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熱力學

化學熱力學

化學熱力學,是利用熱力學定律研究化學反應的分支學科。主要包括熱化學、化學平衡、溶液理論等,此外如電化學、表面化學、相平衡等也屬於化學熱力學範圍。在研究化學反應時,需要知道反應的始態及終態的某些基本熱力學性質(如內能、焓、熵、自由能、自由焓等)一般地說,如果始態(反應物)和終態(生成物)相對於適當參考態的焓和熵是已知的,則用熱力學方法研究化學反應的條件就具備了。

研究歷史

(圖)示意圖反應熱示意圖

熱力學第一定律給出了熱和功相互轉化的數量關係。為了提高熱機效率,1824年卡諾提出了著名的卡諾定理,他得到的結論是正確的,但他卻引用了錯誤的“熱質論”。為了進一步闡明卡諾定理,1850年克勞修斯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他認為:“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他變化”,相當於熱傳導過程的不可逆性。

1851年開爾文認為:“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變化”,相當於摩擦生熱過程的不可逆性。除上述兩種說法外,熱力學第二定律還有幾種不同的敘述方式,它們之間是等效的。在研究化學反應時,需要確定熵的參考態。

1912年,能斯脫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即絕對溫度的零點是不可能達到的。其他科學家還提出過幾種不同表述方式,其中1911年普朗克的提法較為明確,即“與任何等溫可逆過程相聯繫的熵變,隨著溫度的趨近於零而趨近於零”。這個定律非常重要,為化學平衡提供了根本性原理

吉布斯給出了熱力學原理的更為完美的表述形式,用幾個熱力學函式來描述系統的狀態,使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描述更為方便和實用。他發表了著名的“相律”,對相平衡的研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實際系統常常是開放的、非平衡的,所涉及的物理化學過程通常是不可逆的。

19世紀人們開始研究熱導擴散和電導等現象,但僅僅限於對近似平衡的非平衡狀態和過程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遠離平衡的非平衡狀態和過程的研究以後,熱力學理論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昂薩格和普里戈金等都曾作出傑出的貢獻。

研究內容

(圖)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熱化學  

主要內容是用熱力學第一定律研究“化學反應熱”方面的問題。在化學反應中,一摩爾物質的變化(指主要的生成物或反應物)所吸收的熱量名為化學反應熱,簡稱為反應熱。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知道,在定溫、定壓(或定容)下發生的化學反應,其反應熱Qp(或Qp)等於反應過程焓(或內能)的變化 ΔH(或ΔU)。所以方程 化學熱力學 (1)是熱化學中的基本熱力學公式。利用態函式U、H 的性質,就可以從某些已知的反應熱計算未知的反應熱。由式(1)可見,反應熱Qp(或Qp)僅由反應物的初始狀態及生成物的終了狀態所決定,而與中間過程無關,這稱為赫斯 (Hess)定律。例如化學反應 C O2─→CO2可以分化學熱力學化學熱力學兩步實現,若這三個反應的反應熱分別為Qp、Qp1、Qp2,則 Qp=Qp1 Qp2。赫斯定律是熱力學第一定律的早期實驗基礎之一,它可以幫助人們從易於測定的Qp(或Qp)值,計算難於測定的Qp(或Qp)值;它是熱化學中的重要定律之一。

反應熱與溫度的關係由基爾霍夫定律給出。它的內容是:定壓下,在兩個不同溫度(T1和T2)進行的同一化學反應,其反應熱Qp(T1)和Qp(T2)不同。由赫斯定律可導出反應熱隨溫度的變化滿足如下關係 化學熱力學 (2)式中ΔCp為生成物的定壓熱容和反應物的定壓熱容之差。式(2)就是基爾霍夫定律,它也是熱化學中的一個重要定律。

化學平衡  

主要內容是套用熱力學的平衡判據研究化學反應的平衡條件。在化學熱力學中通常把化學反應方程寫作等式,例如,在化學熱力學中將高溫下氫分子和氧分子化合成水的反應式寫為2H2O-2H2-O2=0。一般地,把任意一個化學反應寫作如下形式

化學熱力學 (3)

