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貢茶

北苑貢茶

北苑御茶(北苑貢茶)是指宋代貢茶,主產區在古代建安縣吉苑裡,即今建甌市東峰鎮境內。

歷史

1.1北苑貢茶由來

東峰種植茶葉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茶葉產區之一。據有關文字記載和當代茶學專家陳椽考證,在南北朝時(479-502年)建州就已有人工種茶和從事茶葉加工生產。至唐朝開元天寶間(713-755年)建州境內就已盛產茶葉,且茶葉製作已從草茶向蒸青茶過渡。《畫墁錄》述:唐貞元年間(785-804年)常袞擔任福建觀察使兼建州剌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製作工藝,把蒸青茶葉研末和膏,壓成茶餅,創製了研膏茶,俗稱片茶,因茶餅中間打有一小孔便於用繩穿起來攜帶,所以也叫串茶。研膏茶的名品叫“紫筍”,又叫“香臘片”(一種加臘面的片茶),在全國已享有聲譽。貞元後期,建安山地種茶已相當普遍,而且出現了許多種茶大戶和一些因辦茶園發家的“茶焙地主”,建安吉苑裡張廷暉便是突出的一個。到了唐末,建安研膏茶開始進入上層社會,並被地方官列為每年上供的貢品。

至南唐,王審知建立閩國,當時建安吉苑裡茶焙地主張廷暉在鳳凰山擁有數十里茶園,生產的質量相當不錯,民間傳說因為當時閩王好茶,而且特別喜歡張的鳳凰山茶,於是不斷來索取,張不堪其擾,加上閩王之子王延稟、王延政等人內訌爭戰,戰事頻生,民不聊生,茶業難以維持。閩龍啟元年(933年)張廷暉乾脆把鳳凰山方圓三十里的茶山獻給了閩國。閩王因此大喜,並封了個“閣門使”官給他,依舊讓他管理茶園。並把鳳凰山辦成閩國的御茶園,因鳳凰山在閩國北部,取名北苑,這便是北苑御茶園的由來(嘉靖《建寧府志》亦載:“龍啟中(933-934年)里人張廷暉以所居地宜茶,悉輸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中國茶葉大辭典》記:南唐保大元年(943年),閩王延政遣潘承佑北苑茶事。靠著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製作工藝上得到很大提高,保大四年命建州制的乳茶,號曰京鋌。

1.2北苑貢茶發展

北宋開寶末年(975年),滅南唐,收北苑。《宣和北苑貢茶錄》載:“太平興國初(976年)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北苑開始名震天下則是“前丁後蔡”時期。“前丁”即丁謂,鹹豐元年(998年)到福建為漕運使,曾到北苑督造鳳團,後又制龍團,其品精湛。《畫墁集》記:“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貢,雖近臣之家,徒聞而未見”。“後蔡”指蔡襄,慶曆三年(1043年)任福建漕運使,改制龍鳳團茶為小龍鳳團茶,號為珍品。歐陽修《歸田錄》載:“其品精絕,謂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當時王公將相都有“黃金可得,龍團難求”之感嘆。宋熙寧四年(1071年)賈青為福建轉運使,始制密雲龍,二十餅重一斤,雙袋裝的叫雙角團茶,“緋”包裝為賞賜大臣,“黃蓋”包裝為御用“玉食”。《清波雜誌》記:“始制密雲龍,每歲頭綱修貢,奉宗廟用供玉食外,賚及臣下無幾,戚里貴近,丐賜尤繁”。宣仁皇帝因被丐賜密雲龍鬧得不得安寧,感嘆道:“叫建州今後不要造密雲龍算了”,而名聲卻更大了。再是北苑團茶最精美、最高峰當是宣和年間(1119—1121年)鄭可簡任福建漕運使,始制銀線小芽,號龍團勝雪,並把團茶分成細色五綱(試新、貢新、龍團勝雪、無比壽芽、太平嘉瑞)等四十三個品種。粗色七綱(小龍小鳳、大龍大鳳、不入腦上品、棟芽小龍、不入腦小鳳、入腦大鳳、入腦小鳳)等三十一個品種。尤其是細色五綱社前(驚蟄)十日即采其芽,日數千工聚而造之,一旦焙成即速派官員飛騎送入京師,歐陽修詩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北苑御焙出產的龍鳳團茶製作之精細,品質之高貴,包裝之奢華,一餅價值高達四十緡,舉世無雙。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贊:“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周絳《補茶經》載:“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

1.3北苑貢茶頂峰

據史料記載,北宋(熙寧、元豐年間)是北苑發展高峰期。建安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餘。當時建茶以北苑為主,《宋會要輯稿》載:“元豐七年(1084年)建茶歲出不下三百萬斤。”北苑的黃金時代止於宋未。

北苑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宮廷御茶園,宋代貢茶產制中心,中國團餅茶最高製作工藝的發祥地。北苑御焙所產龍團鳳餅密雲龍等御茶享譽華夏。主要精品有小龍團、密雲龍、瑞雲翔龍、白茶、龍團勝雪。時人慨嘆:“茶之妙,至勝雪極矣,每斤計工值四萬。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勝造其極。”有詩云: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糧。宋徽宗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載:“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北苑御茶從南唐五代十國閩龍啟元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持續上貢達458年。

