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一所民族寄宿與走讀雙軌制國小。學生有以回、漢、滿、蒙等11個民族。國小沿著“辦‘規範+發展’的學校,育‘合格+特長’的人才”的特色之路發展前行,多次被評為全國少先隊工作先進單位。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是崇文區歷史較長的學校之一。最早創立於宣統元年八月(1901年)校址在崇文區雷家胡同,當時叫清真國小。建校初期僅有學生20名,教師1名。1932年學校改名為西北第二國小,學生增至200多人,教師16名。教學內容以一般文化課為主,阿文課為輔。

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雷家胡同的校舍已不能滿足於辦學需要。學校董事會決定花1500元現大洋買下了位於東花市大街的灶君廟廟址。由於廟宇破舊,又決定向社會廣為募捐籌款建新校舍。周圍的回族百姓為建校籌款不遺餘力,發起了“一文捐”勸募活動。“一文捐”少則捐一文,多者不限。由於起點低,對一般回民來說負擔不重,但集腋成裘,湊多了就有大用處。

一些回族生意人則儘自己的能力多捐,有的捐出自己的房產所得到的全部租金,有的捐出家藏古董讓學校變賣後作為建校資金。著名回族京劇演員馬連良作為學校的校董則採用義演方式為建校籌款,他經常在長安、開明、華樂、吉祥、廣和等戲院輪流公演,他就在公演的契約期內加演義務戲,義務戲往往還是加演雙出。他演的一場戲當時可賣票金400元。但他演義務戲不要分文份金,除給戲院一些必要開銷外,可剩300多元,這些錢全都送給學校。馬連良唱義務戲不僅選唱他的拿手劇目,而且作戲認真,一絲不苟,加倍賣力氣,深得觀眾好評。參加義演的還有著名的回族京劇演員侯喜瑞哈寶山、馬崇仁、蔣少奎、雪艷琴等人。

著名的漢族京劇演員肖長華尚小雲葉盛蘭荀慧生等也積極參加義演,所得全部資金均用於建校。在回民民眾群策群力眾志一心支持下,新校舍於1941年1月落成。校舍為三座兩層教學樓,共有建築面積480平方米,,教室共12間,同時還蓋了校長室、事務室、辦公室和儲藏室等平房。修建了操場。校門口擺放著原灶君廟具有近300年歷史的建造於清康熙年間的一對鐵獅子。1941年1月新校舍落成的同時,學校更名為穆德國小(取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譯音首尾字組成)。馬連良的父親馬西園先生和李秋農先生先後任穆德國小董事長。

學校歷史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百年老校世紀弦歌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是崇文區歷史較長的學校之一,也是崇文區唯一的一所民族學校。它始創立於1909年8月的東花市清真寺內,是在當地回教民眾的期盼下應運而生的,初建時名為“清真第五學堂”。1910年2月,清真第五學堂在《正宗愛國報》上刊登了招生廣告,提出回漢多教,開通風氣的辦學主張。當時學校已有八十餘名學生。

之後曾更名為“北平清真第二國小”,1932年學校又改名為“西北第二國小”,學生增至200多人,教師16名。教學內容以一般文化課為主,阿文課為輔。其間,學校廣泛參與社會活動,增加社會實踐,在當時成為最受關注的民族國小之一。1940年,西北第二國小正式更名為“穆德國小”,由於學校學生驟增,辦學條件急需改善,當地回教會眾紛紛解囊相助,1941年,馬連良、侯喜芮張君秋等還曾兩次襄助義舉,為新校舍的興建義演募款。1943年11月,位於花市灶君廟的新校舍終於落成,穆德國小六百餘師生同一百餘位來賓參加了盛大的落成典禮。1956年穆德國小更名為“東花市一小”,此名一直沿用至1989年。

1989年11月1日在市區政府的支持關懷下,陸宇澄副市長和市區領導親臨現場辦公,決定對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民族老校進行更新改造,市區政府投資200萬元,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建成了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的學校。學校正式更名為“回民國小”。回民國小教學樓是以綠色為主的拱形裝飾結構的教學樓。

