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春節串話

包頭春節串話: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包頭地區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大年要過好,痛痛快快洗個澡”等串話。這些串話既反映了當地人民具有講衛生、愛清潔的良好習慣,又說明當地人對新春佳節的高度重視。還有:臘月初八日,清早起來熬粥吃;臘月三十過大年,全家人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喜喜樂樂慶團圓!等。據《包頭市志•民俗》中記載,內蒙古西部區的蒙古族、漢族人民,都要在大年初一早晨,晚輩給長輩行最莊重的大禮——跪拜禮,而長輩對晚輩的知恩圖報的表現則給予酬報——壓歲錢,用以表達長輩對晚輩天天向上,早日成才的殷切期望。 正月初一頭一天,尊老愛幼拜大年;小輩尊老先行禮,長輩愛幼賞壓歲錢。正月初二迎親人,女兒女婿來上門;外母娘就把個女婿子親,羊牛豬魚肉端不停;又炒雞蛋又烙餅,上等美酒打開瓶;熱情招待露笑容。等,不同程度的反映了當地人們的風俗和生活。

春節,俗稱過大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盛大、最隆重、最重視、最講究、人氣最旺、持續時間最長、且具有一定科學價值和健康向上精神的傳統節日。春節,從年前的農曆十二月八日開始,也就是俗稱的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農曆的二月二,也就是龍抬頭日。這段時間正值歲尾年初,天寒地凍,不便露天作業勞動,於是我們聰明的祖先及其後人,便利用這段時間,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徹底清掃室內外灰塵,講講個人清潔衛生,縫製新衣,準備近四十天的豐盛飲食,闔家團圓,享受天倫之樂;並以極其莊重的儀式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消災祛難,迎喜接福,尊老愛幼,除舊布新,祈求發展,表達美好願望。
對於這樣一個傳統節日,作為反映人民民眾心聲的內蒙古中西部區的民間串話,責無旁貸地對之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生動又形象的反映。請看下面這段關於臘月的串話:
臘月初八日(讀入聲),清早起來熬粥吃(入聲);
臘月初九到二十一,大人娃娃縫新衣;
臘月二十三,麻糖祭灶洗燈盞;
臘月二十四,沏煮白菜、蘿蔔絲;
臘月二十五,全家動手掃塵土;
臘月二十六,有滋腊味燉大肉
臘月二十七,拆洗蓋底與髒衣;
臘月二十八,攤花兒、蒸饃、把糕炸;
臘月二十九,張貼春聯掛燈樓;
臘月三十過大年,全家人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喜喜樂樂慶團圓!
早年,我們的祖先有在農曆十二月捕獵禽獸祭祀神靈、祭奠祖先的習俗,所以將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臘月初八,簡稱臘八。內蒙古中西部有在臘八清早煮粥,紀念釋迦牟尼佛雪山成道的習俗。“清早”,當地方言,專指太陽出來前的一段時光。臘八粥講究在日出前煮好,吃過,以催人早起、養成勤奮的良好習慣。包頭地區的臘八粥,是用本地產的黃米、豇豆、紅棗等熬製成的紅色稠粥,拌著糖或者蜂蜜吃,筋道、香甜,營養豐富,十分可口。
為了使全家人過年時以整潔的新面貌出現,包頭地區操持家務的婦女們都要在臘月初九到二十一這段時間,集中精力為全家的男女老少縫製新衣服,以備過節時穿戴整潔,精神煥發,這反映了人們健康向上的美好追求。
