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田莊

魏述敬1980年-1984年 魏紹順1996年-1997年 魏述先1978年-1980年

據《中國村莊記事》記載:明洪武初年,魏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時稱牛山莊,後改三田莊。隨著村落的擴展,百姓居住地向東、西、北三個方向分離,分成三個然村,因該村位置處於原三田莊北側,故名北田莊。村中現有魏、王、侯、苗、趙、呂、楊、狄8姓,其中以魏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貧富、多寡、強弱,世代團結友善、和睦相處,以互助耕耘、幫教讀書為樂。
據《顏莊史志》載:北田莊清末民初屬顏莊區所轄;1958年3月撤區並鄉,顏莊區劃分鄭王莊鄉和顏莊鄉,北田莊屬鄭王莊鄉;1959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顏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屬里辛鄉;1995年10月屬里辛鎮,2012年11月撤鎮改街道辦事處。屬里辛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北田莊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村民自發組織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跟隨部隊南征北戰,更有熱血男兒、有志青年毅然當兵參軍,轉戰南北、奮勇殺敵。北田莊村也出現過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為國為民壯烈犧牲的烈士有4人,他們是在解放徐州戰鬥中犧牲的魏少倫、在萊蕪戰役中犧牲的魏少臣、在長春四平街戰鬥中犧牲的侯繼堯、在萊陽戰鬥中犧牲的魏少聖。他們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是家庭的光榮,也是田莊的榮耀,將激勵後人奮鬥不息。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北田莊村歷經滄桑,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民才安居樂業,人民生活揭開發展的新篇章。1950年村班子成立,下設互助組,1954年村民加入初級社,1957年成立高級社,村里實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村民立足本村資源,渡過難關。北田莊村的土地多是丘陵旱田,村民常以種植花生、地瓜為主。1969年以前,北田莊村水源條件差,只好靠天吃飯,村裡有幾眼旱井,人畜用水尚可,用來澆灌耕地明顯不足。1969年村民修建了喬店水庫引水渠,橫臥在村北的丘陵上,逶迤七華里之多,如臥龍守護著村子的北大門,成了村裡的“救命渠”。從此北田莊村旱田變成了水澆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日益增加,人口與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北田莊村開始“農業學大寨”改土造田,小地變大田,丘陵變梯田,改河造田、圍堰、平墳,以補耕地不足,增加耕地200多畝。並將全村山、水、林、田、路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先後建水庫4座,修環山路2公里,打機井6眼,擴大了水澆地面積。到現在全村仍然是靠那條水渠和機井、水庫來灌溉,不再全靠天吃飯了。部分地瓜地變成了小麥田,農作物也由原來的一年一季的地瓜,變種成一年兩季的玉米和小麥。如今水庫有了,水渠修了,人民的生活逐年提高,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
北田莊村地處偏遠山村,在解放前由於交通不便,生活貧窮,辦不起學校,也請不起先生,所以沒有私塾。1945年,北田莊村成立速成識字班,對青壯年進行“掃盲”教育。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北田莊村建立了國小,魏述昌是北田莊村的第一位民辦教師。北田莊村歷屆村委全都非常重視教育,1974年進行校舍搬遷,1994年進行校舍改造,並與雙口峪村建聯辦國小,村裡的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學生的鞏固率達到100%。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每年都有學生考入大中專學校。1977年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30多人。
勤勞淳樸的北田莊村民,在農閒之餘,也有精神追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北田莊村也成立了“樣板戲劇團”,演員20多人全是本村村民。他們演出的劇目有《送豬記》、《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他們除在本村演出外,還應邀到附近村莊進行演出,深受廣大村民的歡迎。北田莊村民自古勤勞耕作,但也不乏經商精明之人,心靈手巧,能工巧匠人才輩出,其中魏少青的油坊遠近聞名,他製作的花生油暢銷萊鋼、里辛等地。
北田莊村雖然是個農業村,但村民的經濟意識超前。早在集體所有制時就有磚廠一處,專門燒制黑磚黑瓦,給附近村莊帶來方便,村民也得到了實惠。村里還先後辦過糖廠、肥皂廠、編織廠等。
改革開放以後,北田莊村民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土地上做文章。打破過去單一的種植模式,利用水源較豐富的地帶發展蔬菜。他們生產的蔬菜由於無公害而深受客戶青睞。一部分有遠見的人從事個體經商,如經商戶魏光永、彈棉戶苗子山等,還有木匠、泥瓦匠,他們率先致富。村民也各自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靈活多樣搞經營,立足家庭辦企業。全村的豆腐房、磨麵房、油坊很快發展起來,從業人員多的三五人,少的一二人,而且十分興隆。瓷器、塑膠、小百貨銷售點也遍布全村各處,全村從事運輸業、建築業、飲食服務業的如雨後春筍。
村辦企業和個體私營業的不斷發展,村民的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村中早已架設了電線,裝上了電燈、電話。村中家家有自來水。彩電、冰櫃、機車、液化氣爐、小汽車不再是城裡人的專利,已走進普通百姓家庭。村民用於生產的工具不再是鋤、鐮、杴,主要是拖拉機、三輪車,基本實現機械化。村民的住宅也由原來的草房變成了紅磚瓦房。北田莊還對村莊進行了城市化管理,把村莊劃分成小區,給每一條街道都起了名,編了號,使村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北田莊村交通便利,村東一條寬5米的柏油路通往萊城,村中設有停車點,為北田莊村致富敞開了大門。它也是北田莊人走出山溝溝通向外面世界的交通要道。
北田莊村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正以新的觀念、新的姿態、新的步伐向強村的行列邁進。北田莊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人文自然

