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聯鎮

北聯鎮

克山縣北聯鎮位於克山縣境內中部 ,距縣城35公里。全鎮幅員面積170.79平方公里,有耕地1.3萬公頃,林地1656公頃,草原64公頃,總人口25366人,總戶數6025戶。鎮下轄8個行政村、34個村民小組,境內有駐軍農場3個,國營林場1個及縣第二良種繁育場。北聯鎮有耕地面積146.248畝,農戶5830戶,人口20831人,勞動力12572人,鎮黨委、政府全面實施“四個換位”,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積極引導農民樹立新的就業觀念,由一產向二三產業轉移,拓寬致富渠道,鎮有序轉移農村勞動力9354人,占勞動力總數的74%

歷史沿革

北聯鎮 北聯鎮

北聯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投資環境良好。鎮內有豐富的粘土砂石和散土砂石等礦產,有蘑菇、蕨菜、黃芪等百餘種野生食用植物和藥用植物。土地肥沃,適宜各種作物生產,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是全縣重要的優質大豆、馬鈴薯主產區,並建立了優質豆種子基地和馬鈴薯種薯基地。糧豆薯總產歷年都穩定在5.4萬噸左右。建國以後,北聯鎮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勵精圖治、發奮進取、艱苦創業,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歷史性成就。八十年代的農業機械化曾聞名於全國,兩屆國家領導人曾親臨北聯視察,成為北聯鎮人民的驕傲和自豪。近幾年,北聯鎮堅持科教興鎮戰略,突出了小城鎮建設、質量效益型農業、鄉鎮農業、畜牧業、個體私營經濟等戰略重點,促進了全鎮經濟及社會事業的迅速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糧、牧、企良性循環,貿、工、農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交通、郵電、科教、文化衛生和廣播電視事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早日實現富民強鎮奔小康的奮鬥目標,北聯鎮黨委、政府根據北聯鎮實際情況,確定了以小城鎮建設為龍頭,帶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的工作思路,不斷創造寬鬆的輿論、政策、法制、服務環境,已經形成融商、親商、尊商、扶商、保商的良好氛圍,並致力於引進技術、人才、項目和資金,在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投資興辦經濟實體等方面竭誠與國內外客商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行政區劃

全鎮截止2016年區劃詳情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230229104001121鎮直第一居民委員會
230229104200220同富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104201122新興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104202220黎明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104203220民興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104204220復興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104205220北合村村民委員會
230229104206220建設村村民委員會

轄區介紹

同富村

北聯鎮同富村原名薛懷久屯,薛懷久早在1920年來此處開荒種地立屯,幫此得名薛懷久屯,沿用至今。同富村位於鎮西南部7公里處,南與向華鄉愛林村相接,西與西建鄉同建村毗連,東與新興村、國營北聯經營林場接壤,北與西建鄉同啟村相鄰,全村耕地面積14760畝,全村483戶,1830口人,勞動力1080人,有5個村民小組,其中第5村民小組在1995年9月份由同平村(西李作辦屯,李作辦早在1932年於此處開荒種地,先後搭起東西兩處窩棚立屯,該屯在西部,幫此得名西李作辦屯,沿用至今)合併到同富村,為同富村的第5村民小組。同富村土質肥沃,養分充足,宜於耕作,屬水崗地,常年積溫2200—2300攝氏度,無霜期在115天左右,降水量500毫米,屬於第三和第四積溫帶的過渡帶,平均氣溫1攝氏度,長年日照2500小時,作為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的同富村盛產亞麻,“帥哥”牌大豆和“全面”牌馬鈴薯。全村現有鏈軌式拖拉機5台,配套農具20台,四輪車78台,三輪車8台,聯合收割機4台,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80%,馬鈴薯種植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15%,道路全部砂石化,而且平坦,拱度適宜,邊溝順水瀏,路邊兩側均為5行楊樹,並且在2002年又在路兩側栽植了每側3行樟子松作為接班林。全村畜牧發展形勢良好,戶均一頭牛,養羊大戶11戶,山綿羊存欄3800隻。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很快,全村食雜店5個,五小作坊18家,每周二有固定的農貿集市,社會事業健康發展,標準國小1所,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前茅,衛生所1個,機電井3眼,每戶都吃上了自來水,水庫3個,一事一議順暢有序進行,實行了村民自治,村民自我監督,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實現了依法治村,全村無違法亂紀行為,無刑事案件發生。