新教學樓的建成說明了黨對民族教育的重視,它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它振興了民族教育,它點綴了東花市小區,它加快了回小深入改革的步伐。2001年為辦好崇文區唯一一所民族寄宿制國小,區教委再一次投資近二百萬元進行校舍的改擴建工程,現在的回民國小不僅有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還將有一座舒適溫馨的學生宿舍樓,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實行走讀、寄宿雙軌制的學校。

學校經歷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1956年政府接管穆德國小。同年大華及穆興國小併入。學校添置了圖書、各種教具、儀器和體育器械,更新了課桌椅,改善了辦學條件。

1960年4月2日改名為北京市崇文區東花市國小。

1979年政府投資對經歷了近40年的校舍進行了修整加固。

1988年為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學校重新將校名恢復成“崇文區回民國小校”。李秋農任名譽校長。

1989年4月3日在市區政府的支持關懷下,陸宇澄副市長和市區領導親臨現場辦公,決定對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民族老校進行更新改造,市區政府投資200萬元,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建成了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的學校。如今的回民國小教學樓是以綠色為主的拱形裝飾結構的教學樓。新教學樓的建成說明了黨對民族教育的重視,它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它振興了民族教育,它點綴了東花市小區,它加快了回小深入改革的步伐。寬敞的樓道內掛著展示各民族團結的壁畫、世界偉人、勞模、英雄人物的畫像。教室明亮乾淨,每間教室面積為54平方米,配有閉路電視、投影儀、可容納四五十個學生,鋼窗、暖氣、桌椅配套。學生們在良好的育人環境裡學習、生活。

2001年為辦好崇文區唯一一所民族寄宿制國小,區教委再一次投資近二百萬元進行校舍的改擴建工程,到年底擴建工程竣工時,學校不僅有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還將有一座舒適溫馨的學生宿舍樓,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實行走讀、寄宿雙軌制的學校。

辦學理念

學校的辦學宗旨:創辦一所高品質精品民族校

辦學理念:追求和諧享受快樂

校風:勤慎誠敬文明行

教風:嚴新實活師求博

學風:知情意行生有樣

辦學特色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回民國小作為百年老校,學校一直傳承著“勤慎誠敬”的校訓,厚德載物,勵志敏行,不斷攀越,生生不息。學校確立了“存唐風宋韻,葆詩馨墨香,為文化真人”的辦學思想,以“科研興校、文化樹人、特色立校、質量強校”為辦學思路,以“一字一畫打基礎,一言一行促發展”為辦學理念,從2004年開始,著力打造學校特色,經過論證、研究實踐,如今,學校以培育詩香文化為核心,凸顯學校\"詩韻育人\"的辦學特色逐步彰顯。

幾年來,學校始終堅持通過營造書香型校園——塑造詩意校園;打造詩書型師生——提升師生素養;提升詩香型品位——凸顯詩韻特色入手,讓高尚文化體現到校容校貌上,深入到課堂、學科和教育活動中,從而促進學校管理、教學、科研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效提升。

塑造詩意校園學校堅持以打造環境文化最佳化校園:校園區域以詩韻文化布局,分“景、情、理、志”四個層面構成了充滿詩情詩意的教育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效能,給學生以美的薰陶、德的培育、智的啟迪,讓詩魂漸入心田。以挖掘合作文化和諧校園:師生中讀詩明智,解詩明理,賞詩厚德,送詩悅人,形成了認識人、理解人、關心人、塑造人、激勵人、提高人的文化氛圍。在人際評價上,淡化挑剔,強化欣賞;在工作評價上,淡化個人競爭,強化團隊合作,營造了一個富有生機活力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的文化氛圍,合作出效益,合作出質量。以課堂文化激活校園:學校倡導新型師生關係,提出要依據新課程理念,以《書香詩韻》校本課程為抓手,建立民主平等、輕鬆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以健康文化陽光校園:校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心,使他們懂得愛長輩,愛師長,愛同學,抓住每一個素質教育的契機,讀詩文導行,作詩句言志,在文化的浸潤中付出愛的勞動,體驗愛與被愛的快樂。

