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陂杏花

北陂杏花

《北陂杏花》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融情於景,寄意於物,辭淺而味永。吳之振《宋詩鈔·臨川集鈔》評價說:“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閒淡中。”作者曾在《詠月》詩中說:“江有蛟龍山虎豹,清光雖在不堪行。”他隱退江寧之後,當初創立的善政美法屢遭保守派反對、阻撓,已日漸式微,常常鬱憤慨嘆。此詩表面上顯得沖曠蕭散,實則健朗豪逸,表現出“豐肌健骨”,抒發了作者的立場和操守。

基本信息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北陂杏花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原文

北陂杏花 王安石

北陂杏花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
身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東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

詞解

1、陂(bēi):池塘。
2、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身指岸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
3、絕勝:遠遠勝過。

文學常識

選自《王荊文詩箋注》。

詩句簡介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這首詩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詩人原先積極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閒居江寧,眼看著自己親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廢止。
首句通過一個“繞”字,寫出了春水愛花、惜花、護花、戀花的情景,側面寫出了杏花的可愛。詩人以水邊的杏花自況,縱然被春風吹落水上,仍保持著純潔,遠勝於路邊的杏花,在車水馬龍中被碾碎,化為污濁的塵土。流露出悲壯的情感,表現出堅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
拂雲豪逸之氣 屏盪老健之節——王安石《北陂杏花》欣賞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這首絕句寫於王安石貶居江寧(今南京)之後,可以說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

詩句解釋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陂”,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繞著杏樹,預示著勃發的生機。“繞”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在《書湖陰先生壁》(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又在《鐘山即事》中說“澗水無聲繞竹流”,無一不給人以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妖嬈”二字本用於寫人,這裡移用於杏花,展現了杏花爭奇鬥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艷、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曰:“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王安石寫花善於從本體和投影兩方面著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鍾。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誠如陳衍《宋詩精華錄》云:“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這兩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東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悽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翩。即便是東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她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於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慾橫陳的名利之場。“南陌”繁華,“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么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徵。王安石從熙寧三年到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後退居江寧,寄情於半山。罷相之後,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作品賞析

這首絕句寫於王安石貶居江寧(今南京)之後,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陂”,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繞著杏樹,預示著勃發的生機。“繞”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在《書湖陰先生壁》(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又在《鐘山即事》中說“澗水無聲繞竹流”,無一不給人以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妖嬈”二字本用於寫人,這裡移用於杏花,展現了杏花爭奇鬥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艷、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王安石寫花善於從本體和投影兩方面著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鍾。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這兩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東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悽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於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慾橫陳的名利之場。“南陌”繁華,“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么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徵。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後退居江寧,寄情於半山。罷相之後,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後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

王安石畫像王安石畫像
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後諡號“文”。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王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王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1042年(慶曆二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即位,詔王安石知江寧府,鏇召為翰林學士。1069年(熙寧二年)提為參知政事,從1070年(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1076年(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後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著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相關內容

全詩融情於景,寄意於物,辭淺而味永。吳之振《宋詩鈔·臨川集鈔》說“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閒淡中”。“江有蛟龍山虎豹,清光雖在不堪行”(王安石《詠月》),詩人隱退江寧之後,他當初創立的善政美法屢遭保守派反對、阻撓,已日漸式微,難免鬱憤慨嘆。此詩表面上顯得沖曠蕭散,實則健朗豪逸,可謂“豐肌健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