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辦教育

包辦教育

包辦教育的方式是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自主的意識。

(圖)兒童教育兒童教育

包辦教育是指父母或學校對子女的生活、學習等行為一手包辦,養成了子女沒自主意識,認為這些其實都是家長或學校的份內事。成為了真正的“溫室花朵”。

簡介

(圖)自主學習自主學習

在英語中,專門有一個名詞“中國媽媽”,用來指留學陪讀的中國媽媽,她們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什麼事都是媽媽說了算。

在中國,有人說子女就像父母的財產,不僅父母對其有撫養權,還有支配權和控制權。從出生開始到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這其中沒一件事是父母不操心的,父母幾乎把一輩子都搭進了子女的世界中。

中國人比任何時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讀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試考前15名。家長奔波在擇校、陪讀、交費的泥潭裡,學生苦熬在應試、才藝、擇業的負擔下。幼教大熱、就業大冷。教育開端,望子成龍不計天價恐落人後;教育終端,競爭激烈學難致用乏人問津——中國社會經濟的運行,與教育嚴重錯位。

現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讓孩子們成“才”,卻不在乎他們是否成“人”。

家長困境

中國家長的教育大綱是:軟教育、硬投入、爭奪教育資源。

但中國家長的教育大綱實在規劃得不怎么樣,包辦孩子的教育戰略,到為孩子選擇一個他並不喜歡的大學專業後,終於出現了分裂:許多人在畢業時放棄專業改行了。

“自我實現”在中國的受教育者那裡只是一個迷夢。他們只有在成人的那一刻起才擁有自我實現的願望,在此之前,他們被家長包辦,然後又被學校包辦。這對他們而言是不得不走的一段彎路。

表現

家長

(圖)教育孩子教育孩子

家長對孩子的包辦,似乎古已有之。“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牽掛,從孩子出生那天開始生根發芽,與日俱增,幾乎延續父母的有生之年。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之愛因此而成為天下最無私的愛。這種古老情結髮展到今天,就演化為“看不懂”的溺愛。在父母的眼裡,子女是永遠長不大的寶貝,從飲食起居、學校教育到興趣愛好,無一不滲透著父母的心血和關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們普遍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全才全能”,從而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孩子的將來。對於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追求,則往往容易忽視。精心包辦下,孩子們幾乎喪失了自我。

學校

學校包辦是關鍵因素。作為中國教育的主體,學校教育發揮著塑造人的核心作用。然而,長期以來無區別、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沒有針對不同的學生個體實施各取所需的教育,容易把學生引進機械單調、無個性特點的“死胡同”。以學習成績論優劣的學生評價體系,長期主導著教育,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生成為拼爭高分的機器,“高分低能”問題不容忽視。近年來,即便素質教育成為主旋律,然而與之相應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等並不完善,很多學校看似花樣百出的教學形式,更象是作秀,沒有真正放棄學校包辦學生的傳統積習。

社會

社會包辦難辭其咎。人才在教育,學校出人才,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在認知和對待人才上,人們習慣於對經過正規教育的人才高看一眼,厚愛一層,大學生仍然是人才“精英”。就是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上,政府高度關注,出台優惠政策,下達就業指令,社會也多方面想辦法幫助就業。這些包辦措施,容易使大學生滋生就業惰性,產生依賴感,缺乏主動競爭的積極性。

改變

“包辦教育”看似周詳設計了人才成長軌跡,其實恰恰失誤在忽視人才本身,沒有真正堅持“以人為本”。打破“包辦教育”的積習,就是要從轉變觀念入手,建立一個開放的、綜合的人才教育體系。

從家長角度,要改變一味溺愛的做法,放手讓孩子做應該做的事情,培養健康的個人興趣特長;

從學校角度,要真正堅持“以學生為本”,授人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把素質教育的理念貫徹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從社會角度,要倡導正確的人才觀,既要珍惜人才,又要為培養人才和人才出類拔萃積極創造條件。作為履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的政府,要積極協調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關係,從政策導向、培養和使用人才等方面,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