式中Ai表示第i種組元。vi表示第i種組元在化學反應中的計量係數,並規定對生成物而言vi取正號,對反應物vi取負號。

對在不同條件下發生的化學反應,可使用不同的平衡判據。例如,在恆溫、恆壓、恆組成(N)下進行的化學反應,其自發進行(相應於下式中的小於號)或平衡條件(相應於下式的等號)由自由焓判據確定。即化學熱力學 (4)式中μi為系統中某物種的偏摩爾自由焓(或稱化學勢),dni為該物種摩爾數的變化。

由於化學反應 vAA vBB …─→vLL vM M … (5) 發生時,各物種的數量變化dni要服從計量係數之間的比例關係,即

化學熱力學 (6)

式中ξ為反應進度,dξ為在一個無窮小過程中化學反應的進度。因而在式(4)中化學反應的自由焓判據為
dGT,p,N=(-vAμA-vBμB vLμL vMμM)dξ≤0 (7) 或

化學熱力學 (8)

化學熱力學 為在恆溫、恆壓、恆組成的系統中單位進度的反應(按計量係數的摩爾數發生的反應)產生的自由焓變值 Δ。為了滿足恆組成的條件,可以構想系統非常大,因而發生了單位進度的化學反應後,系統的組成只變了無窮小量。Δ埥稱為反應自由焓,-Δ埥稱為化學親合勢。Δ埥越小(或-Δ埥 越大)則在該T、E、N(組成)時,反應趨勢越大;Δ埥 等於零時,反應達到平衡。

當系統中沒有產物時,產物的化學勢為零;這時Δ埥=化學熱力學正向反應趨勢極大;反之,若反應物的濃度為零,則Δ埥=∞,即逆向反應趨勢極大。在反應的過程中,組成不斷變化,Δ埥值也隨之變化,變化的情況如附圖中所示,正向反應的Δ埥由AB曲線表示,逆向反應的Δ埥由A┡B┡曲線表示。R為反應物,P為產物。O點處Δ埥=0,所以O代表平衡混合物。

化學熱力學化學熱力學
化學反應的平衡條件為 化學熱力學 (9)μi為平衡系統中第i個組元的化學勢。當系統為理想氣體時,μi=μ孂(T) RT lnpi。μ孂(T)為一個與溫度有關的常數,稱為標準化學勢,Ei為平衡系統中第i個組元的分壓,R 為摩爾氣體常數。聯合平衡條件式(9),可以得到平衡系統中各組元分壓Ei之間的關係

化學熱力學 (10)

化學熱力學。 (11)

化學熱力學 稱為標準反應自由焓。由式 (11)知道,化學熱力學在恆溫下為一常數,稱為平衡常數, 以Kp表示

Kp=化學熱力學 (12)

和以上的論證相似,可以由μi與濃度化學熱力學的關係得到

化學熱力學, (13)

由μi與摩爾分數xi的關係可得出

化學熱力學, (14)

Ka,Kx是平衡常數的另兩種表示方法。

當系統處於非平衡態時,設其組元的分壓為E媴,則當化學熱力學時,反應正向進行;當 化學熱力學時,反應逆向進行。

溶液理論  

用熱力學方法研究多組元體系的理論。 溶液是液態溶體。溶體是一個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組元的均勻系。當溶體是氣相時,通常叫做混合氣體;當溶體是固相時,叫做固溶體

在研究溶液性質方面,理想溶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模型。化學勢具有以下形式化學熱力學 (15)

的溶液稱為理想溶液。式中xi表示組元 i在溶液中的摩爾分數;化學熱力學是溫度T與壓強E的函式。形成理想溶液的各組元在T、E不變的情形下混合時,總體積不變,也不吸收或放出熱量,但其熵的變化為化學熱力學實際溶液的性質與理想溶液的有差別,但非常稀的溶液,或化學結構極為相似的組元混合而成的溶液,均很接近理想溶液,例如苯和甲苯形成的溶液。此外將理想溶液服從的規律經過“校正”,就可以研究非理想溶液的性質。

