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氧碘雷射器

化學氧碘雷射器

碘化學雷射器是目前國際上又一種新型高能化學雷射器,它不僅具有 HF/DF化學雷射器的優點,而且有很多為所不及的特點。例如雷射波長更短、效率更高、光束質量較好、高儲能和裝置安全簡便,至今已研究成功具有相當規模的連續波氧碘化學雷射器。

簡介

化學氧碘雷射器是種機載雷射器。機載雷射器系統是以改型的波音747-400F飛機作為發射平台(代號YAL-1A),以產生高能雷射的化學氧碘雷射器為核心,配置跟蹤瞄準系統和光束控制與發射系統,利用雷射作為能量直接毀傷目標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

發展

1998年 6月,TRW公司設計的幾十萬瓦級單個雷射模組成功進行首次地面光試驗,出光持續了5秒。
2000年 4月,美國國防部會同空軍、彈道飛彈防禦局及有關研製單位,對機載雷射器計畫進行了最終的設計審查,認為其技術風險可以接受,並正式確定了機載雷射器系統的結構設計。
2002年 7~12月,第一架機載雷射器樣機YAL-1A進行了數次適航飛行試驗,檢驗經過改造後飛機的性能。
2004年 11月,兆瓦級化學雷射器通過了地基發射實驗,即“第一束光試驗”。
2004年 12月,YAL-1A載機安裝機載雷射器光束控制系統後,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
2007年 8月23日,載有雷射武器的波音-747飛機完成飛行測試。試驗表明,該飛機機載系統能完成攔截彈道飛彈的所有任務,五角大樓飛彈防禦局長、空軍中將亨利?奧貝林稱該試驗是機載雷射器計畫中的“關鍵里程碑”。
2008年 9月7日,安裝在飛機上的兆瓦級“化學氧碘雷射器”首次出光,出光時間僅為幾分之一秒,標誌著該項目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重大里程碑
2008年 11月26日,安裝在載機上的“化學氧碘雷射器”在地面上通過光束控制系統和安裝在飛機頭部的炮塔首次發射雷射。
2009年 2月12日,美國飛彈防禦局“機載雷射”上安裝的兆瓦級高能“化學氧碘雷射器”成功進行了多次長時間出光,每次發出殺傷雷射束的時間長達3秒。

運行

運行高功率化學氧碘雷射器(COIL),應儘可能地將氣流的大部分動能恢復並轉變為壓力。通過擴壓器來完成轉化,超音速氣流通過擴壓器減速、增壓,完成從超音速到亞音速的轉變。擴壓器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雷射器系統的性能,通過超擴段,將光腔過來的低壓氣流壓力由0.5~0.8kPa恢復到約1.7kPa,降低後面真空泵(或引射器)的工作負擔。從流動的機理來看,超音速擴壓段的主要功能是降低流速,增加出口靜壓。該過程實際上是將高速氣流的動能轉化為壓力能,以降低流速為代價來增加靜壓。在不發生壅塞的條件下,氣流流經擴壓段出口的流速越低、能量損失越小,則出口氣流靜壓的提高就越大。

優勢

化學氧碘雷射器作為新概念武器,技術前瞻性強,發展潛力大,具有一系列的作戰優勢,簡單列舉如下:

速度快。由於雷射以光速傳播,速度非常快,從雷射器出口傳輸到目標的時間可以不計,爭取了作戰時間。因此機載雷射武器非常適合攔截快速運動、機動性強或突然出現的目標。

反應快。雷射武器射出的光束質量近於零,射擊時幾乎不產生后座力,可通過控制反射鏡快速改變雷射出射方向,即雷射武器反應快,可在短時間內對不同方向的多個來襲目標實施打擊。

打擊準。雷射武器能將能量匯聚成很細的光束準確地對準某一方向射出,從而可選擇殺傷來襲目標群中的某一目標或射中目標上某一部位,而對其他目標或周圍環境無附加損害或污染。

殺傷力可控。雷射武器對目標毀傷程度的累積效果可以實時地變化,根據需要,可隨時停止,也可通過調整和控制雷射武器發射雷射束的時間或功率以及射擊距離來對不同目標分別實現非殺傷性警告、功能性損傷、結構性破壞或完全摧毀等不同殺傷效果。

抗電子干擾能力強。雷射武器射出的是雷射束,現有的電子干擾手段對其不起作用或影響很小。

使用成本低。高能雷射器每次射擊持續的時間為3~5秒,每次射擊所耗費的化學燃料為1000美元,即便射擊40次摧毀一枚飛彈,總計成本也就約40000美元,遠低於一枚造價動則上百萬美元的反導飛彈的價格。

技術

功率要求高,集成難度大。化學氧碘雷射器的技術難點之一是研製功率大、體積小的高能雷射器。目前單個氧碘雷射器模組的功率只有200 kW,毀傷能力有限,因此還需要增加許多倍的功率才能用於機載雷射器。工程人員正計畫把多個氧碘雷射器模組組合起來以實現這一目標。按照計畫,作戰型機載雷射器將由14個氧碘雷射器模組組成,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確保所有的光子同步運動。另外,怎樣將全部機載雷射武器部件裝入波音747飛機也是一個問題,目前正在想辦法減輕氧碘化學雷射器部件的質量,部分金屬部件可以用塑膠部件來代替。當前,機載氧碘雷射器技術的研究重點是提高效率和採用輕型設計,以便減輕系統質量和改進作戰適用性。
毀傷效能受氣候條件影響。雷射武器對目標的毀傷是一種燒蝕過程,它對目標的毀傷能力和效果主要取決於能將多少雷射能量傳遞並沉積到目標上,傳遞和沉積到目標上的光能除取決於雷射武器的發射功率和發射時間外,主要受氣候條件影響。雷射束在大氣中傳輸會產生各種線性和非線性效應,會導致光束擴散和能量衰減,使傳遞和沉積到目標上的雷射能量減少,從而影響雷射對目標的毀傷能力和效果。氣候條件越惡劣,這些效應就越明顯,造成雷射束擴散和能量衰減就越嚴重,對目標毀傷效能的影響就越大。美國海軍就氣候條件對雷射武器效能的影響進行了評估。目前還在研究利用非線性光學技術進行大氣補償。在光束控制方面的主要技術挑戰還包括:利用雷射信標測量大氣湍流引起的畸變;抑制因平台和大氣湍流引起的高頻寬抖動;補償傾斜非等暈性;掌握主動跟蹤與照明器/目標效應;選定與維持瞄準點;整體光束控制系統的集成與性能評估。

非致命武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