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過去,每逢這一天,包頭地區有用麻糖祭祀灶神和全家人吃麻糖的習俗。祭灶時,將麻糖填入灶口或者粘於灶神嘴上焚燒,並口中念念有詞:
“灶神爺爺你姓趙,我家的事情你知道,上天儘管說好話,別把灰事抖摟了。”
現在人們早已不祭灶神了,但仍沿襲吃麻糖的風俗。過去,人們在沒有用電燈照明時,包頭地區的人們都用麻油點燈,而盛放麻油的燈盞,經過長時間使用,沾滿了厚厚的油污,這些油污也要在臘月二十三經熱水煮泡後再用爐灰等擦拭乾淨,所以有“二十三,洗燈盞”的習俗傳承。自從用電燈照明後,這一習俗便消失了。
在包頭東部——原來的薩縣一帶,還流傳著“過了臘月二十三,有錢沒錢下善旦”的串話。善旦,就是現在的善岱。這個村子開發比較早,規模較大,商業發達,曾經在清朝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設定協理通判。每逢年節來臨之際,鄰村居民都要到善旦采買年貨,有錢人多買,無錢人少買。這段串話說明善旦當年曾經相當繁華。
臘月二十四,包頭地區的大家小戶都要在這天將秋天儲存的白菜切成小片,蘿蔔擦成絲,用開水沏煮後供節日期間食用,省得到時費時費力,手忙腳亂。
臘月二十五,全家總動員,眾人齊動手,徹底進行大掃除,將屋裡屋外,牆角旮旯打掃乾淨,將牆壁、仰層粉刷一新,將玻璃擦的明光鋥亮,以消滅病毒病菌,清爽愉快地歡度佳節。
“臘月二十六,有滋腊味燉大肉。”“大肉”,指牛羊豬雞魚等肉。二十六這天要集中將這些肉燉好,過年時或請客時上籠一蒸便可食用。
“臘月二十七,拆洗蓋底和髒衣。”“蓋底”,包頭方言,就是被子。天氣暖和時,人們只顧幹活勞動,無暇去拆洗被褥和髒衣服,要過年了,又無多少農活可忙,便集中將髒舊的衣被進行徹底清洗,以整潔的衣被迎接新春,既衛生,又新鮮。
此外,包頭地區還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大年要過好,痛痛快快洗個澡”等串話。這些串話,既反映了當地人民具有講衛生、愛清潔的良好習慣,又說明當地人民對新春佳節的高度重視。
“臘月二十八,攤花兒、蒸饃、把糕炸。”“攤花兒”要先將米麵或者玉米面發酵好,到時用專門的“花兒鏊子”抹上底油攤成圓餅狀,現吃或者經冷凍後供人們早晚隨時食用,又甜又水淋,別有風味。“饃”,就是白面發酵蒸熟後食用的一種主食,這天要蒸許多饃供節日期間食用。與此同時,一些手巧的人還要用白面做成造型美觀的棗山、兔子、魚、花兒等形狀,春節時供在佛像前或陳設在顯眼的位置,到二月二時方可食用,這叫做“搬山”。糕呢,則是由當地產的黃米做成,蒸熟後吃的叫素糕,用油炸過的叫油炸糕,也是春節期間經常食用的一種高級主食。過去白面、黃米較少,能吃到白面饃饃和油炸糕就相當不錯了。因此有人編串話說:“某某某大年過得好,餃子、饃饃、油炸糕。”
“臘月二十九,張貼春聯掛燈樓。”“燈樓”,就是燈籠,當地方言將燈籠的“籠”讀成樓房的“樓”。這段串話說的是臘月二十九這天,要將寫著送舊迎新、賀喜納福、吉祥如意等內容的一副副春聯貼在所有門、窗的兩邊,要將一個個大紅燈籠掛在門前。。。。。構成一副紅光閃閃、喜慶吉祥的場景,到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給人以無限鼓舞。
臘月三十,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員,不管路途多么遙遠,也要千方百計、千辛萬苦趕回老家來團聚過年;已分門另過的子女,不管年齡多大,也要攜兒帶女、帶著禮物回到老家團聚過年。團圓是過年的主題。大家聚在一起,白天有的清掃、整理、布置宅院,有的準備豐盛的年節飯菜,兒童們則追逐嬉戲,一個個笑逐顏開。入夜就是除夕,全家人都不睡覺,熬年,點燃燈籠,包餃子,談笑逗樂,猜謎打牌、唱歌、看電視、放鞭炮。。。。。盡情玩樂,好生痛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