理想溶液的蒸氣壓與組元濃度的關係服從喇烏耳定律。設溶液與其蒸氣達到平衡,並把蒸氣看作混合理想氣體,其中第i組元的化學勢為 化學熱力學 (16)μ孂是在溫度T及1個大氣壓時第i組元純氣體的化學勢。若在同溫度時,此純液體的蒸氣壓是E孂,則按照喇烏耳定律,有化學熱力學 (17)式中xi為第i組元在液相中的摩爾分數。將式(17)代入式(16)可得化學熱力學。 (18)由於在平衡系統中μi=μig,所以對比式(15)及式(18)得出化學熱力學 (19)在理想溶液中,任一組元從xi=0到xi=1都服從式(15),即無論是溶劑還是溶質,在整個濃度範圍內都服從喇烏耳定律。

常遇到的溶液是稀溶液,即其中一種組元的數量遠遠大於其他組元的數量。數量占得較少的溶質不服從喇烏耳定律而服從亨利定律 化學熱力學 (20)因而對於溶質在式(15)中的 化學熱力學 (21) 除上述溶液的蒸氣壓受到溶質摩爾分數(或說濃度)的影響外,隨著溶質濃度的增加,溶液的沸點升高而凝固點下降,這些性質在實際中均有重要套用。

非理想體系中各組元的化學勢與壓力(或摩爾分數)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但將理想體系中各組元的化學勢的表達式加以“校正”,就可使其既適用於理想體系又適用於非理想體系,在形式上統一起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G.N.路易斯提出了逸度f與活度α的概念。在真實氣體混合物中,用逸度fi代替理想混合氣體中的分壓Ei,則化學勢表達為 μi=μ孂+RTlnfi。 (22)逸度f相當於“校正壓力”,它與T、E及混合物的組成有關。與此相似,在溶液中用活度αi,代替第i組元的摩爾分數,則化學勢表達為 μi=μ孂+RTlnai。(23)活度αi是第i組元的化學勢的量度,它與T、E及溶液的組成有關,相當於“校正濃度”。逸度與壓力的比值稱為逸度係數;活度與摩爾分數的比值稱為活度係數。二者代表非理想體系與理想體系偏差大小的量度,可以通過實驗方法測定。

基本定律

(圖)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化學熱力學的核心理論有三個:所有的物質都具有能量,能量是守恆的,各種能量可以相互轉化;事物總是自發地趨向於平衡態;處於平衡態的物質系統可用幾個可觀測量描述。

化學熱力學是建立在三個基本定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熱力學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它是許多科學家實驗總結出來的。一般公認,邁爾於1842年首先提出普遍“力”(即現在所謂的能量)的轉化和守恆的概念。焦耳1840~1860年間用各種不同的機械生熱法,進行熱功當量測定,給能量守恆和轉化概念以堅實的實驗基礎,從而使熱力學第一定律得到科學界的公認。

熱力學三個基本定律是無數經驗的總結,尚未發現熱力學理論與事實不符合的情形,因此它們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熱力學理論對一切物質系統都適用,具有普遍性的優點。這些理論是根據巨觀現象得出的,因此稱為巨觀理論,也叫唯象理論。

熱力學所根據的基本規律就是熱力學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從這些定律出發,用數學方法加以演繹推論,就可得到描寫物質體系平衡的熱力學函式及函式間的相互關係,再結合必要的熱化學數據,解決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方向和限度,這就是化學熱力學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經典熱力學是巨觀理論,它不依賴於物質的微觀結構。分子結構理論的發展和變化,都無需修改熱力學概念和理論,因此不能只從經典熱力學獲得分子層次的任何信息。並且它只處理平衡問題而不涉及這種平衡狀態是怎樣達到的,只需要知道系統的起始狀態和終止狀態就可得到可靠的結果,不涉及變化的細節,所以不能解決過程的速率問題。欲解決上述兩個局限性問題,需要其其它學科如化學統計力學、化學動力學等的幫助。

熱力學理論已經解決了物質的平衡性質問題,但是關於非平衡現象,現有的理論還是初步的,有待進一步研究;熱力學在具體問題中的實際套用,仍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相關學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