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寄奴

劉寄奴

劉寄奴(Herba Artemisiae Anomalae),又稱金寄奴、烏藤菜、九里光、白花尾、千粒米、斑棗子、九牛草,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菊科蒿屬植物,野生於山坡、樹林等較為陰涼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味中藥。劉寄奴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它具有療傷止血,破血通經,消食化積,醒脾開胃的功效。可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牙痛,慢性氣管炎,口腔炎,咽喉炎,扁桃體炎,腎炎,瘧疾,外用治眼結膜炎,中耳炎,瘡瘍,濕疹,外傷出血等症。

基本信息

概述

劉寄奴劉寄奴
劉寄奴,出自《唐本草》:劉寄奴,生江南,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蘭草尖長,子似稗而細,一莖上有數穗,葉互生。《蜀本草》《圖經》雲,(劉寄奴)葉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實黃白、作穗,蒿之類也。今出越州,夏收苗,日乾之。《本草圖經》劉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漢中亦有之。春生苗,莖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己來,葉青似柳。四月開碎小黃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結實似黍而細,一莖上有數穗,互生。根淡紫色,似萵苣。六月、七月采。苗、花、子通用也。《綱目》: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朮,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瓣黃蕊,如小菊花狀,花罷有白絮,如苦蕒花之絮。其子細長,亦如苦蕒子。所云實如黍稗者,似與此不同,其葉亦非蒿類。

奇蒿是多年生草,高80-150cm。莖直立,中部以上常分枝,上部有花序枝,被微柔毛。下部葉有花期時枯落;中部葉近革質,長圓狀或卵狀披針形,長7-11cm,寬3-4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短柄,不分裂,邊緣有密鋸齒,上面被微糙毛,下面色淺,被蛛絲狀微毛或的無毛;有5-8對羽狀脈。頭狀花序極多數,無梗,密集於花枝上,在莖端及上部葉腋組成長達25cm的復總狀花序;總苞片鍾狀,無毛,長約3mm;總苞片3-4層,長圓形,邊緣寬膜質,事白色;花筒狀;外層雌性,內層兩性;聚葯雄蕊5;雌蕊1。瘦果微小,長圓形,無毛。

藥品簡述

劉寄奴藥品劉寄奴藥品
藥名:劉寄奴。

漢語拼音:liujinu

英文名:DiversewormwoodHerb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anomalaS.Moore

功效分類:活血藥;通經藥。

科屬分類:菊科

別名:金寄奴、烏藤菜、六月雪、九里光、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棗子、細白花草、九牛草、苦連婆。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歸心經肝經脾經

功能:破瘀通經;止血消腫;消食化積。

主治: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惡露不盡,癥瘕;跌打損傷;金瘡出血;風濕痹痛;便血;尿血;癰瘡腫毒;燙傷;食積腹痛;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消食積單味可用至15-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搗敷;或感想末摻。

生態環境:生於林緣、灌叢中、河岸旁。

資源分布:廣布於我國中部至南部各地。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帶花全草。

採收儲藏:夏、秋季花開時採收,連根拔起,洗淨,鮮用,或曬乾,打成捆備用,防夜露雨淋變黑。

炮製方法:

1、揀淨雜質,去根,用水洗淨,稍浸,切段,曬乾。

2、《雷公炮炙論》:(劉寄奴)採得後去莖葉,只用實。凡使,先以布拭上薄殼皮令淨,拌酒蒸,從已至申出,暴乾用之。

用藥禁忌

1、氣血虛弱,脾虛作泄者忌服。

2、《衛生易簡方》:不可過多,令人吐利。

3、《本草經疏》:病人氣血虛,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化學成分

含奇蒿黃酮(arteanoflavone),香豆精(couma-rin),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eupatilin),小麥黃素(tricin),脫腸草素(herniarin),東莨菪素(scopatilin),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三裂鼠尾草素(salvigenin),喘諾木烯內酯(reynosin),狹葉墨西哥蒿素(armexifolin),去氫母菊內酯酮(de-hydromatricarin),去乙醯基。

去氫母菊內酯酮(deacetyldehy-dromatricarin),斷短舌匹菊內酯(secotanapartholide)A,長葉艾菊內酯異構體(tanaphillinisomet),劉寄奴內酯(artanomaloide),奇蒿內酯(arteanomalactone),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橙黃胡椒醯胺乙酸酯(aurantiamideacetate),傘形香青醯胺(anabellamide),劉寄奴醯胺(anomalamide),棕櫚酸(palmiticacid),反式-鄰-羥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cinnamicacid),反式-鄰-羥基對甲氧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p-methoxycinnamicacid)及環已六醇、單甲醚(cyclohexanehexolmonomethylether),揮髮油等。

