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花市清真寺

北京花市清真寺

花市清真寺是首都城區四大古寺之一,建於明初永樂十二年(1414年),至今已有50O餘年的歷史。清康熙四十一年(17O2年)經過大規模整修,“宏敞壯麗,極一時之盛”,雍正七年(1729年)建造世宗皇帝御碑亭1座。乾隆年間鄰居失火,殃及寺中建築。後由穆民多次捐修,得以衍傳保存。

基本信息

介紹

花市清真寺位於崇文區西花市大街南側。始建於明代初期。相傳為明代開國元勛常遇春所建,明、清兩代,曾經多次修繕。寺內主要建築原有禮拜大殿、碑亭、敬古堂、沐浴室、尋月台和經房、住房等,尋月台已拆除。禮拜大殿是該寺最大的建築,坐西朝東,前有敞廳3間,殿面闊3間,進深4間,總面積500餘平方米。第四層殿頂開六角亭式天窗,牆壁上原有古蘭經文。禮拜殿正前面有一座方形碑亭,原置雍正御賜碑,現碑已遷出豎立牆邊。寺內現保存的文物有康熙二年(1663)裕親王書“清真”木匾和乾隆五十二年(1787)“真一無二”牌匾各一方,懸大殿廊下。另外還有雍正皇帝御賜碑和乾隆三十五年(1J770年)《重修禮拜寺碑記》石刻等。為崇文區重點保護文物。

歷史及布局

花市清真寺是首都城區四大古寺之一,建於明初永樂十二年(1414年),至今已有50O餘年的歷史。清康熙四十一年(17O2年)經過大規模整修,“宏敞壯麗,極一時之盛”,雍正七年(1729年)建造世宗皇帝御碑亭1座。乾隆年間鄰居失火,殃及寺中建築。後由穆民多次捐修,得以衍傳保存。
該寺所處的京城東南隅,是僅次於牛街的北京回民第二聚居區。過去附近有男女寺四處。十年內亂,該寺也被關閉,大殿及所有建築幾經破壞,面目全非。穆民側目,難得人內。
粉碎“四人幫”後,在落實民族、宗教政策中,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即著手進行歸還移交工作。除對原占單位購地搬遷外,並直接撥款興工修繕。最初接收了原臨街的水房子舊址,簡單修建後,成立了回民沐浴殯葬服務所。
宗教政策恢復後,政府關心穆斯林的宗教活動,於1981年力促原占單位先後搬遷,並組織阿旬、鄉老成立了清真寺修繕小組,撥款整修、本著“注重實用、精簡節約”精神興工,因而對大殿結構不施粉彩,只經清刷便巳潔淨如新,露出原來彩繪面目,藻井雖不金碧輝粕,卻益顯古色古香,樸實雅致,美觀不減當初。
1981年11月13日,這座關閉了15年之久的古寺正式恢復了主麻日聚禮。廣大穆民無不歡欣鼓舞,互相慶賀;感謝人民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得好。
1982年以來,遵照市伊協章程,在區政府關懷下,崇文區成立了伊協小組.選出熱心教務並具有建築經驗的鄉老,負責管理進一步整修。開工後除對大殿內剝蝕部位予以油飾外,還新建大門二門,油漆了南北配殿,綠化了庭院。對毓親王“清真”古匾,進行了保護裝幀。清代馬新貽“潔淨精微”,民國“清真無二”兩塊匾額也油漆一新。
阿訇及負責工程的鄉老等,不辭辛勞地長時期監管工料,獲得了廣大教親的欽敬讚譽。祈求真主賠予他們兩世吉慶。
開齋節和古爾邦節,參加會禮的男女移民,人數之多,前所未有。據鄉耆老人言:本寺修建如此富麗堂皇,禮拜者的如此踴躍熱烈,都是歷史上少有的盛況.大家異口同聲說:只有在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廣大穆斯林才能享受今天的信教自由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我們提高了愛國愛教的認識,促進了民族大團結,共建四化的熱忱。
該寺阿訇馬浩川、伊協組長李秋農,為了加強寺務的管理,遵照市伊協章程,經過反覆協商,並經區有關部門批准,組成了以鐵思壽為組長的七人民管小組,分別管理寺內日常事務。

相關條目

北京文物宗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