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類

蟹類

甲殼動物亞門(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腹胚亞目(Pleocyemata),短尾下目(Brachyura)物種的統稱。歪尾下目(Anomura)中的瓷蟹(Porcellana)、寄居蟹(Pagurus)、椰子蟹(Birgus) 、蟬蟹(Hippa)雖也稱為“蟹”,但蟹類在分類學上並不包括歪尾派中的種。全世界蟹類約有4500餘種,中國約有近800種,其中不少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

形態

蟹類蟹類

蟹類體型寬扁,少數窄長。頭胸部包被發達的頭胸甲。頭胸甲的形狀因種而異,有圓形、梭形、梯形、扇形、方形等。頭胸甲前側緣折向腹面,完全與口前板癒合。額部短縮,具第1、2對觸角,複眼在第2觸角的外側。口器部分包括具硬齒的大顎,第1、2對小顎及第1、2、3對顎足,均在口腔內協助攝食。腹部退化平扁,曲折在頭胸甲的腹面,雄性略呈三角形或窄長形;第1、2對腹肢為單枝型,特化為交接器,其餘腹肢完全消失。雌性腹部寬大,多呈長圓形或圓形。具第2至第5對腹肢,為雙枝型,內、外肢均附有剛毛,用以附著卵粒。頭胸甲腹面的兩側有5對胸足,第1對呈鉗狀,稱螯足,第2至第5對為步足。有些種類末1對或2對短小,指節呈鉤爪狀,如綿蟹(Dromia)、關公蟹(Dorippe)等;有些種類末對步足呈槳狀,可作短距離的游泳,如青蟹(Scylla)、梭子蟹(Portunus)、蟳(Charybdis)等;絕大多數種類均為簡單的爪狀,作爬行或奔跑運動。

生物學特性

蟹類動物蟹類動物

蟹類中90%為海產,余為淡水產。海產蟹類中,如綿蟹、關公蟹、蛙蟹(Ranina)、饅頭蟹(Calappa)等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潮下帶;如梭子蟹生活在淺海;方蟹(Grapsidae)、沙蟹(Ocypodidae)和大多數扇蟹(Xanthidae)主要生活在廣闊的潮間帶;極少數種如漂泊蟹(Planes)和弓蟹(Varuna)能附著生活在海洋中的木頭或其他漂浮物上。有不少種類與其他動物營共棲生活,如綿蟹、關公蟹常用最後兩對短小的步足執握著海綿、海葵、貝殼等復蓋在頭胸甲上;豆蟹科(Pinnotheridae)的許多種常生活在軟體動物的外套腔或多毛類的管道中;而珊隱蟹類(Hapalocarcinidae)則完全包藏在石珊瑚的癭囊內,雌蟹成體交配後終生被禁錮其中,孵化出的幼體通過未關閉的小孔逸出。蟹類中有一小部分完全在淡水中生長繁殖,多棲息于山區溪流的石塊下,如溪蟹(Potamon)、華溪蟹(Sinopotamon)等。

攝食

蟹類的絕大部分種為雜食性。如生活在潮間帶的相手蟹(Sesarma)既攝取植物腐葉又食動物屍體和小動物。還有相當一部分蟹類為肉食性,如梭子蟹(Portunus)可捕食魚、蝦及軟體動物等。少數蟹類如股窗蟹(Scopimera)等則刮食或濾食藻類及有機碎屑。蟹類堅硬發達的大顎可切斷和咬碎食物,顎足及小顎可幫助撕碎食物並送至口腔。食物經一很短的食道入胃。胃的賁門部內壁有小骨片及脊等構成的胃磨,並有由肝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輸入,入胃的食物在此被磨碎和消化後進入幽門部。幽門部的內壁亦有呈縱脊形的角質層和許多細刺毛,可對食物進行過濾和清理。然後進入中腸,進行消化吸收。廢物則進入後腸,形成圓柱形的糞便,腹部末端的肛門排出體外。

生殖

甲殼動物變化甲殼動物變化

蟹類為雌雄異體。雄性有1對精巢,位於肝臟的背面,左右各有1條螺鏇形的輸精管,末端為射精管。部分種類如綿蟹、饅頭蟹、扇蟹、溪蟹等的生殖孔位於末對步足的底節上。而如沙蟹、方蟹及地蟹(Gecarcinidae)等的生殖孔則位於胸部腹甲。雌蟹有1對卵巢,與精巢的位置相當,連線1對螺鏇狀輸卵管,末端有納精囊。部分蟹類的雌性生殖孔開口於末對步足底節,如綿蟹;而大部分的種類則開口於胸部腹甲,如饅頭蟹、梭子蟹、扇蟹、溪蟹、沙蟹、方蟹及地蟹等。除淡水蟹類外,交配大都在雌性蛻皮後進行,雄體的精液通過第1、2腹肢輸入雌體的納精囊內。產卵時受精卵排出體外,粘附於雌體腹肢上,直至孵化。蟹類的個體發育過程中有幼體變態。初孵化的幼體為溞狀幼體,其形狀隨種類而異,但基本上由一個圓球形的頭胸部和細長可以屈伸的腹部組成。營浮游生活,攝食各種微小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等。溞狀幼體期內的變態因不同的種類而分為2~7 期。完成後則進入大眼幼體期,僅少數類別如膜殼蟹(Hymenosomidae)無此期。大眼幼體的胸部附肢發達,腹部開始萎縮,進入水底行爬行生活。大眼幼體均為1期,蛻皮後即成稚蟹。