藥理作用

本品動物實驗證明:有加速血液循環,解除平滑肌痙攣,促進血凝作用;煎液能增加豚鼠灌脈流量,對小鼠缺氧模型有明顯的抗缺氧作用。水煎液對宋內氏痢疾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臨床套用

1、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口服蘆蒿(狹葉艾)煎劑,觀察黃疸型及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25例,均獲效果。其中近期治癒(主要症狀消失,肝腫大恢復正常或無改變,肝功能檢查正常)23例,明顯好轉(主要症狀消失,肝腫大恢復正常或無改變,肝功能檢查麝香草酚濁度試驗進步,其它項目正常)2例。平均治癒時間20天。對症狀及體徵的療效比較滿意,尤以食慾恢復最為迅速而顯著,平均治療2天后食慾好轉,9天后恢復正常。肝功能的恢復,以轉氨酶下降較快,平均16.5天恢復正常;黃疸型病人(19例)血清膽紅質恢復正常的平均時間為13.8天;麝香草酚濁度試驗,在異常的12例中有10例平均24.7天恢復正常。治癒病例在出院後3個月內有13例進行了肝功能複查,其中12例正常;1例在出院後1個月複查,谷丙轉氨酶在119單位以上(可能與過早停藥及立即進行強體力鍛鍊有關),再用蘆蒿治療後又恢復正常。製劑及用法:蘆蒿全草(乾品)洗淨切碎,水煎兩次,每次1小時,合併藥液,濃縮至每500毫升藥液含生藥500克,加適量防腐劑。成人日服2次,每次50~100毫升,兒童酌減。同時輔以維生素B1、維生素C及酵母片口服;高熱患者或少數初期不能進食者則給予適量10%葡萄糖溶液靜脈滴入1~3天。個別患者短期服用上述劑量的蘆蒿煎劑後,肝功能恢復不快,經加倍服用後則很快恢復正常。因此認為,在治療效果不顯著時,成人劑量可加大到每日200克(生藥),未發現不良反應。曾有1例患者日服煎劑250毫升,亦無副作用發生。

2、治療燒傷:取劉寄奴(品種未詳)全草40克,冰片1克,分別置滅菌孔缽中研細。混合後再加入乾熱滅菌處理過的香油適量(約60毫升),調成稀薄糊狀外用。用時攪勻,如有塊狀凝結必須攪拌、磨細後再使用。治療第Ⅱ、Ⅲ度燒傷24例,有的敷2~4次,經3~5天即愈,有的換藥6~10次,歷時2~3周始愈。對嚴重燒傷患者應注意全身合併症的處理,如輸液、輸血、輸血漿,及抗菌素的套用等。

3、用單味劉寄奴乾品50—100g,(鮮品加倍),水煎服,兒童減量。治療輕、中、重型中暑16例,均愈(江西中醫藥,1982,(3):23)。

4、用劉寄奴水煎二次,加入澱粉製成片劑,每片含生藥1g。成人每次6片,每日4次,5天為1療程。治療34例菌痢,全部痊癒(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1):21)。

5、此外,劉寄奴在臨床上用於治療痔瘡、急性傳染性肝炎、前列腺肥大等有一定療效。

常用方劑

1、劉寄奴湯(《聖濟總錄》),活血通經,養陰清熱,主治產後惡露不盡,臍腹XIU痛,狀熱憎寒,咽乾煩渴。

2、紫葳散(《沈氏尊生書》),行血通經,主治經水不來,發熱腹脹。

3、劉寄奴散(《本事方》),止血止痛,主治創傷出血疼痛。

常用選方

劉寄奴劉寄奴
1、治血氣脹滿:劉寄奴穗實為末。每服三錢,煎酒服。 

2、治產後惡露不盡,臍腹疞痛,壯熱憎寒。咽乾煩渴:劉寄奴、知母(焙)各一兩,當歸(切,焙)、鬼箭羽各二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兩半。上五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空心食前。 

3、治產後百病血運:劉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二盞,入藥煎至一盞,再入酒一盞,再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4、治被打傷破,腹中有瘀血:劉寄奴、延胡索、骨碎補各一兩。上三味細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復內酒及小便各一合,熱溫頓服。 

5、斂金瘡口,止疼痛:劉寄奴一味為末,摻金瘡口,裹。

6、治風入瘡口腫痛:劉寄奴為末,摻之。

7、治湯火瘡: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用雞翎掃傷著處,後摻藥末在上,並不痛,亦無痕。大凡傷著,急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藥敷之。 