新興村

北聯鎮新興村是於2002年由興發村和西新村合併,起名為新興村。原興發村原名老常家屯,有一家老常家早在1921年於此處開荒種地立屯,故此得名老常家屯,沿用至今,興發村位於鎮東部,南與國營北聯林場、向華鄉先鋒村相接,東與黎明村接壤,西與西新村為鄰。全村926戶,3651口人,耕地面積20911畝,有5個村民小組。全村土壤肥沃,養分充足,宜於耕作,全年有效積溫2200—2300攝氏度,無霜期115天左右,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居第三和第四各溫帶,平均氣溫1攝氏度,長年日照2500小時。該村緊靠北聯林場,山清水季,自然環境優美,野生動物繁多,有野雞、野鴨、天鵝、貓頭鷹、沙半雞、兔子、狐狸、野豬和狍子等十幾種野生動物。天然植物侯頭、蘑菇、蕨菜、明葉菜、黃花菜等山野菜以及黃苓、防風、蒼朮、五味子等下余種野生藥材異常豐富。 該村耕地面積21300畝,從中拿出1300畝地實行集體經營反租倒包,每畝地給農戶淨值160元,同時免去兩工等費用,標準化生產,規範化經營,科學化種植,建立了優質大豆生產基地,優質亞麻生產基地,種植優質高油大豆82—96新品種6500畝,有機食品大豆500畝,優質超強筋麵包麥克新10號1000畝,高澱粉種薯克新12號2000畝,優質亞麻雙亞6號3000畝。大豆平均畝產量350市斤,亞麻平均畝產500市斤,馬鈴薯平均畝產量2150公斤,養魚池4個,排水渠2條。全村現有大型農機具33台,其中農機作業合作社29台,農機作業合作社2003年省投價值100萬元的農機具建成以股份制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今年純收益30萬元,全村四輪車85台,三輪車12台,2003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獲市級先進村稱號,支部書記宋金貴在2004年被評為省勞模。該村有板廠1個,塑鋼廠1個,制油廠2個,制酒廠2個,機動車修理廠3個,修理部4個,全村轉移勞動力1710人,外埠基地1個(大連)。

民興村

北聯鎮民興村是2004年8月份由聯發村和政治村合併,起名民興村,村部設在原聯發村,位於鎮東北3公里處,合併以後的民興村有耕地29071畝,941戶,3611口人,勞動力2054人,分布在遼寧、山東、廣東、哈爾濱等地。民興村南與新興村相接,西與西建鄉同啟村交界,北與建設村、復興村毗連,東與縣第二良種繁育場為鄰。有8個村民小組。民興村土壤狀況良好,土質肥沃,養分充足,宜於耕作,全年有效積溫2200—2300攝氏度,無霜期在115天左右,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屬於第三和第四積溫帶的過渡帶,平均氣溫1攝氏度,長年日照2500小時。盛產大豆、玉米、馬鈴薯,大豆品種為高油墾鑒25、合豐40等,平均畝產量160公斤,被省計委定為優質豆生產基地,馬鈴薯品種有早大白、花525、米拉等,平均畝產量2300公斤,銷往山東等地。全村蓄水池8個,排水渠2條,現有鏈軌拖拉機3台,配套農機具9台,四輪車140台,三輪車11台,聯合收割機4台,畜牧業發展如火如荼,黃牛存欄1719頭,生豬存欄1618頭,山綿羊存欄3000隻,禽存欄量5萬隻,各類養殖大戶42戶,食雜店8個,五小作坊35個,各類經濟人21人。機電井5眼,戶戶吃上了自來水,抗旱井4眼,電話400門。

復興村

北聯鎮復興村原名趙景芳屯,腰溝子屯、東溝子屯,位於鎮北部10公里處,南與民興村相接,東與建設村毗連,西與克山農場三十二隊接壤,北與曙光鄉比泉村交界,有耕地19244畝,788戶,2659人,勞動力1598人。外出務工1010人,分布在山東、廣東、湖南、河北等地,有6個村民小組。該村自然了緊湊,全村東西長2.5公里,村型很大,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土質肥沃,養分充足,宜於耕作,全年有效積溫2200—2300攝氏度,無霜期在115天左右,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屬於第三和第四積溫帶的過渡帶,平均氣溫1攝氏度,長年日照2500小時。盛產大豆、玉米、馬鈴薯,大豆品種為高油墾鑒25、合豐40等,平均畝產量160公斤,馬鈴薯為馬鈴薯基地平均畝產量2300公斤,品種有荷蘭7,荷蘭15,米拉,花525,克新4,克新12、早大白,東農303。村屯道路砂石化,路況良好,機電井3眼,戶戶都吃上了自來水,屯屯通廣播,畜牧業發展勢頭正旺,各類養殖大戶38戶,經濟人28人。農產品和畜產品銷售順暢,村民素質良好,村風村俗不守舊,人們的精神面貌高,現有五小作坊21家,食雜店5家,衛生所4家,治安良好,百姓安居樂業,無違法犯罪和村建迷信活動發生。

