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免疫性

化學免疫性,是指生物體識別與排除外來的和內在的非己抗原以維持機體相對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

化學免疫性

生物體識別與排除外來的和內在的非己抗原以維持機體相對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又稱免疫。可根據獲得方式分為先天免疫和後天免疫,根據有無針對性分為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根據效應物質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根據產生的後果分為有利的(如抗傳染)和有害的(如超敏反應)。免疫性有強弱之分,既能表現在體內,也可在體外測出。同一機體的免疫性在不同的時期既有量的增減,也有質的改變。例如,生物體對抗原的初次應答比較弱,而再次應答則不但出現時間快、反應強度大,而且維持時間長。由於機體的免疫性隨時間而變化,所以要在不同時期進行精密檢測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免疫系統因功能失調可致免疫性疾病。如免疫力低下則易感染,易發生腫瘤。過高的免疫應答可表現為變態反應疾病。如自身免疫耐受遭到破壞可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甲狀腺功能亢進、重症肌無力以及胰島素抵抗型糖尿病等。免疫系統先天發育不良可引起各種先天性免疫缺陷綜合徵,因愛滋病毒感染或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後天免疫缺陷征或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愛滋病)。免疫細胞也可惡性變,例如漿細胞惡性變可引起骨髓瘤淋巴細胞惡性變可引起各種淋巴細胞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等。
免疫性(immunity)通常是指機體對感染疾病有高度的抗性。實際上機體免疫性不僅只是對疾病因子表現抗性,而且對所有能被機體免疫系統識別的物質,包括外來的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以及機體自身的一些組分都表現出抗性。所以,免疫功能是生物保護自身免受其他物質損害的特性,通過識別自身和非自身的抗原物質,並對識別了的物質產生免疫應答,從而保證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機體保護自身的機制分兩大類:天然免疫性(naturalimmunity),又稱先天免疫作用的成分,有機體表面的皮膚、黏膜,機體分泌的脂肪酸,以及機體內部的各種細胞因子血清中的補體成分和溶菌酶等,它們的作用沒有專一性。獲得免疫性是機體接觸外來侵染物後才獲得的免疫性,對抗原有專一性。
機體的免疫系統是由許多免疫的組織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所組成。骨髓是最重要的造血器官,也是所有淋巴細胞和免疫細胞的發生地。免疫反應可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1)體液免疫抗原進入機體後,一方面誘導B細胞(在骨髓中發生和成熟)產生針對抗原的抗體分子,另一方面有些B細胞不產生抗體但對接觸過的抗原有記憶能力,經再次接觸同樣的抗原時,機體就會產生更多的專一性抗體。生物體對多種抗原都能產生相應的抗體。
(2)細胞免疫T細胞(要運往胸腺器官中去分化發育成熟)幾乎能參與包括體液免疫應答和細胞免疫應答在內的所有免疫應答。

摘要

採用豬血清硫代乙醯胺兩種方法複製大鼠肝纖維化模型,觀察體重、形態學和血清學變化,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豬血清模型對大鼠整體損傷小,4周時出現肝纖維化,出現率高達86.7%,血清含量升高,結果穩定、可靠,自愈率低。硫代乙醯胺模型對大鼠整體損傷大,影響體重的增長,6周后才出現纖維化,周期長,影響實驗。以上結果表明本實驗成功的複製了國內尚未見報導的豬血清模型,豬血清模型明顯優於硫代乙醯胺模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