8、治赤白下痢:劉寄奴、烏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

9、治霍亂成痢:劉寄奴草煎汁飲。 

10、治大小便血:劉寄奴為末,茶調,空心服二錢。

各家論述

劉寄奴劉寄奴
1、《唐本草》:主破血,下脹。

2、《日華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癥結,止霍亂水瀉。

3、《開寶本草》: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後余疾,下血、止痛。

4、《本草蒙筌》:消焮腫癰毒,滅湯火熱疼。

5、《綱目》:小兒尿血,新者研末服。

6、《本草求原》:治心氣痛,疳瘡出血。

7、《本草經疏》:劉寄奴草,其味苦,其氣溫,揉之有香氣,故應兼辛。苦能降下,辛溫通行,血得熱則行,故能主破血下脹。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則令人痢矣。昔人謂為金瘡要藥,又治產後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

8、《本草匯》:劉寄奴,入手少陰、足太陰經。通經佐破血之方,散郁輔辛香之劑。按劉寄奴破血之仙劑也,其性善走,專入血分,味苦歸心,而溫暖之性,又與脾部相宜,故兩入。蓋心主血,脾裹血,所以專療血證也。

9、《本草新編》:劉寄奴,下氣止心腹急痛,下血消腫,解癰毒,滅湯火熱瘡,並治金瘡。《本草》諸書言其能解產後余疾,則誤之甚者也。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專能逐水,凡白濁之症,用數錢同車前、茯苓利水之藥服之立時通決,是走而不守可知;產後氣血大虧,即有瘀血,豈可用此迅逐之乎?

10、《本草求真》:劉寄奴,味苦微溫,多能破瘀通經,除症下脹,及止金瘡血出,大小便血,湯火傷毒。緣血之在人身,本貴通活,滯而不行,則血益滯而不出,而症瘕脹滿愈甚;行而不止,則血亦滯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總為破血之品,故能便滯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全草長60-90cm,莖圓柱形,直徑2-4mm,通常彎折;表面棕黃色棕綠色,被白色毛茸,具細縱棱;質硬而脆,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黃白色,中央具白色而疏鬆的髓。葉互生,通常乾枯皺縮或脫落,展開後,完整葉片呈長卵圓形,長6-10cm,寬3-4cm,葉緣有鋸齒,上面棕綠色,下面灰綠色,必被白毛;葉柄短。質脆易破碎或脫落。頭狀花序集成穗狀圓錐花序,枯黃色。氣芳香,味淡。以葉綠,花穗多者為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黃綠色。氣香。

①T形毛眾多,多碎斷,柄易脫落。頂端細胞較平直或彎曲,長約至730μm,直徑5-44μm,壁薄;柄2-7細胞,以2細胞為多見,有的皺縮。

②腺毛較多,頂面觀呈橢圓形或鞋底形,6或8細胞,多皺縮,兩兩相對排成3-4層,長徑約72μm,短徑約36μm,細胞含淡黃色分泌特。

③葉片碎片,上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類多角形,垂周壁略彎曲,少數細胞淡黃色或玫瑰紅色。柵欄細胞含細小簇晶,直徑3-6μm。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稍拱起,類圓形或長圓形;有眾多T形毛的柄部及遙毛。

④花粉粒類球形,直徑18-20μm,具3孔溝,表面有細小顆粒狀雕紋。

⑤莖部非腺毛,大多粗大,約至20餘細胞,上部幾個細胞短小,直徑10-14μm,基部直徑45-54μm。

⑥莖表皮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或類多角部。

⑦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方晶。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少量,用70%乙醇溫浸,濾過。濾液濃縮,濃縮液用聚醯胺攔後裝柱。先用水及乙酸乙酯分別洗脫雜質,然後再用乙醇洗脫並濃縮。取此液1ml,加鹽酸4-5滴,加入少量鎂粉,在沸水浴中加熱3min,呈現紅色。(檢查黃酮甙)

2、苤層色譜取本品粉末20g,加石沒醚(沸程60-90℃)400ml回流提取。減速壓回收石油醚,殘渣用少量乙酸乙酯溶解,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以7-甲氧基香豆素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青島)薄層板上,用已烷-乙酸乙酯-甲醇(4:1:0.5)展開,在紫外光燈(254-365nm)下觀察,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色螢光斑點。

