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亞熱帶

北亞熱帶

位於秦嶺和淮河以南的北亞熱帶是我國素稱溫暖南方的最北部,也是從南方向北方的過渡地帶。北方氣候對本帶的影響,在冬牛年比較明顯。

入秋後來溯風的寒意,在古人筆下描寫得有聲有色,如“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戰國·屈原),“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氣唐·孟浩然),“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等,是對本地帶秋日景觀的生動寫照。氣候上和生態上的過渡特徵,使本地帶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亦具有自己的特點。“高峽出平湖”,長江三峽大壩的崛起,創造了新的雄偉景觀與巨大的效益,本帶將“近水樓台先得月”,但也會帶來一些新的環境生態問題。

主要特徵

北亞熱帶位於北緯28°~33°,包括漢水流域、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平原大部分地區,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5.4%。此帶的北界,即秦嶺淮河一線,大體與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相當,是我國自然地理上著名的南北分界線。它西起秦嶺西端,東延至伏牛山再接淮河主流。此帶的南界,由西向東大致通過四川盆地北緣再沿大巴山一武當山分水嶺,然後轉向南包括長沙以北的洞庭湖盆地,再向東北自鄱陽湖以北延至太湖平原南緣[1,2]。
本帶地處南北冷暖氣團交匯的地區,氣候上南北過渡的特徵明顯,年平均氣溫約15.0—16.0℃。西部的秦嶺因山體龐大且高峻,在氣候上的屏障作用,比較明顯;東部的伏牛山一大別山海拔較低,地形較破碎,形不成南北冷暖空氣的阻障。因而,本帶西、東部氣候上的差異較大,前者冬季比較溫和,後者在冬半年常受冷空氣侵襲,而盛夏的高溫使長江沿岸一帶成為東部季風區的高溫中心。大家都知道,南京與武漢是全國著名的“火爐”。氣候上的過渡特徵使本地帶成為我國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本地帶的天然植被亦屬具有過渡類型的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若干喜暖溫植物如馬尾松、杉木、毛竹和棕櫚等代表熱帶和亞熱帶的成分,不再向北分布。本帶的北界也是雙季稻、柑橘、油茶、枇杷等適宜發展的北限。
本地帶的西部為山區,地形陡峭,交通不便,人口密度較小,可耕地少,低溫、暴雨和乾早等氣候災害較多,水土流失嚴重;東部丘陵平原地區,人口密集,江、湖沿岸洪澇災害嚴重。近年來因人口的增多,在上述兩地區,分別產生人多地少與水源短缺的問題。長江三峽水庫建成後,影響的範圍是十分廣泛的,本地帶與中亞熱帶首當其衝,而本地帶在大壩之下,承受的生態及社會效應如何,將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

地貌景觀

屏障與缺口在自西而東狹長的地帶中,本地帶的地勢大致由高到低(表8-1),地形複雜多樣,山地、丘陵、崗地、盆地平原相間交錯。西部有秦巴山地、漢中盆地、安康盆地、神農架山地,中部有南陽盆地、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鄂北丘崗、桐柏大別山地,東部有太湖平原、江淮平原。各地山峰高度自3000多米至1000米以下,由西向東明顯降低,盆地的海拔高度亦有類似趨勢,從西部的500~600米降至接近海平面的海濱。
本地帶山系大部分是東西走向,對南北氣候的差異有重要影響。西部的秦嶺、大巴山山體龐大且高峻,有屏障作用;東部的中低山海拔較低,地形較破碎,山地之間的谷地和平原是南北冷暖空氣的通道。

地形與災害

秦巴山區山高坡陡,主峰有古冰川侵蝕和堆積遺蹟。大巴山地勢相對高差大,河流溯源侵蝕強烈,以山高谷深、道路崎嶇為特色。桐柏山與大別山地勢雖較低緩,但河流切割強烈,地形破碎。這類地形遇大雨時,尤其是夏季雨水集中期,極易發生土石流、滑坡和山洪。相反,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湖北漢口以上和安徽的沿江平湖區、南陽盆地的低海拔地區以及江淮平原及太湖平原等地,雨季常導致洪泛和澇漬。由於上游水土流失嚴重,水庫、堰易發生淤塞,調蓄能力下降,甚至農田被沙衝壓,給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帶來嚴重破壞。

山區的制約與優勢

本地帶山區,山高、坡陡、谷深,可耕地少,坡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田少,水澆地少。雖然人口密度較小,但近期人口增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漸突出。如陝南三地區28個縣有耕地1498萬畝(99.8萬公頃),>25’坡耕地占35%,除去25‘以上的耕地,人均耕地不足1畝,農業人均不足1.1畝,人均占有糧食少,人均收入低。加之交通不便,影響經濟的發展。秦巴山區、大別山區均為我國重點貧困地區。人口的增多,落後的經濟,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在此情況下,很難緩解農村能源短缺,因此森林植被遭到破壞,致使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趨勢。低山丘陵地區亦存在同樣的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任務艱巨。但相比較而言,秦巴山地植被保護較好,還保存了許多珍稀動物,當地政府部門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