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二號

北斗二號

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BD2、Beidou-2)是中國獨立開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二號並不是北斗一號的簡單延伸,它將克服“北斗一號”系統存在的缺點,提供海、陸、空全方位的全球導航定位服務,類似於美國的GPS和歐洲的伽利略定位系統。2012年4月30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箭雙星”,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中國第十二、第十三顆北斗導航系統組網衛星順利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中國預計在2020年建成由30多顆衛星組成的,覆蓋全球的“北斗二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由5顆
“北斗”導航衛星“北斗”導航衛星
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提供兩種服務方式,即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開放服務是在服務區免費提供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定位精度為厘米級,授時精度為50納秒,測速精度0.2米/秒。授權服務是向授權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
“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將克服“北斗一號”系統存在的缺點,同時具備通信功能,其建設目標是為我國及周邊地區的我軍民用戶提供陸、海、空導航定位服務,促進衛星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功能的套用,為航天用戶提供定位和軌道測定手段,滿足武器制導的需要,滿足導航定位信息交換的需要。

開發原理

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宇航部部長趙小津對外公布,中國將在今年和明年兩年發射10顆左右的導航衛星,預計在2015年建成由30多顆衛星組成的,覆蓋全球的“北斗二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北斗二號”就是國產的GPS,只要現在GPS套用的地方,我們的‘北斗二號’就能套用。”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套用協會諮詢中心主任曹沖研究員對《北京科技報》說。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一種結合衛星和通訊發展技術,利用導航衛星為使用者提供測時和測距服務。它包括繞地球運行的多顆衛星,能連續發射一定頻率的無線電信號。只要持有攜帶型信號接收儀,無論身處陸地、海上還是空中,都能收到衛星發出的特定信號。接收儀中的電腦選取幾顆衛星發出的信號進行分析,就能確定接收儀持有者的位置。
除此之外,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還具有其他多種用途,如科學家可以用它來監測地殼的微小移動從而幫助預報地震;測繪人員利用它來確定地面邊界;汽車司機在迷路時通過它能找到方向;軍隊依靠它來保證正確的前進路線等。
目前,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方面,有美國的GPS系統、歐盟的伽利略系統、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和中國即將建立的“北斗二號”系統,使用範圍最廣的就是美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
曹沖研究員介紹說,美國的GPS系統,由24顆(3顆為備用衛星)在軌衛星組成。它們均勻地分布在6個軌道上。GPS是一個接收型的定位系統,只轉播信號,用戶接收就可以定位,不受容量的限制。早期GPS系統對民用信號的定位精度進行了人為限制,只有100米左右,但隨著2000年後取消這一限制,目前GPS可以提供的民用信號定位精度為10米左右。
面對這種居高臨下的強勢,包括俄、歐、中、印在內的世界主要科技體選擇了獨立發展、聯合生存的道路。其中,歐盟主導的伽利略系統的目標是,耗資30億歐元,共發射30顆衛星,據稱最高精度比美國GPS高10倍。包括韓國、中國在內,日本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也在參與該計畫。當初的完成目標是2008年,但由於資金和技術方面等問題,延長到了2011年。
俄羅斯從前蘇聯時期的1976年就開始推進和美國GPS相抗衡的“格洛納斯”系統,但隨著20世紀90年代初期陷入經濟危機,計畫被迫中斷,只運營了一半,也就是16顆衛星。

開發背景

曹沖研究員介紹說,我國的“北斗二號”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建立在“北斗一號”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基礎上的。中國先後在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和2003年5月25日發射了3顆“北斗”靜止軌道試驗導航衛星,組成了“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具備在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範圍內的定位、授時、報文和GPS功能。但由於該系統用戶無法保持無線電靜默,也無法在高速移動的平台上使用,“北斗一號”系統不能用於軍事用途。
中國的“北斗一號”系統,與美國和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尚有較大的差距。“北斗一號”定位系統只能覆蓋中國和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是區域性而不是全球性的,它只是在亞太地區。美國和俄羅斯的導航衛星則是全球性的。
“所以,這次執行索馬里護航任務的中國海軍不可能使用‘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統。”曹沖研究員說。
另外,“北斗一號”系統是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也就是說在離地球3.6萬公里的高度上運行。而美國和俄羅斯的導航衛星則是在幾百公里到上千公里的低軌道運行。
“北斗一號”系統在導航方式上也與美俄的全球定位衛星有一定的差距。“北斗一號”屬於主動式的。就是說,“北斗一號”是用戶先發射需要定位的信號,通過衛星轉發至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解算出位置後再通過衛星轉發給用戶;而GPS和“格洛納斯”系統只需要接收4個衛星的位置信息,由自己解算出三維坐標。這是由於“北斗一號”本身是兩維導航系統,僅靠兩顆星的觀測量尚不能定位,觀測量的取得及定位解算均需在地面中心站進行。

