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系統

膽道系統主要包括:膽囊、肝總管和膽總管。

膽道系統概念

(1)膽囊:呈梨形,位於肝下面右側縱溝的前部,借膽囊管連線於膽總管,膽囊露出肝前緣的部分叫膽囊底,其體表投影是在右側腹直肌外緣與肋弓交界處。
(2)肝總管和膽總管:肝左右葉的左右肝管出肝門後匯合成肝總管,肝總管與膽囊管匯合成膽總管。膽總管長約6~8cm,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下行於十二指腸球部和胰頭的後方,末端與胰管匯合併擴大成乏特壺腹,開口於十二指腸降部,在開口處有奧狄氏括約肌環繞。
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平時經肝總管流入膽囊內儲存和濃縮,當進食時,奧狄氏括約肌開放,膽囊收縮,促使膽汁經膽總管流入十二指腸。肝管、肝總管或膽總管的任何一處受到壓迫,均可引起膽汁排泄障礙,出現梗阻性黃疸。
 

肝門膽管常見變異

 
 在肝臟的髒面有一如“H”形的溝,稱為第一肝門,在膽道外科中通常簡稱為肝門。其中部是一窄而深的裂隙,即肝門橫溝。入肝的血管、神經和出肝的淋巴管及膽管均由肝門橫溝出入。臨床上將位於肝門區域的膽管稱為肝門部膽管,包括肝總管、匯合部及其分叉部以上的左右肝管。
肝門部膽管的解剖學變異直接關係到肝膽管外科手術的進行,尤其對防止誤傷膽管及手術併發症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一般來說,左側及右側的肝內膽管及其分支在匯管區內的行程比較恆定,但其引流的範圍和匯合的方式有很大的個體差異,肝門部膽管的解剖主要是受右肝管變異的影響,較少的來自左肝管變異,典型的左右肝管同時變異只見於少數病例。
肝門區內第一級肝膽管的解剖與膽道外科關係最為密切。右肝管的長度短於左肝管,其平均長度為0.84cm。最常見的右肝管的解剖學變異是無右肝管,亦即右葉的肝管分別開口於肝總管,不形成主要的右肝管,或稱為分裂型。由右後和右前段肝管匯合成典型的右肝管的規則型一般約占50%左右。
左肝管位於肝門橫溝左側,多由左外葉膽管和左內葉膽管匯合而成,從其匯合點至總肝管的長度平均為1.4~1.7cm,左肝管在肝門部的位置比較恆定,很少無左肝管,但左內葉段肝管與左肝管匯合的解剖變異則較為常見。

肝外膽管概念及膽總管走向

肝外膽道即指肝臟外面的膽道系統。左右肝管雖然在解剖學上亦屬於肝外膽道,但習慣上肝外膽道是指左右肝管的匯合以下至膽總管的末端,包括肝總管、膽囊、膽囊管、膽總管幾個部分。
膽總管走行於肝十二指腸韌帶右側緣內,在肝固有動脈的右側、門靜脈的右前方,下行於十二指腸第一段後方、胰頭部後面溝內,斜行進入十二指腸第二段後內側壁而開口於十二指腸乳頭。膽總管的長度成人約7~9cm,管徑0.6~0.8cm,一般不超過1cm。
根據膽總管的行徑與毗鄰將膽總管分為4段。
(1) 十二指腸上段: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自膽總管開始處至十二指腸第一段上緣為止, 許多膽總管的手術(例如膽總管切開引流術等)均在此段內進行。
(2)十二指腸後段:位於十二指腸第一段後面、下腔靜脈前方、門靜脈的右方,此段一般較短。膽總管的十二指腸吻合術即在此段進行。
(3)十二指腸下段(即胰腺段):此段的上部並非完全埋在胰腺內,多數是由胰頭後方徑進,而其下部與胰腺的關係有兩種情況:①膽總管被一薄層胰腺組織所覆蓋。②膽總管只被胰腺被膜所覆蓋,位於後面的膽總管溝中。該段逐漸變細且管腔黏膜有瓣狀皺襞,容易發生結石嵌頓。術中通過對膽總管溝的檢查或將淺表的胰腺組織分開,膽總管下端及其病變便可顯露。
(4)十二指腸段:是膽總管穿經十二指腸壁的一段,位於十二指腸第二段的內後側壁中呈斜向走行。此段最短,長約1.5~2cm,在斜穿十二指腸壁內時與胰管匯合,匯合後略膨大形成膽胰管壺腹即乏特壺腹。於壺腹及其附近有括約肌向腸腔內突出,使十二指腸黏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腸乳頭,膽胰管最後借乳頭小孔開口於十二指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