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犬

北海道犬

頸部:強壯有肌肉,無贅肉。 腰部:中等寬,肌肉發達。 肩部:適度傾斜。

培育用途 工作犬
中 文 名 北海道犬
俗名別名
英 文 名 Ainu Dog
原 產 地 日本
繁殖方式 胎生
習 性警戒心極強, 對周圍感到敏銳, 對飼主忠實。 能勇敢地向各種事物挑戰, 非常大膽。 另一方面, 不只是依戀飼主, 也非常戀家。

體 形
45.5~51cm 體重: 20.5~29.5kg。中型犬, 骨骼壯碩, 肌肉發達, 整體的均衡感極佳, 能夠忍受嚴寒及大雪, 有強韌的忍耐力和持久力的體質。散發出勇猛而有力的剛勁氣息。
耳 朵耳朵為小三角形, 耳朵直立 稍微向前傾。
披 毛上毛為硬毛, 下毛為軟毛。
毛 色芝麻色, 虎色, 紅色, 黑色, 白色, 黑褐色等。
護 理換毛時要仔細刷毛, 要好好教養, 培養其社會性。 要給它豐富的運動。
北海道犬(ほっかいどうけん、ほっかいどういぬ)是原產自日本北海道的日本種,又稱為“愛努犬”和“道犬”。北海道犬與其他日本狗種一樣,有專屬的原產地域及傳殖系統,由於它是北海道厚真町的特產犬只,因此亦被稱為“厚真犬”。北海道犬是日本“獵犬競技會”的熱門狗之一,因為北海道犬自古就有伴隨愛努族人從事狩獵活動的紀錄,即使被放在困有只的監牢中,北海道犬仍能在與熊只對峙的情況之下顯示出過人的行動能力。雖然北海道犬並不及秋田犬柴犬般聞名於世,但在德國一帶亦有繁育北海道犬的情況。

歷史

起源

在日本繩文時代初期,愛努族人開始從東北地方過渡到北海道地界,而當時隨著愛努族人的“又鬼”(マタギ,是北海道及東北地方的古代狩獵團隊)組織,來到北海道的“又鬼犬”(一種山岳狩獵犬),就是北海道犬的其中一個源流。這個時候的愛努族人,稱呼這種“又鬼犬”為“Seta(セタ)”或“Sita(シタ)”,並驅使它們協助出動狩獵及野鹿
進入彌生時代後,一些由渡來人帶入日本的犬只,與當時日本的本土犬只間,開始出現了混血的情況。由於北海道一帶在地理上比較偏遠,因此當地的犬只受影響的幅度亦自然最小,能夠較成功地保持日本古代狗種(稱為“繩文犬”)的血統。所以,北海道犬與沖繩的琉球犬一樣,較能保留古代繩文犬的血統。

近代以來

1869年英國動物學者湯馬斯·布拉基斯頓首次將北海道犬命名為“愛努犬(アイヌ犬)”。在1902年發生的日本八甲田山軍隊遭遇雪難事件中,救援隊伍曾動用北海道犬幫助搜尋災場中的遇難者。直至1937年,戰前時代的日本文部省正式將北海道犬列為“天然紀念物”之一,北海道犬在這時候才正式被命名為“北海道犬(ほっかいどういぬ)”。

北海道犬FCI標準

FCI編號:261
FCI所屬組別 :第五組:尖嘴犬和原始犬種組
身高:雄性北海道犬肩高19.1-20.3英寸(48.5-51.5厘米) 雌性北海道犬肩高17.9-19.1英寸(45.5-48.5厘米)
體重範圍:雄性北海道犬體重66.2-0.0磅(30.0-0.0公斤) 雌性北海道犬體重0.0-44.1磅(0.0-20.0公斤)
頭部(頭部、面部、眼睛、耳朵、鼻鏡、嘴部、口吻、鄂部、牙齒)
頭部:頭骨和前額寬且略微平坦。鼻子:黑色,白色毛髮允許肉色鼻子。口吻:楔形,鼻樑直。唇:緊,邊緣呈黑色。頜/牙齒:強壯,剪狀咬合。面頰:發達。眼睛:相對較小,呈三角形,兩眼之間的距離較遠。耳朵:小、三角形,略微傾斜且豎起。
軀幹(頸部、胸部、肋骨、腰部和背部、軀體前部、皮膚)
頸部:強壯有肌肉,無贅肉。肩胛骨:位置高。背部:直且結實。腰部:中等寬,肌肉發達。臀部:適度的傾斜。胸部:前胸發達,胸深且適度寬,肋骨支撐良好。腹部:上收明顯。
四肢(前驅、肩部、上肢、膠骨關節、膠骨、足掌、後軀、大腿、飛節、關節和飛節指甲)
肩部:適度傾斜。前臂:直。骹骨:略微傾斜。後軀:強壯。飛節:結實,足夠強大。腳:腳趾圓拱且緊貼。腳墊硬有彈性。
尾巴
尾巴:位置高且根部厚,捲曲或呈鐮刀狀。
步態/運動
積極、快速、輕便,有彈性。
失格條件
缺陷:任何與上述各點的背離均視為缺陷,任何身體或行為上明顯表現失常之犬均為失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