北合村

北聯鎮北合村位於鎮東北部15公里處,南與湧泉鄉新正村相接,東與國營湧泉林場毗連,北與曙光鄉太勝村接壤,西與建設村相鄰,有耕地17061畝,698戶,2616口人,勞動力1330人,分布湖南、黑河、北京、廣東省等地,外埠基地湖南長沙餐飲1個,黑河殺豬一條街。有6個村民小組,北合村原名張家店屯、王三五屯、周家屯。 北合村盛產優質大豆、優質馬鈴薯、玉米、大豆以優質、高產、穩產、高油、高蛋白為特點,平均畝產量165公斤,馬鈴薯優以質、高澱粉、高產、穩產、高價為特點平均畝產量2310公斤。大豆馬鈴薯的優質、優價大批量地運往外地,現有塘壩3個,蓄電池5個,養魚池5個,清泉3眼,系五大連池水系,全村現有鏈軌拖拉機4台,配套農機具18台,小型四輪拖拉機89台,三輪車19台,聯合收割機5台,畜牧業的發展勢頭正猛,羊、牛、豬存欄量大,質量好,及時防疫,成活率高,有優質綠色草原2200畝,是發展畜牧業的寶地,也是商家必爭之地。全村有機電井5眼,戶戶都吃上了自來水,村屯道路砂石化,路面等級良好。

全村五小作坊32家,食雜店11家,理髮店3家,成衣製作2家,每周一有集市貿易,文化、政治、經濟十分活躍,全村各類經濟人35人,村民知法、懂法、守法,人們的精神狀態良好,是開發、投資的好去處。

北合村

北聯鎮北合村位於鎮東北部15公里處,南與湧泉鄉新正村相接,東與國營湧泉林場毗連,北與曙光鄉太勝村接壤,西與建設村相鄰,有耕地17061畝,698戶,2616口人,勞動力1330人,分布湖南、黑河、北京、廣東省等地,外埠基地湖南長沙餐飲1個,黑河殺豬一條街。有6個村民小組,北合村原名張家店屯、王三五屯、周家屯。 北合村盛產優質大豆、優質馬鈴薯、玉米、大豆以優質、高產、穩產、高油、高蛋白為特點,平均畝產量165公斤,馬鈴薯優以質、高澱粉、高產、穩產、高價為特點平均畝產量2310公斤。大豆馬鈴薯的優質、優價大批量地運往外地,現有塘壩3個,蓄電池5個,養魚池5個,清泉3眼,系五大連池水系,全村現有鏈軌拖拉機4台,配套農機具18台,小型四輪拖拉機89台,三輪車19台,聯合收割機5台,畜牧業的發展勢頭正猛,羊、牛、豬存欄量大,質量好,及時防疫,成活率高,有優質綠色草原2200畝,是發展畜牧業的寶地,也是商家必爭之地。全村有機電井5眼,戶戶都吃上了自來水,村屯道路砂石化,路面等級良好。

全村五小作坊32家,食雜店11家,理髮店3家,成衣製作2家,每周一有集市貿易,文化、政治、經濟十分活躍,全村各類經濟人35人,村民知法、懂法、守法,人們的精神狀態良好,是開發、投資的好去處。

建設村

北聯鎮建設村是2002年由建設村和福民村合併,起名建設村,由於在1980年7月和1982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趙紫陽、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耀邦同志親臨建設大隊視察,故此起建設村,村部設在原建設村,位於鎮東北部9公里處,南與民興村相接,西與民興村第5、6、7、8村民小組毗連,北與曙光鄉興華、太勝接壤,東與北合村北朝交界,屯內東側有沈陸65583駐軍副食品生產基地,有耕地25661畝,954戶,3696口人,勞動力2042人,分布在大連、青島等地,有漢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建設村第6、7村民小組活躍著一支倒鵝部隊,是離土不離鄉的就地轉移,這支隊伍有35人,交通工具是三輪車、二輪機車,走村串屯,收購活鵝,工作時間從秋收到來年種地,每人平均收入1.5萬元。建設村土質肥沃,養分充足,宜於耕作,全年有效積溫2200—2300攝氏度,無霜期在115天左右,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屬於第三和第四積溫帶的過渡帶,平均氣溫1攝氏度,長年日照2500小時。該村盛產大豆、馬鈴薯、大豆以高油、高蛋白、優質、高產、穩產、高效為主栽品種,農民除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外,又在駐軍部隊,林場等地外包大面積土地耕作,大豆平均單產165公斤左右。馬鈴薯的高淀、高產、優質為主栽品種,面積主要分布在原福民村,平均單產在2450公斤左右。