藥物套用鑑別

劉寄奴有南北之別,二者功效近似,但南劉寄奴具醒脾消食之功較北劉寄奴明顯,故南劉寄奴又稱化食丹

真偽鑑別

真品劉寄奴

為帶花全草,枝莖長約60-90厘米,通常已彎折,直徑約2-4毫米,表面棕黃色至棕褐莖質堅而硬,不易折斷,折斷面呈纖維狀,黃白色,中央白色而疏鬆;聞之有股芳香的氣味,口嘗味淡。

偽品甜蒿子

莖直立,有棱,表面灰棕色。葉亦互生,有葉柄,但為羽狀,具3-5深裂裂片,邊緣有疏鋸齒。莖梢上生有集成圓錐狀花序,長著細小白色的花;質脆易折斷,斷面無纖維狀,且莖中央無疏鬆的白色;口嘗亦味淡,但聞之氣微,無芳香氣味。

劉寄奴煎劑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有較好的療效;用劉寄奴全草40克,入滅菌乳缽中研細,加冰片1克同研,再加入乾熱滅菌處理過的香油調成稀薄糊狀外用,治療燒傷效果顯著,而偽品甜蒿子雖為同科植物,但不具備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劉寄奴藥用,以免誤用貽誤治療。

醫藥典故

據《南史》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宋武帝劉裕,字寄奴,原為東晉大將,在他稱帝前,有一次率兵出征新洲,敵軍主力被消滅後,其殘餘人馬逃奔山林。劉裕在帶兵追剿中,被一條橫臥路上的巨蛇擋住。劉裕彎弓搭箭命中巨蛇,巨蛇負傷而逃。第二天,劉裕帶兵到林中繼續搜查敵軍殘餘。忽聞山林深處有杵臼之聲,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士兵循聲尋去,只見幾名青衣童子正在搗藥。士兵正欲舉刀殺之,眾童子伏地哀救說:“只因昨日劉將軍箭中我主,我主疼痛難忍,命我等搗藥敷傷。”士兵們將此情回稟劉裕,劉裕甚覺詫異,乃前往察看,發現青衣童子不見了,只見地上有草藥數束,遂命士兵將草藥帶回試敷金瘡,甚是靈驗,於是在軍中推廣使用。那時,不知這種草藥叫什麼名字,大家認為是劉裕將軍射蛇得藥,便以劉裕的字命名“劉寄奴”。

功效

劉寄奴具有療傷止血,破血通經,消食化積,醒脾開胃的功效,劉寄奴可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牙痛,慢性氣管炎,口腔炎,咽喉炎,扁桃體炎,腎炎,瘧疾;外用治眼結膜炎,中耳炎,瘡瘍,濕疹,外傷出血。

1、劉寄奴治大小便血:劉寄奴為末,茶調,空心服二錢。(《瀕湖集簡方》)

2、劉寄奴治赤白下痢:劉寄奴、烏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3、劉寄奴治被打傷破,腹中有瘀血:劉寄奴、延胡索、骨碎補各一兩。上三味細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復內酒及小便各一合,熱溫頓服。(《千金方》)

4、劉寄奴斂金瘡口,止疼痛:劉寄奴一味為末,摻金瘡口,裹。(《本事方》劉寄奴散)

5、劉寄奴治霍亂成痢:劉寄奴草煎汁飲。(《聖濟總錄》)

6、劉寄奴治產後惡露不盡,臍腹疞痛,壯熱憎寒。咽乾煩渴:劉寄奴、知母(焙)各一兩,當歸(切,焙)、鬼箭羽各二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兩半。上五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空心食前。(《聖濟總錄》劉寄奴湯)

7、劉寄奴治產後百病血運:劉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二盞,入藥煎至一盞,再入酒一盞,再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聖濟總錄》劉寄奴湯)

8、劉寄奴治風入瘡口腫痛:劉寄奴為末,摻之。(《聖惠方》)

9、劉寄奴治血氣脹滿:劉寄奴穗實為末。每服三錢,煎酒服。(《衛生易簡方》)

10、劉寄奴治湯火瘡: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用雞翎掃傷著處,後摻藥末在上,並不痛,亦無痕。大凡傷著,急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藥敷之。(《本事方》)

分布情況

分布廣,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南部)、河北、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區為舊大陸南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的廣布種,朝鮮、日本、越南、寮國、高棉、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以及小亞細亞、歐洲中部以南至非洲北部及東部國家都有。

用藥禁忌

1、氣血虛弱,脾虛作泄者忌服劉寄奴。

2、劉寄奴不可過多,令人吐利。《衛生易簡方》

3、病人氣血虛,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劉寄奴。《本草經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