北田莊山川秀美,人傑地靈。一條發源於本村的潘田河舒緩靜臥,滋養著北田莊人,夏日雨水大作時,河水湍流,奔騰滾滾。潘田河原名閻王河,位於北田莊村東,境內長1公里之多。1963年村里準備改造潘田河,由於種種原因未改成,直到1972年在上級領導下進行了第二次穢河造田,1974年又把潘田河上游進行了第三次改造。平時河水清澈見底,順流南下流入牟汶河,除此村中還有兩條南北走向的小河,時常流水嘩嘩,蜿蜒流入潘田河。平常村民在小河邊洗衣,兒童在小河中嬉戲,兩條小河上都有村民自發捐款修建的長6米,寬4米的石拱橋。農閒之餘村民聚此休息閒談。
北田莊村西有一座海拔354.5米的王子山,山上有當年抗日戰士藏軍衣、彈藥的山洞。更有美麗神奇的傳說給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紗。相傳魯國一王子死後葬於此,故名王子山。現在山上一年四季常綠,果味飄香,春有野花野菜、夏有槐花芬芳、秋有遠近聞名的王子山花椒、冬有野兔野味,王子山給村民帶來富裕,成了北田莊村的搖錢樹。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魏紹倫 (1927-1948) 犧牲前在華東野戰軍七縱二十一師任班長,在淮海戰役中犧牲。
魏紹聖 (1921-1947) 華東野戰軍七縱二十一師班長。在萊陽戰鬥中犧牲。
魏紹臣 (1927-1947) 華東野戰軍七縱二十一師戰士,在萊蕪戰役中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40年-1942年  魏義德
1946年-1947年2月   魏述安
1947年12月-1948年12月 苗喬生
1949年-1957年  趙之儉
1958年1月-1958年12月  侯春元
1959年12月-1966年  王子榮
1971年-1973年  趙文讓
1975年-1979年  魏述敬
1980年-1984年  王子榮
1985年-1995年  魏光選
1995年-1996年  魏紹順
1996年-1997年  苗因福
1997年-1998年  魏述東
1998年-1999年  趙茂仁
1999年-2000年  苗因福
2000年-2001年  魏述斌
2002年-  魏光啟
三、歷任村主任
1939年-1942年  魏義德
1942年-1947年  王子榮
1947年-1948年  王元澤
1948年10月-1948年12月侯繼合
1949年-1950年  魏述先
1950年-1956年  王增澤
1966年-1968年  趙文讓
1976年-1977年  魏述先
1978年-1980年  魏子占
1980年-1995年  魏紹順
1996年-  苗因福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魏述章  原菏澤地委書記
侯文孔  原廣州運祥運輸公司船長
魏紹恆  解放軍廣馬市沙河某部隊政治處主任
魏紹超  解放軍廣東南粵某部隊政治處主任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魏述忠  中學高級教師

特產展台

1982年北田莊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大搞科學種田,糧食產量迅速提高,徹底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繼而北田莊村又及時調整產業結構,退耕還林,在後河和東嶺先後建起了果園、桑園.將荒嶺山坡進行承包,鼓勵村民大搞林果栽植,生產面貌改善,也給村民帶來一些財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