城鎮畜牧

北聯鎮 北聯鎮

全鎮共發展畜牧業典型30個,分布在7個村,這些典型為全鎮畜牧業的發展起到了引導、示範、帶動作用。黨委、政府把發現典型作為工作的第一環節,用典型來指導工作。北合村的養豬老典型鄭樹新,從93年就開始養豬,年存欄60頭左右,年收入近萬元,一直到現在從未間斷。建設村新典型韓春朋。2003年畢業回鎮,籌集了5萬元錢,建起了80平方米的標準豬舍,購進1頭母豬14頭育肥豬,當年收入1.5萬元,他又把豬舍擴大為300平方米,年初到現在出欄360頭,年底純收入可達4.5萬元。同富村宮福軍,家有一台貨車,從2003年開始倒牛、養牛,倒牛和養牛相結合,年收入3萬餘元。家存欄22頭,累計賣掉黃牛112頭。同富村賈忠林從1996年開始養殖蛋雞,年存欄蛋雞2000隻的養殖大戶,年純效益3萬元。 在典型的帶動下,全鎮普養有了新的發展。北合村一社是全鎮聞名的黃牛屯,有農戶113戶,黃牛存欄241頭,戶均2.1頭。全鎮農戶養殖積極性高漲,現黃牛存欄6870頭,比上年增長8%;羊存欄5240隻,比上年增長40%;豬存欄19420頭,比上年增長6%;禽199000隻,比上年增長9%;蘭狐2200隻,比上年增長20%;獺兔14000隻,比上年增長16%。特色養殖,是增加養殖業經濟效益的又一新途徑。北方兔業有限公司,實施了“基地帶農戶”的具體辦法,就是閆繼全把種兔賒給農戶,農戶用成品兔抵交種兔款,並負責養兔全過程中的技術指導和疾病防治。全鎮已有98戶從事獺兔飼養,總存欄2200隻。縣人大代表王東貴從1999年開始飼養蘭狐,年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為了發展規模養殖,鎮黨委、政府幫助成立了蘭狐養殖協會,吸收了全鎮養狐戶15戶參加協會,集養殖、管理、互幫、銷售為一體的民間組織。為全鎮特色養殖奠定了基礎,鋪設了基地。

防疫是畜牧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只有抓好防疫,才能促進發展。一是抓防疫隊伍建設,健全和完善鄉村組三級防疫體系,鎮設畜牧綜合服務站,村設防疫室、組設防疫員,全面落實防疫工作。二是健全防疫工作責任制,年初鎮政府與村幹部及防疫員簽訂防疫工作責任狀,明確任務、要求、時限,並根據防疫密度兌現工資。三是依法防疫,特別在防疫過程中出現的釘子戶,鎮會同縣防疫大隊進行依法防疫,做到不重不漏,使春秋兩季畜禽防疫達到了上級業務部門要求的密度,保證了鎮畜牧業健康發展。

繁改是提高養殖業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為此,在加大公牛去勢工作力度的同時,完善了鎮5個繁育點建設,到目前為止,用精量已達到1500粒,可繁母牛凍配達到100%。

城鎮產業

北方兔業有限責任公司

北聯鎮 北聯鎮

北方兔業有限公司位於北聯鎮鄉直,創建於1994年,是省級兔業養殖示範基地,該公司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總投資75萬元,其中固定資產(包括兔舍各種設備)約60萬元,流動資金15萬元,擁有職工12名,其中具有中級職稱人員2名。存欄種兔200多隻,年可出欄4000隻,銷售收入可達16萬元,利潤6萬元。到2004年年底,需要12萬元,可上獺兔兔肉進行深加工(如熏兔、纏絲兔肉等),兔的腦、血、肝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如兔腦丸等),而皮可鞣製加工成服裝(如大衣、圍領等)等項目。該廠現已建成分場和基地22個,近至北聯鎮,遠至大慶,養殖戶200多戶,年飼養量在2萬隻以上,96年經審批為克山縣科技星火計畫開發項目,97年列為齊齊哈爾星火計畫項目,98年克山縣畜牧局頒發了優良品種許可證,成為優良品種推廣中心。