系統功能

曹沖研究員說,即使“北斗一號”系統存在許多缺點,但在去年發生的汶川地震中也大顯身手。當時通訊中斷的情況下,攜帶“北斗一號”系統接收機的救援部隊,還是按指定時間到達了災區。
另外,“北斗一號”還可以提供用戶的雙向通訊功能,用戶與用戶、用戶與中心控制系統間均可實現雙向簡短數字報文通信。通過“北斗”系統,用戶一次最多可以傳輸120個字元。“汶川地震發生以後的幾天內,‘北斗’系統是災區和外界聯繫的唯一途徑。”曹沖研究員說。

針對“北斗一號”系統的眾多缺點,一些西方防務專家認為,中國的“北斗一號”系統的功能還是有限的,它的地域有限,而且它的速度較慢,因為需要導航的車輛或飛機首先發出一個信號才能接收到自己位置的信號。還有,在軍事用途上,“北斗一號”系統比較危險,因為一個軍事單位或是一件武器要想確切知道自己的位置,首先要向北斗衛星發信號。而一發信號,就容易被對方判斷出自己的位置,因而暴露了自己。
曹沖研究員說,中國即將建立的“北斗二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無論是導航方式,還是覆蓋範圍上都和美國的GPS非常類似,而且有著GPS和“格洛納斯”系統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北斗二號”系統主要有三大功能:快速定位,為服務區域內的用戶提供全天候、實時定位服務,定位精度與GPS民用定位精度相當;短報文通信,一次可傳送多達120個漢字的信息;精密授時,精度達20納秒。

市場套用

在中國市場上,目前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民用最集中體現在車載導航儀器上,GPS車載導航儀器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一台普通GPS車載導航儀器甚至買到800元。在費用方面,為了競爭,GPS提供免費服務。
那么,在國產的GPS——“北斗二號”投入使用後,會不會取代GPS呢?曹沖研究員的答案是否定的。“‘北斗二號’和GPS以後將形成競爭,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好訊息,另外,中國的‘北斗二號’車載導航儀將兼容GPS,這樣,使用者將非常方便。”曹沖研究員說。中國預計在2020年建成由30多顆衛星組成的,覆蓋全球的“北斗二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發展歷程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M1)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被“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送入太空。

2009年4月15日,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G2)由長征三號丙火箭順利發射,位於地球靜止同步軌道。

2010年1月17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發射第三顆北斗導航衛星(G1)。

2010年6月2日夜間,第四顆北斗導航衛星(G3)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2010年8月1日5時30分,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I1)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26次飛行。

2010年11月1日0時26分,第六顆北斗導航衛星(G4)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33次飛行。

2010年12月18日4時20分,第七顆北斗導航衛星(I2)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36次飛行,亦是該年中國的最後一次發射。

2011年4月10日4時47分,第八顆北斗導航衛星(I3)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137次發射,標誌著中國航天2011年高密度發射拉開序幕,同時也是“十二五”期間的首次航天發射。[3]

2011年7月27日5時44分,第九顆北斗導航衛星(I4)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組網的第四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2011年12月2日5時07分,第十顆北斗導航衛星(I5)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組網的第五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2012年2月25日0時12分,第十一顆北斗導航衛星(G5)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軌道,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58次飛行。

2012年4月30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箭雙星”,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中國第十二、第十三顆北斗導航系統組網衛星順利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

2012年9月19日3時10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第14和第1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轉移軌道。

2012年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轉移軌道。這顆衛星將與先期發射的15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運行,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導航服務能力。
一箭雙星編輯

2012年4月3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採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導航衛星,也是我國首次採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兩顆地球中高軌道衛星。

該次“一箭雙星”發射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及“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這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60次航天飛行。
這次發射的兩顆衛星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十二、十三顆組網衛星。它們的成功發射,對改善和提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覆蓋區域的導航定位精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箭雙星

2012年我國還將陸續發射3顆北斗導航組網衛星。按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2020年左右,我國將建成由30餘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覆蓋全球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2012年4月3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採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導航衛星,也是我國首次採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兩顆地球中高軌道衛星。

該次“一箭雙星”發射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及“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這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60次航天飛行。

這次發射的兩顆衛星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十二、十三顆組網衛星。它們的成功發射,對改善和提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覆蓋區域的導航定位精度,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我國還將陸續發射3顆北斗導航組網衛星。按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2020年左右,我國將建成由30餘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覆蓋全球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