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刺栗殼蟹

十一刺栗殼蟹

分布於菲律賓、安汶島、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等地,多生活于海水。

基本信息

分類信息

編號:
11484

拉丁目名:

DECAPODA

中文目名:

十足目

拉丁亞目:

Reptantia

中文亞目:

爬行亞目

總科:

人面蟹總科

superf:

Homolidea

中文科名:

玉蟹科

拉丁科名:

Leucosiidae

中文亞科:

拳蟹亞科

拉丁亞科:

Philyrinae

中文屬名:

栗殼蟹屬

拉丁屬名:

Arcania

拉丁種名:

undecimspinosa

定名人:

de Haan

年代:

1841

中文名:

十一刺栗殼蟹

原始文獻:

Crustacea. in Siebold, "Fauna Japonica" Muller, Ams. p.135

生境:

海水

國內分布:

廣東, 海南島, 台灣, 福建

國外分布:

朝鮮, 日本, 泰國, 菲律賓, 澳大利亞東部, 印度, 塞舌耳群島

資料來源:

中國海洋蟹類 戴愛雲等編著 1986年版 (等)

形態描述

頭胸甲幾乎呈圓形,長度稍大於寬度。背面隆起,密具銳顆粒,分區可辨。肝區隆起,與鰓之間有一縱溝,向後延伸到腸區兩側,前胃區與肝區、心區與腸區之間有溝隔開,腸區隆起,具兩刺,前、後排列,前面的很小,後面的大,位於後緣的中央。額緣中央有一“V”形缺刻,分成兩枚銳三角形齒,每個齒的表面密具細小泡狀顆粒。眼大,呈圓形,近內側具一小齒。側緣與後緣(包括腸區刺在內)各具11刺,其中以第2枚為最小,第1、3枚刺次之,後部5刺較大,每個刺的表面及邊緣有小齒或顆粒。
頰區末緣由一寬“V”形缺刻分成兩銳齒,銳齒之間的上方具一枚下眼窩刺。第3顎足密具銳顆粒。外肢長,但末端不抵達內肢長節的末端。長節呈三角形,其長度約為座節的1/2。
十一刺栗殼蟹

螯足瘦長,長節呈圓柱形,微彎,表面密布顆粒,邊緣的顆粒較尖銳,腕節掌節也具同樣的顆粒,掌節基部膨腫,向末端逐漸趨細。指節纖細,垂直張開,兩指內緣具細鋸齒。
步足細長,各節均具細顆粒,指節邊緣具短剛毛。兩性腹部及胸部腹甲均密具尖顆粒。雄性腹部長為三角形,表面密具細尖顆粒,分為5節(第3至第5節癒合)。雌性腹部呈圓形,也分為5節(第4至第5節癒合)。
雄性第1腹肢長而細,微彎,基部寬,逐漸向末端趨窄,末部具一些細顆粒和長剛毛。

生境與習性

棲息於水深22—210m的泥質砂、砂質泥或軟泥。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泰國印度塞席爾群島
國內分布: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十足目任務

十足目是節肢動物軟甲綱的一目。體分頭胸部及腹部。胸肢八對,前三對形成顎足,後五對變成步足。包括各種蝦類、寄居蟹類、蟹類。多數可供食用,是經濟意義最大的一類甲殼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