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劉寄奴

北劉寄奴

北劉寄奴,中藥名。為玄參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乾燥全草。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基本信息

歷史

北劉寄奴北劉寄奴
北方地區以陰行草作為劉寄奴使用,本草書上並無記載。陰行草之名見於《植物名實圖考》,據載:"陰行草產南安(今江西南康西南)。叢生,莖硬有節,褐黑色,有微刺,細葉,花苞似小罌上有歧,瓣如金櫻子形而深綠。開小黃花,略似豆花,氣味苦寒。湖南嶽麓亦有之,土呼黃花茵陳,其莖葉頗似蒿,故名陰行、茵陳,南言無別,宋《圖經本草》謂茵陳有數種,此又其一也,滇南謂之金鐘茵陳,既肖其尖形,亦聞名易曉。主利小便,療胃中濕,痰熱發黃,或周身黃腫,與茵陳主療同,其嫩葉綠脆,似亦可茹"。從以上記述並結合植物附圖看,即是現時所用的陰行草。《救荒本草》所載"野山姜"的植物附圖,與陰行草也相類似。但功效並不同於劉寄奴。只是北方地區慣用罷了。

原植物

北劉寄奴北劉寄奴
陰行草,別名:除毒草(吉林),五毒草、風吹草、隨風草(遼寧),劉寄奴(東北、山東),罐兒茶(河北),山芝麻(山東),靈茵陳、吊鐘草(江蘇),山茵陳、角茵陳、山天芝麻(浙江),兔麻油(福建),黃花茵陳、土茵陳(湖南),土茵陳草(廣西),金鐘茵陳(雲南)。
一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全株密被柔毛,間生具柄的腺毛;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小枝通常對生。葉具短柄,1~2次羽狀細裂,生於莖中下部的葉常對生,上部的葉漸趨互生,第一次裂片4~5對,頂端裂片邊緣常呈不整齊的齒狀缺刻,基部狹窄,下延成窄翼狀軸翅,兩側裂片呈線狀披針形,長約8mm,寬約1mm,先端尖,全緣,第二次裂片1~2對,短窄線形,長1~2mm,葉兩面及邊緣被褐色柔毛及腺毛。花生於枝頂,密集成穗形的總狀花序,花無柄或具短柄;小苞片2,披針形,長約4mm,全緣;花萼膜質,長筒狀紡錘形,長10~14mm,外具10條棱,沿棱上有短柔毛,萼筒先端5裂,裂片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3~4mm,寬約1mm;花冠黃色,唇形,伸出花萼外,上唇兜狀,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兩側裂片較小,裂片尖端中央有小舌狀突起,兩旁有半月形隆起,花冠筒上部內面及喉部有短柔毛,外面被柔毛;雄蕊4,2強,藏於花冠筒上唇內,前雄蕊長於後雄蕊,花絲上半部與花筒合生;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細長而微彎,伸出上唇外,柱頭圓形。朔果狹長橢圓形或線形,長約15cm,寬約3mm,表面黑褐色,熟時室背開裂,內有多數種子。種子細小,卵形至卵狀菱形,兩端短小,表面褐色,具縱肋數條和皺紋。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於山坡、樹下、荒地或丘陵草叢中。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全草。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採制

北劉寄奴(陰行草)秋季採挖,除去泥土、雜質,曬乾。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北劉寄奴北劉寄奴
多紮成30~50cm的束。莖略呈方柱形,分枝對生,有環形的葉柄殘痕,表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及細縱紋,被灰色柔毛;節明顯,略膨大;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帶綠色,骨部寬廣,類白色,中空。葉對生,多破碎而不完整,完整葉片常皺縮、捲曲,展平後呈卵圓形,灰綠色,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白色柔毛,尤以葉脈處為多,主脈三出。在莖頂或葉腋間有時可見黃色的頭狀花序,總苞片匙形,總苞上可見點狀的腺毛。氣微,味微苦。
以葉多。枝嫩,色深綠者為佳。

顯微鑑別

葉片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均波狀彎曲;下表皮細胞較小,密布氣孔,不等式;上下表面均有毛茸。非腺毛由1~3⑹個細胞組成,長57~277μm,毛茸基部由1~2個細胞組成;在葉緣另有2~5個細胞組成的彎曲而粗的非腺毛,頂端細胞錐形;在主脈處有雙細胞頭,二個細胞柄組成的腺毛,長46~86μm,腺頭細胞長23~38μm。

性味及功效

味苦,性溫。有破血通經,斂瘡消腫的功能。用於經閉癥瘕,產後瘀血,跌打損傷,金瘡出血,水火燙傷,癰腫。用量5~1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孕婦不宜服。

臨床套用

本品在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區,民間有靈茵陳、黃花茵陳、金鐘茵陳等稱,有清熱利濕之功效,民間用以治療黃疸型肝炎。

相關配伍

北劉寄奴北劉寄奴
1、治療跌打損傷,瘀滯腫痛,可單用研末以酒調服;亦可配伍骨碎補、延胡索等。
2、治血瘀經閉,可配桃仁當歸、川芎等。
3、治食積不化,腹痛瀉痢,可單用煎服,亦可配伍山楂麥芽雞內金白朮等。

用法用量

煎服6~9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亦可用鮮品搗爛外敷。

禁忌

孕婦慎用。

相關論述

1.《日華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徵結,止霍亂水瀉。”
2.《本草經疏》:“劉寄奴,苦能降下,辛溫通行,血得熱則行,故能主破血下脹。昔人謂為金瘡要藥,又治產後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尋迅速故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