慮有急性十二指腸炎症、消化性潰瘍或腫瘤。

【相關疾病】

膽石症膽管蛔蟲症十二指腸炎症消化性潰瘍腫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