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冷抗體型自身免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一個類型它的最適反應溫度在30℃以下特別是4℃的自身抗體稱冷抗體有3個亞型:①自身紅細胞抗體在4℃最大凝集紅細胞(冷凝集素)並激活補體,破壞紅細胞(冷溶血素)的冷凝集素綜合徵即冷凝集素/冷溶血素綜合徵(cold autoagglutinins syndromeCAS);②4℃最大量結合紅細胞並固定補體,而在37℃激活全補體導致溶血的雙向溶血素(Donath-Land-steiner,D-L抗體)型,即陣發性冷性血紅蛋白尿(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PCH);③冷凝集素和D-L抗體混合型。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報導AIHA的人群年發病率為1.25/10萬瑞典為2.0/10萬。AIHA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數患者年齡超過40歲發病年齡高峰在70~80歲。女性多於男性。種族間無顯著差別。家庭聚集性不明顯,個別報導一家幾個AIHA患者,但其皆繼發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中國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曾發表過AIHA病例構成比資料,未見人群發病率報導。

病因

冷性抗體型溶血性貧血,按其病因均可分為原發性(原因不明性)和繼發性兩大類。繼發性冷抗體型AIHA的原發病也以淋巴增殖性疾病占首位其次是各種感染性疾病。由於診斷技術日趨完善,繼發性病例逐漸增多。

發病機制

抗紅細胞自身抗體的產生機制尚未闡明,可能的因素有以下諸方面。
1.病毒感染可激活多克隆B細胞化學物與紅細胞膜相結合,改變其抗原性等均可能導致自身抗體的產生。
2.淋巴組織因感染、腫瘤以及免疫缺陷等因素可使機體失去免疫監視功能無法識別自身細胞,有利於自身抗體的產生。
3.T輔助細胞(Th)平衡失調,Th2功能亢進,主要產生IL-4、IL-6和IL-10,激活B淋巴細胞使其功能異常亢進,產生自身紅細胞抗體。

臨床表現

原發性CAS的發病高峰年齡在70歲左右,女性病人數略多。原發性CAS和淋巴增殖性疾病引起的CAS表現為慢性經過,主要為慢性溶血引起的蒼白和乏力。通常病情穩定寒冷環境下病情可加重,因此急性溶血引起的血紅蛋白血症和血紅蛋白尿多發生於冬季,多不伴有寒戰、發熱和腎功能不全,大多數患者在寒冷環境中表現有耳廓鼻尖、手指及足趾發紺症,一經加溫即見消失。隨著環境溫度降低,流向皮膚及皮下組織血液中的冷抗體(IgM)作用活躍,致使紅細胞凝集並與補體相結合。紅細胞凝集導致局部血流滯緩,這是手足發紺的主要原因。與Raynaud征不同,所有的手指都可受累,先轉為暗灰色,低溫暴露時間較久者可變為白色在罕見情況下,凝集紅細胞堵塞小血管而致指端發生壞疽。患者體徵很少,除貧血和黃疸外,肝、脾淋巴結腫大都不明顯。
感染引起的CAS病程經過短暫,常在感染髮生後2~3周出現症狀(此時冷凝集素滴度達峰值),經過2~3周后可自發緩解。典型症狀有蒼白和黃疸,寒冷環境下可有手足發紺。

併發症:
嚴重病例可有明顯的血紅蛋白尿並發一過性腎衰竭

診斷

冷抗體型AIHA的診斷依據:①有充足的臨床和實驗室證據表明患者受冷後發生血管內溶血;②冷型自身紅細胞抗體檢測陽性(CAS需冷凝集素試驗陽性,PCH需D-L抗體試驗陽性)且效價高或活性強;③直接Coombs試驗可陽性呈C3型。另外若能找到明確的繼發病因,應診斷繼發性冷抗體型AIHA;排除了繼發性方可診斷原發性。

鑑別診斷:
與冷抗體型AIHA極易混淆的是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特別是CAS因其溶血乃IgG結合補體所致,故可出現酸溶血試驗和糖水溶血試驗陽性,很像PNH。但PNH患者沒有冷抗體冷抗體患者沒有PNH細胞(PNH細胞缺乏CD55和CD59等GP1錨接蛋白)。藉此可鑑別之。

檢查

靜脈抽血時發現有紅細胞自凝現象加熱後凝集現象消失常提示存在CAS的可能性而不是紅細胞緡錢樣形成。患者有相對穩定的慢性輕中度貧血網織紅細胞輕度升高外周血塗片可見紅細胞凝集現象無明顯紅細胞畸形,白細胞血小板數多正常即使無明顯血紅蛋白尿含鐵血黃素尿仍可能陽性常有輕度膽紅素血症。
冷凝集素試驗陽性,尤其是繼發性CAS效價可高至1∶1000甚至1∶1.6萬(正常<1∶64)。當溫度升高達30℃時,在白蛋白或生理鹽水內凝集素效價仍然增高,具有CAS的診斷價值自身抗體是IgM型,與補體共同作用致紅細胞凝集。

治療

冷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治療原則
1.對急性繼發性CAS例如繼發於肺炎支原體肺炎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及急性PCH大多呈自限性患者要積極治療原發病。保暖最為重要。一般患者病程較短,均能自行痊癒。可以補充葉酸。
2.對慢性冷抗體型AIHA患者糖皮質激素和脾切除效果都不佳。對貧血不重的慢性患者最重要的治療也是保暖,即使中度溶血患者只要環境溫度超過冷抗體反應的最高溫度均有效。
3.對冷抗體型AIHA患者免疫抑制治療有效。苯丁酸氮芥(瘤可寧)可獲得滿意效果,劑量為2~4mg/d,至少不少於3個月才能決定療效。該藥可使症狀減輕,冷性抗體效價降低及血紅蛋白上升。環磷醯胺也可套用,每天口服100mg。個別有用青黴胺而獲得較好效果,它也可使冷凝集素及溶血素的濃度降低。CD20+的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產生的單克隆性IgM型冷抗體,已有用CD20單克隆抗體治療成功的報導。
4.輸血應嚴格限制輸血,因為冷凝集素的存在使配血發生困難,而且輸血可能激發溶血。輸血包括輸液都必須預熱至37℃方可輸入。
5.血漿置換由於冷抗體在正常體溫下游離在血漿內,故血漿置換能在短時間內清除部分冷抗體,適用於重症患者,但僅有暫時效果應與免疫抑制劑合用。

預後預防

預後:
本症絕大多數呈自限性,不致成為慢性嚴重貧血的致死原因。雖然急性發作時症狀嚴重但幾天或幾周后自發緩解但D-L抗體可持續多年,一般在2~3個月後即消失。

預防:
積極治療原發病並保暖是最好的預防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