打造詩書型師生學校注重以科研為先導,從提升師生素養兩個方面來推進詩韻教育的落實。引導教師將《開設藏頭詩校本課程,探索學校教育新途徑》的課題研究與課程改革實驗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課題帶動,讓教科研成為學校特色建設的助推器,成為課程改革的有力保證。教師們以校本課程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創作,以詩韻藏頭的形式將各種培養目標內化其中,潤物無聲,導行無痕,使學生在自主創作的樂趣中,規範其行,豐厚其德,更領悟出做人與做事的真諦。教師在此過程中亦是厚德載物,達到了詩如其人,字如其人。師生在讀詩、品詩中感悟書籍的千年文化內涵;在習作、練寫中領悟民族文化的百年底蘊。

凸顯詩韻特色詩香提煉人文,陶冶情操,提升素養。不斷的實踐、研究與學習,讓教師在詩書的引領下脫穎而出,讓學生在詩香的薰陶下茁壯成長,使校園凸顯詩韻育人特色,結出累累碩果。幾年的實踐與研究,學校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專業知識技能得到了一個較大地發展和跨越,為學校新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和深入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學校有學科帶頭人2人,區級骨幹6人,多項課題榮獲市區成果一、二等獎。學校詩韻校園特色的凸顯與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最終都將轉化為學生的成長。在這幾年的詩韻育人創建路上,學生們也伴隨了學校、教師一起學習、成長、收穫。在各級各類的市區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回民國小正沿著“辦‘規範+發展’的學校,育‘合格+特長’的人才”的特色之路發展前行。

學校榮譽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全國少先隊工作先進單位

教改先進集體

教育科研課題成績優異校以及北京市文明單位

北京市文明禮儀示範校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先進單位

北京市健康促進學校

北京市校園健康教育活動先進集體

北京市少先隊基礎建設規範化視窗學校

首都先進少年軍校

市區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北京東城區國小名錄

北京東城區國小名錄,你知道多少?本任務就來細數東城區的各國小校園。
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春江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國小分校
北京市東城區安外三條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七條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北池子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金台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地壇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校尉胡同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東高房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什錦花園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后街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黑芝麻胡同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師範學校附屬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曙光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第九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新景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新怡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前門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丁香胡同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遂安伯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新開路東總部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西總布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青年湖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第四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第三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第一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新鮮胡同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定安里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帽兒胡同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革新里國小
北京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景泰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天壇南里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天壇東里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方家胡同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體育館路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永生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培新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織染局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板廠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北鑼鼓巷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第二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忠實里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十四條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寶華里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精忠街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西中街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花市國小
中央工藝美院附中藝美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崇文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回民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九條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光明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國小

北京國小名錄(一)

北京是一個文化古城,文化底蘊是根深蒂固。國小的名字在北京也是不計其數。我們來看看北京國小的名字。
北京市朝陽區東壩河國小
北京市朝陽區王四營中心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國小
北京市宣武區師範學校附屬第二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官園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法華寺街國小
北京市朝陽區孫河中心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冰窖廠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上三條國小
北京市宣武區西河沿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天壇南里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受水河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西四北國小
北京市朝陽區小武基國小
北京市第一零三中學
北京市朝陽區大黃莊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精忠街國小
北京市宣武區青年湖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廣渠門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東總布胡同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永生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翟家口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北官廳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北海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紅橋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回民國小
北京宣武區康樂里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光明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東街國小
北京市宣武區琉璃廠國小
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第三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天龍東里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慶豐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自忠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革新里國小
北京市朝陽區安華里第一國小
北京市朝陽區東小井國小
北京市朝陽區新源里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中古友誼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永建里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寶華里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板廠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天壇東里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培紅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三條國小
北京雷鋒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文衡培訓學校
北京市西城區白雲路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北禮士路第一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國小
北京市崇文區體育館路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西中街國小
北京市朝陽區西壩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第二國小
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國小
中央工藝美院附中藝美國小
北京市西城區育民國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