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禪寺

包山禪寺

包山禪寺建於梁大同二年(536),位於西山林屋洞的包山塢中,歷隋、唐、宋、元、明、清、民國,香火不斷,在1972年被迫拆除。改革開放後,於1995年經宗教局批准恢復寺廟,1996年重建,占地80畝。包山寺歷經了多少年的風風雨雨,現已建有牌樓、石雕彌勒佛像、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普照寶塔、鐘樓、鼓樓、念佛堂、方丈樓、齋堂、寮房等,房屋400餘間。據史志資料記載,該寺初創於南朝之初,初名福願寺,正式建寺。唐上元九年,唐高宗李治[唐高宗]賜該寺名為“顯慶禪寺”;因西山四面為水所包,俗稱包山,該寺又是山上第一大寺,唐肅宗李亨[唐朝皇帝唐肅宗]又賜名為包山寺,所在的山塢亦得名為包山塢,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自唐朝至清朝,包山寺代稱江南名剎,高僧輩出,寺院亦經歷了多次興廢。

基本信息

簡介

包山禪寺包山禪寺
據民國《吳縣誌》記載,原名福願寺,始建於梁大同二年(536)。唐上元九年(682)改名為包山寺。唐高宗李治賜名“顯慶”,故又名“顯慶禪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天王殿失火,后里人蔡鳴雷重建。清鹹豐庚申之變,殿宇稍圮,同治年間僧德源募修。文革間寺院被毀。

千年古寺,歷盡滄桑。至1995年由當地人民政府出資重建,1999年10月23日開光,並對外開放。該寺舊時規模極為宏大,全盛時有僧房1048間,有“大叢林,庇千僧”之說。宋人王鈺《包山禪院記略》中稱“茲院自六朝之後為勝地”,是歷代文人墨客禮佛拜謁之地。江南名剎包山寺也是高僧輩出之地。清順治年間,該寺住持山曉和尚應召進京主持董鄂妃喪禮的佛事活動,受到順治帝的賞識,並賜御筆“敬佛”二字。現豎立在石公山御墨亭中的“敬佛”碑,即為光緒年間摹刻之物。寺中原有明萬曆年間刻本《大藏經》,為目前國內僅有的兩部之一,彌足珍貴,現藏南京博物院。

重建後的包山禪寺,占地4.6萬餘平方米。主體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大雲堂、玉佛殿、祖師殿、御碑亭、鐘鼓樓等。

歷史古蹟

包山禪寺包山禪寺
解放初包山寺曾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時寺院被毀,1995年開始重建,至1999年秋基本建成,10月23日正式開光。清順治年間,包山寺住持山曉和尚,應詔進京主持董鄂妃喪禮的佛寺活動,受到順治皇帝的賞識,得賜御筆“敬佛”二字,成為鎮寺之寶,現在石公山上御墨亭中的“敬佛”碑,即為光緒年間依真臨摹而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避免蘇州圖書館的四十多箱珍貴古籍被日寇所奪,將其移藏於包山寺滿月閣,住持聞達上人不畏艱險,歷時八年,終使文物得以保全,受到了民國江蘇省政府、省教育廳的嘉獎。寺中源於明萬曆年間的木刻方冊本大藏經,世稱萬曆藏、嘉興藏、徑山藏,是目前最為完整且國內僅存的兩部之一,十分珍貴,現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擴建年表

包山禪寺包山禪寺
元末至明初,包山寺毀於兵燹。

明永樂(公元1403-1423年)初,呆庵禪師主持包山寺的重建,至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寺成。

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高僧山曉住持包山寺,先後建大殿、大悲閣、凝香塔院、天王殿、鐘樓、大雲堂等,香火盛極一時,成為江南一大佛教聖地。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山曉應順治帝之昭,進京為董鄂妃喪禮主持佛事,得御賜“敬佛”二字,成為寺中鎮山之寶。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大休和尚應李根源之邀,入太湖住持包山寺,四年後,由其徒聞達住持。聞達精於書畫,與蘇州文人交往甚密,被尊為聞達上人。抗戰期間,聞達不畏艱險,幫助蔣吟秋先生將蘇州圖書館珍本古籍四十多箱掩藏寺內,抗戰勝利後又完璧送回,千秋功績,一時傳為佳話。

唐宋以降,包山寺屢有廢興,然其規模始終為西山諸寺之冠。清末時,僧分六房,由下而上依次為靜善堂(下房)、拈花堂(中房)、禪堂、大雲堂、下西房、上西房,其中大雲堂為主持。寺院三面青山環抱,坐北向南,前有山溪淙淙,花香鳥語,內有香菸繚繞,梵音裊裊,實在是一個出世修行的福地。歷代名人騷客如皮日休、陸龜蒙,南宋范成大,明代俞木貞、王寵、徐崧,清代魏源、朱彝尊以及近現代的李根源、田漢、金天翮、程小青、范煙橋、周瘦鵑等紛至遊歷,留下了無數詩文詞賦,為這座千年古剎在晨鐘暮鼓之外,增添了一種別樣的詩意和文采。

國家保護

1954年,包山寺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又被列為江蘇省重點保護單位。“文革”開始後,包山寺難逃浩劫,至1974年夏全部建築拆除殆盡。

1995年10月,蘇州西山鎮政府及吳縣市佛教界開始對千年古剎包山寺進行修復。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朴初欣聞此事,特地題寫了“包山禪寺”額。1998年元旦,包山寺禪光重現,喜迎賓朋。

重修的包山寺改原來的坐北朝南為坐西向東,建築格局則沿襲舊貌,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及大雄寶殿,依山勢而建,殿閣參差,層次感強,包山寺顯得恢弘壯麗,氣宇不凡。近年來,現任住持貫澈大和尚及監院心培法師率寺院執事班子任勞任怨,重振寺宇,相繼修復了鐘樓、鼓樓、藏經樓、御碑亭、方丈樓等。如今,包山禪寺這座江南名剎從南朝的煙雨中走來,披一身歲月滄桑,灑一路虔誠梵音,它正以蔚為壯觀的殿閣建築,歷史悠遠的淨土宗文化,重現著昔日的奕奕風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