農機合作社

北聯鎮 北聯鎮

北聯鎮農機合作社,組建於2003年,全鎮共三個大型農機合作社,共有大機械70台套,從種到收整地全鎮現已實現普遍大機械作業,大機械作業與小型個體機械耕作相比,優勢日趨明顯,大機械作業將成為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北聯鎮鹿場北聯鎮鹿廠始建於2001年,經過幾年以來的發展,存欄梅花鹿90隻,每隻鹿每年純利潤可達3000元,整個鹿廠年效益可達30來萬元,養殖梅花鹿是北聯鎮發展畜牧業養殖上的一種新的嘗試,而事實證明,養梅花鹿確實是農民致富的一條好路。

北聯鎮利君塑鋼廠

北聯鎮通過招商引資120萬元,於2000年建立了利君塑鋼廠,車間廠房占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產品以產塑鋼門窗為主,產品質量優良,銷路極好,發展前景廣闊,是北聯鎮工業的發展典範。

組織建設

建立平台

北聯鎮 北聯鎮

鎮黨委、政府抽調了28名鄉村幹部,在全鎮範圍內開展勞動力資源調查,對全鎮16歲--55歲的男女勞動力建檔立卡,輸入微機實施動態管理。供中介組織和用工單位網上查詢。鎮農民擇業辦公室設1名專職信息員在網上收集招工信息,篩選後提供民眾。對勞動力資源情況,轉移情況實施規範化管理。全鎮共建立檔案268冊,其中鎮級勞動力檔案134冊,村級勞動力檔案134冊,在網上和檔案中隨時可以準確的找到任何1個勞動力的基本情況和轉移情況,辦公室對輸出輸入情況了如指掌。

組織幫轉

組織幫轉是推動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措施。一是成立組織。北聯鎮成立了農民擇業辦公室,由6人組成。由1名副科級幹部任辦公室主任,設1名常務副主任,下設信息員、檔案員、勞務管理員和監測員,辦公室負責全鎮農民擇業工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二是組織培訓。依託鎮成職聯校的教育場所、設備和師資,有針對性地對全鎮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質較好,身體健康,有轉移意向的青年農民開展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及訂單定向培訓,實現了務工人員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體力型向技術型轉變、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全鎮上半年共舉辦勞務培訓班5期,參加培訓764人,三是組織幫轉。黨委書記劉永軍、武裝部長閆繼武先後兩次去大慶、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聯繫務工基地。在大慶採油六廠建立120人的建築業務工基地,與齊翔集團的務工基地正在洽談中。黎明村黨支部在北京海淀區聯繫建立了排水安裝工程120人。新興村在北京市朝陽區珠江帝景搞建築210人等,上半年組織幫轉2800人。四是排憂解難。對那些離土離鎮的農民,在保護他們的土地承包權和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基礎上,幫助其協調土地轉包事宜,全鎮共協調轉包戶97戶,針對外出務工人員家庭生產生活有實際困難的,鎮村予以照顧,上辦年解決口糧5.5噸。從而使務工人員安心、放心。

能人帶動

北聯鎮 北聯鎮

北聯鎮採取能人帶動勞動力轉移。靠能人把更多的農民帶出去,實施了親屬帶親屬,朋友帶朋友,屯鄰帶屯鄰的做法,上半年共帶出739人。建設村閆繼雙,2003年在大慶採油六廠建築公司打工,由於他忠厚,勤肯又有組織能力,取得了公司領導的信任,把工地交給他管理。今年春天一次帶出去120人建廢油池。新興村郭力紅原是1名村幹部,在全鎮對村幹部隊伍整頓簡員時,他主動提出辭職,帶領54人到大連一家加工廠務工。新興村梁耐學連續兩年在北京市朝區珠江帝景從事建築業,由於能力強、威信高、領導非常信任,今年帶走了210人。黎明村陳祥峰帶走120人在北京海淀區從事物業。同富村楊萬軍在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的大市場搞批發和房地產,帶走親屬及朋友近30人。