蛻皮與生長

蟹類因體外有較厚的甲殼質外骨骼,限制身體的增長,必須在蛻去舊殼後、新殼尚未硬化前增大體積。蛻皮由眼柄及頭部內產生的激素調節控制。蛻皮前舊錶皮開始吸收,薄而柔軟的新表皮開始生長,此時中腸腺內已積累了大量的鈣質。蛻皮時,從頭胸甲後緣與腹部相接處裂開一縫,全身向後利用各部肌肉的伸縮和身體的擺動,整個身體和數對步足逐漸從舊殼中蛻出,最後額部和螯足也全部蛻出,身體便因而增大。最初的新殼是軟的,肢體也軟弱無力;此時中腸腺即輸送積累的鈣質,使新殼逐漸變硬。

蟹類的壽命因不同種類而異,如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為2~3齡,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為4~5齡,溪蟹也為3~5齡,深水性的人面蟹(Homola)個體較大,體重可超過10千克,估計壽命可達10齡以上。

經濟種和產量

梭子蟹科梭子蟹科

海產蟹中最主要的是梭子蟹科(Portunidae)的種類,如中國和日本近海的三疣梭子蟹和遠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美國的味麗蟹(Callinctessapidus)和印度-西太平洋區的常見種鋸緣青蟹(Scylla serrata)。其次是屬於蜘蛛蟹類的雪蟹(Chionoecetes opilio)及其近似種太平洋雪蟹。大型食用蟹還有幾種黃道蟹,其中產量較大的是歐洲產的黃道蟹(Cancer pagurus)和美洲產的堅黃道蟹(C.riagister)。中國主要食用蟹類是梭子蟹科中的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青蟹和方蟹科的中華絨螯蟹等。此外,中國還進行青蟹的小面積人工養殖。70年代以來,進行了中華絨螯蟹的人工育苗和人工放流以提高產量。

用途

蟹類肉味鮮美,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和維生素,主要供食用。此外,潮間帶的各種蟹類粉碎後可用作魚類、家畜和家禽的飼料。蟹殼可提煉甲殼質。大多4500餘種數淡水蟹是肺吸蟲主要的第二中間宿主,是將肺吸蟲病傳染給人類的媒介之一。

疾病防治

防治蟹爛肢病和甲殼病

蟹爛肢病和甲殼病的病原均為細菌。通常是在捕撈作業,長途運輸,長時間暫養過程中,蟹體遭受創傷後,被細菌侵入而引起。

蟹爛肢病的主要症狀是病蟹肢節間呈充水狀腐爛,步足易斷落,群體殘蟹較多。蟹甲殼病的主要症狀是病蟹背甲、胸板、步足上出現黃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嚴重的病斑在中間輕戳即可穿洞,有些步足末端潰爛成黑色。對這兩種蟹病,若不及時防治,會嚴重影響到蟹的產量和品質。

防治這兩種蟹病,方法基本相似,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在蟹種下塘前,徹底清塘,消滅病原。

2.在蟹種運輸過程中,避免對蟹體造成損傷。

3.對即將入塘的蟹種,進行藥浴,防止創口感染。

4.蟹種入塘後,用0.4ppm“強氯精”或0.2ppm~0.3ppm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做好預防工作。

5.一旦發生蟹甲殼病或爛肢病,可用0.4ppm“強氯精”和0.2ppm~0.3ppm二氧化氯,連續並交替全池潑灑2次~3次。

6.強化飼養管理,促進傷口癒合,增強蟹的體質,提高抗病抗逆能力。

養殖小貼士:1 蟹出水後,如果不是立即出售,不應再立刻投放不同水域。因為蟹被捕撈後受驚,會增加死亡率。蟹出水後,可把網箱放置於水面5公分距離進行適應養殖,過3-5天適應期,如再不出售,可繼續投放至水中。

禁忌

吃蟹六不宜:

一、不宜食用生蟹:螃蟹一般以動物屍體或腐殖質為食,因而蟹的體表、鰓及胃腸道中布滿了各類細菌和污泥。

二、不宜食用存放過久的熟蟹:存放的熟蟹極易被細菌侵入而污染,因此,螃蟹宜現燒現吃,不要存放。萬一吃不完,剩下的一定要保存在乾淨、陰涼通風的地方,吃時必須回鍋再煮熟蒸透。

三、不宜亂嚼一氣:吃蟹時應當注意清除蟹胃、蟹腸、蟹心和蟹腮。

四、不宜與茶水同食:開水會沖淡胃酸,茶會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均不利於消化吸收,還可能引起腹痛、腹瀉。

五、不宜與柿同食: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會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物質長時間留在腸道內會發酵腐敗,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反應。

六、不宜食之太多,蟹肉性寒,不宜多食。脾胃虛寒者尤應引起注意,以免腹痛腹瀉。因食蟹而引起的腹痛腹瀉,可用性溫的中藥紫蘇15克,配生薑5~6片,加水煎服。

另外患有一下疾病的人群也不宜吃蟹或者少吃蟹:

1.患有傷風、發熱、胃痛以及腹瀉的病人吃蟹會使病情加劇。

2.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膽結石症、肝炎活動期的人,最好不吃蟹,以免使病情加重。

3.蟹黃中膽固醇含量高,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的人應少吃或不吃蟹黃,否則會加重病情。

4.體質過敏的人,吃蟹後容易引起噁心、嘔吐,起風疹塊。

5.脾胃虛寒的人,應少吃或不吃螃蟹,因為食後容易引起腹痛和腹瀉。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用紫蘇15克,生薑5片煎服,以止痛、止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