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響堂寺

北響堂寺

北響堂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有九座石窟,分南北中三組,每組都有一個大石窟。第七石窟是最大的一個,俗稱“大佛洞”。

基本信息

簡介

北響堂寺響堂山石窟
北響堂寺草創於北魏建於北齊(公元550—577年),北齊後隋、唐、宋、元、明又均有續鑿。現存石窟9座,(其它小龕不在其內)大小佛像725尊。石窟分南、中、北三組,每組皆有以北齊為代表的一個大窟。中國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寫道“北響堂石空窟大佛洞可以與龍門石窯的賓陽洞、鞏縣石窟第五窟、雲崗石窟的各大窟相媲美”。
此外與位於古太行八陘之一“滏口陘”西側要隘處的南響堂寺並稱“南北響堂”。

構造

大佛洞佛像大佛洞佛像
北響堂有九座石窟,分南北中三組,每組都有一個大石窟。第七石窟是最大的一個,俗稱“大佛洞”。這個洞窟規模宏大雄偉,雕刻精巧,菩薩笑貌如生,飛天歡樂多姿,衣紋密集而富有裝飾性,給人以薄紗透體之感,為北齊藝術之傑作。窟內有一尊大佛,高3.5米,盤腿坐在蓮花台上,面目慈祥,薄衣貼身,幾條凹下的雕衣紋線,貫穿全身。雕刻刀法圓潤有力,清晰流暢。周壁刻有16個大型浮屠塔式列龕,龕頂以火焰寶珠為塔剎,氣勢煊赫,造型精美,為裝飾圖案中的珍品。窟內的牆壁上還有幾排似乎沒有刻完的小佛浮雕。北齊在我國歷史上只存在了20多年,看來,是沒來得及完成這一窟的雕刻。這座石窟最能代表北齊風格。它寬13.3米,深12.5米,基本上是正方形。洞內有寬大的中心石柱和洞頂相連。洞窟保存了印度的營造法式。中心柱上三面都是佛龕,這是北齊石窟藝術的特點。北齊之前的不少雕刻,石窟中心柱四面是佛龕。此外,那時雕像人體瘦削,不像北齊這樣豐滿。北響堂也有明代開鑿的石窟,這時的雕刻人體肥胖笨拙,衣紋線條幹澀呆板,完全失去了北齊舒展流暢的風格。明代末年距今只有300多年,而北齊距今已有1400多年。明代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遼闊的國土,充足的人力,而北齊只是當時中國北方的一個小國,財力人力都遠遠不能與明代相比。但是北齊的雕刻藝術水平卻比明代高得多。可以說,響堂石窟作為中國一個歷史時代藝術的典型代表,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是任何石窟都不能取代的。

歷史價值

響堂寺石窟在中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有其獨特的位置,是北魏時期和隋唐時期兩種石窟藝術風格連結點。南北響堂是全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光輝燦爛的石窟藝術,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研究中國雕刻、繪畫、書法、佛教發展的一座藝術寶庫。響堂寺石窟上承雲岡塔柱式石窟的風格,下開隋唐三壁三龕式石窟的先河,石窟造像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