通過這些能人的帶動,帶走了親屬、帶走了朋友、帶走了鄰居、帶活了全村、帶動了全鎮,使全鎮轉移工作轟轟烈烈、有生有色,形成了一支支勞動力轉移大軍。

離開土地

離開土地、從新擇業是農民致富的必由之路。北聯鎮黨委、政府針對一些思想觀念陳舊的人,開展教育活動。針對“農民就是種田”的陳舊觀念,開展算帳對比說服教育、使他們明白靠種地只能解決溫飽,難以實現小康,全鎮人均分土地6.3畝。按“一免兩補”之後計算,好年頭年效益每畝300元,人均1890元,具小康目標相差甚遠。如果遇到災年,只能吃飽。只有實施四個換位從新擇業才能有光明的前途。針對“老的出去怕受騙,小的出去怕學壞”的觀念。開展只有敢闖才能有為,只有敢試才能取得成功的教育,使他們明白能人是闖出來的不是等來的,小康是拼出來的,不是施捨來的。在全鎮上下形成共識,不走出去,沒有第二條路,走出去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勞動力轉移達6050人,務工形勢良好,經濟效益非常可觀,為勞動力轉移打開了通道。在勞動力外轉的同時,內轉有序進行;農業與畜牧業換位,大力發展畜牧業,全鎮畜牧大戶30戶;一產與二、三產業換位,全鎮餐飲服務業6戶,加工業15戶,商業84戶,修理製造業13戶,中介流通業戶21戶,基本做到了外轉與內轉相結合,部局合理。

思想建設

北聯鎮 北聯鎮

一是開展普法學習。全鎮共舉辦學習班2次,培訓人數達170人。通過學習,使民眾即增強了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又提高了依靠法律自我保護的本領。二是制定村規民約。村規民約由民眾自己制定、自己執行、自己完善、自己監督。鎮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先在同啟、同慶2個村搞試點。全鎮依法治村推進大會,在全鎮七個村全面鋪開,堅持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幾個反覆,制定了民眾認可,符合本村實際,內容不完全一樣的7部村規民約,規範幹部民眾的言行。同時進一步完善健全了村級組織22項議事規則和規章制度,真正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局面。

三是堅持一事一議。隨著農村改革深入,“一事一議”是解決公共事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和措施。民興村通過“一事一議”整修了7條村屯道路,沒花集體一分錢。同富村4組村民自發的新修了1條210米長的屯路,自己挖溝、自己拉砂子,沒向村里要1分錢。全鎮通過“一事一議”整修村屯道路23條,僅此一項,全鎮節省資金20萬元。

城鎮安全

北聯鎮為實現“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農民安居樂業”的平安鄉村創建目標,鎮黨委、政府落實了警民聯防措施。

一是防範。就是建立防範體系,使犯罪分子沒有作案的空間。全鎮7個村,36個自然屯,62個村民小組,而派出所只有5名民警,鎮黨委、政府抽調3名年富力強,有實際工作經驗,責任心強的同志到派出所做協警工作,設15名專職聯防員,按各村的地理位置,劃為三片,設立3個警務區和180個信息點,建立了崗位責任制和責任糾追制,民警和聯防員晝夜工作在第一線,形成了警民聯防的天羅地網。

二是排查。就是由派出所牽頭,充分發揮各村信息點和線人的作用,認真排查影響穩定的人和事,分類梳理,根據不同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措施,確定專人,明確責任,進行重點管理和布控,抓住任何一個機會和線索,將矛盾化解萌芽狀態。北聯鎮共化解農民內部矛盾糾紛200多起。從而保證了全鎮內部的穩定與安全。

三是打擊。就是嚴厲打擊各種犯罪分子,捍衛人民民眾的安全與穩定,為人民民眾創造一個平安的生活環境,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共打擊各種犯罪9起,拘留3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和50%。

北聯鎮每天晚上有300餘人執勤,保衛著5000多戶的安全。十戶聯防,貴在堅持。只有堅持,才能實現平安。所以,鎮黨委政府加大了檢查力度和實施了責任追糾制度。黨委政府在夜查中發現北合村漏崗,連長外出沒請假,村里也沒有另行安排,當即罰了村老三位各500元。鎮平安辦主任紀宏偉帶領平安辦人員和派出所民警深入村屯檢查值班值宿和十戶聯防情況,發現新興村三組義務執勤人員王文禮不在崗,按村規民約及聯防責任制處罰王文禮50元。由於實行了嚴管嚴罰,保證了十戶聯防常年不停,有序進行。

北聯鎮通過採取紮實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為廣大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創造了良好的生產、生活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全鎮呈現出政治安定,經濟繁榮,農民安居,事業興旺的喜人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