據史籍載,北苑黃金時期,曾設有漕司行衙,建有御茶堂、御泉亭、乘風亭、鳳味亭、鳳山閣、望京樓、星輝館、貢茶院等及御茶園詩刻、北苑五詠碑、乘風堂記、御泉亭碑、御茶堂碑等眾多碑碣石刻,可惜這些亭榭碑碣已被歲月湮沒,惜俱無存。但今還有遺址可尋覓,如龍鳳池、紅雲島、望京樓、鳳凰閣等隱隱可辯。1987年4月,在全國文物田野普查中,裴橋村焙前自然村林壠山坡處發現一宋慶曆戊子年(1048年)北苑茶事摩崖石刻“鑿字岩”。記載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稱及北苑行衙官署等有關史料。是北苑唯一現存極珍貴的歷史遺蹟(詳見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御泉碑記、御茶園詩刻碑文)。1995年1月,福建省博物館考古隊隊長王振鏞等4人進駐焙前村,首次對焙前村北苑“龍井”進行實地挖掘,經考古確認“龍井”為宋代北苑“御泉井”遺址。同年11月,省博物館考古隊第二次進駐焙前村,對北苑制茶作坊上門壋遺址考古發掘。發現宋、元時期院落、天井、道路、水井、水池、土灶等50多個遺址單位共近萬平方米,宋、元時期文化層試揭露面積646平方米,考古發掘結束,遺址回土以保護。

嘉靖《建寧府志》記,北苑官焙有三十二,小焙十餘焙,分內外園,內園三十六處是專供“玉食”的,外園三十八處是採制賞賜大臣用。志書上的內外園是指北苑御茶園的範圍。大致分布於今東峰鎮的大部,小橋鎮的西部,及南雅、東遊、川石等鄉鎮的部分山地。當年張廷暉把鳳凰山方圓三十里茶園獻給閩國,面積不小於一百平方公里。而以東峰鎮裴橋村為中心區域。行衙官署卻設在焙前自然村的上門壋和界山後一帶。至今裴橋村焙前自然村仍存有宋代茶事摩崖石刻一處及“御泉井”、“龍鳳池”、“紅雲島”等遺址。且宋趙汝礪《北苑別錄》御園篇記內園禁苑九窠十二壠之麥窠、鳳凰山、小苦竹、苦竹園頭、大窠頭、黃際、東際、西際、張坑、橫坑、曾坑、上下官坑等(山地名沿襲至今)眾多御茶園分布在裴橋村境內。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記官培三十二焙之東山十四焙的壑嶺、蘇口、曾坑、厄源、范源及北苑龍焙、乳桔內焙、乳桔外焙等官焙大都分布在東峰鎮的裴橋、楊梅、長源、銅場、東溪口等行政村境內。許多村莊如焙前、後焙、東焙、西焙、壑源(亦稱郝源,即今裴橋村福源自然村)、蘇口、銅場、溪口等官焙村名仍襲稱至今。

1.4北苑貢茶衰落

宋元改朝換代的戰亂,給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擊,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被迫在武夷籌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園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則交給建安縣地方官府營辦。建安茶民並未因御茶移置武夷而擺脫重負,北苑奉詔仍採制團茶上貢。壓榨愈重,反抗愈烈,北苑官茶成了多事的爆發點。朱元璋深知北苑事端緣由,多有感觸,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乾脆下令罷造龍鳳團餅貢茶。清蔣蘅《記十二觀》述:“元時武夷興而北苑漸廢”,明時北苑盡廢。

建安北苑御茶從五代閩國龍啟元年(933年)設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歷經四個朝代,二十六位皇帝,進貢朝廷持續達458年。

自明洪武朱元璋下令罷造後,北苑並未因“罷造”停辦,《野獲編》載:“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勞力,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采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筍。置茶戶五百,充其徭役。”因須上供貢茶,建安縣不得不修葺北苑茶焙和堂室門樓,仍以“五百茶戶,充其徭役”採制散茶上貢。罷造後北苑只是除了縮小舊園,整個茶業不再官營,北苑不再生產龍鳳團餅茶罷了,但團茶生產和採制工藝仍代代相傳,從不間斷。有清代“楊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詩云:“頭綱八餅建溪茶,萬里山東道路。此是蔡丁天上貢,何期分賜野人家”。

值得一提的是北苑民間團茶,自閩國至宋到元,譽冠天下。它一直是北苑官茶上供的“附綱”,可以說她與北苑是同胞姐妹,只不過一個是戴皇后之冠,走紅宮廷,一個著民服素裝,出入民間,為人稱道。北苑茶在中國茶葉史上占著極高的位置,理所當然地履蓋著團茶篇章的絕大篇幅。明洪武間罷造龍鳳團餅,官茶亡,而民間團茶卻像慧星拖著長長的光芒,一直到清朝中後期消失,不愧為茶葉家族中的長壽者。北苑是中國團茶最高制茶工藝的發源地。

北苑茶學

北苑茶學在中國茶史上舉足輕重。由北苑貢茶的興盛,引發宋代茶學研究風行,繼中國陸羽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問世,宋代有丁謂的《建安茶錄》、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趙汝礪的《北苑別錄》等茶學專著刊行,據現代茶學界介紹,宋、元時期茶學專著22-24部,而其間北苑茶學專著竟占三分之二,目前可看到的完本(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茶葉全書》載有: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趙汝礪的《北苑別錄》、趙佶的《大觀茶論》、黃儒的《品茶要錄》、熊藩的《宣和北苑貢茶錄》、徐火勃的《蔡端明別記》、喻政的《茶集》)8部。北苑茶學專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宗財富,是研究中國宋代貢茶及茶史、茶 學、茶文化極珍貴的史料。因宋代北苑御茶的特殊地位,出現大量讚譽北苑茶的詩賦。曾有王禹稱、丁謂、林逋、梅堯巨、歐陽修、蔡襄、曾鞏、沈括、王安石、蘇頌、蘇轍、黃庭堅、米芾、曾幾、晁補之、黃裳、王十朋、周必大、楊萬里、朱熹、洪希文等五十多位古代名家讚譽北苑茶的詩賦達180餘首(厥)。其數量之多,名家之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