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孝肅祠

包公孝肅祠

包孝肅公祠, 簡稱“包公祠”,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環城南路東段的一個土墩上,是包河公園的主體古建築群。"孝肅"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後賜給他的諡號,以評價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包公祠是紀念宋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開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故名為包公祠,又有“香花墩”的雅號。 包公祠為白牆青瓦構築的封閉式三合院組成。主建築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嚴不阿,表現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的凜然正氣。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長廊;東面有一六角龍井亭聳立,內有古井,號“廉泉”。198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建築結構

包公祠占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組成。風格古樸,莊嚴肅穆。祠內陳展有包公銅像,龍,虎,狗銅鍘,包公斷案蠟像,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正史演義等文物史料。

包公祠有正殿、回瀾軒、清心亭、直道坊、東軒等建築。

祠兩側外廊門拱上刻有“頑廉”、“懦立” 四個醒目大字,在“包公孝肅祠”大直匾下黑漆大門上,書有紅底金字的對聯“忠賢將相”、“道德傳家”。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傳包公幼年時常來此讀書,以為紀念。

祠堂東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內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記》,記中說:有一個太守喝了這裡的泉水,頭痛欲裂,原來他是個貪官;而幾位舉人飲了此水,頓覺水甜如蜜,原來他們都是好人。

故此井名為“廉泉”。1998年合肥已生產“廉泉”啤酒.以表達對包公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故事

關於亭外的包河還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為龍圖閣大學士時,還將半個廬州城賞賜給他,誰知包公卻說:“臣作官是為國家和黎民百姓,不是為了請賞,所以我不要。”

仁宗聽了暗暗稱讚,但又覺得一點不賞賜,心裡又過意不去,於是就說:“那就把包家門前那段人工河賞賜給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賣,富不了,也窮不盡,就謝恩接受了。

說也奇怪,世上的藕,絲都很多,而且藕斷絲連,可是包河裡的藕,絲卻很少,人們說:這是因為包公無私的緣故。

回瀾軒在正殿之西,東、北臨水,古時為官宦、文人避暑飲宴之處。

此外,包公祠里還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題郡齋壁》里的詩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他認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為人的準則。

所以包公祠不僅是一個很有特色的遊覽勝地,又是寓教於人的好地方。

刻石

在包公祠內有一塊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從合肥市東郊大興集包拯墓中清理出來的“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刻石,這塊墓誌刻石較《宋史·包拯傳》更為詳細地敘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補史的作用,極為珍貴。

碑中記敘了包拯好幾件鐵面無私、剛直不阿的事跡,其中有這樣兩件:包拯在其家鄉任廬州知府時,性情峭直,“故人、親黨皆絕之”。

當時,他的一位親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鐵面無私,依法處治,打他一頓大板;張堯佐是仁宗的寵妃張貴妃的叔父,無德無能,僅憑親戚關係,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個軍政要職。針對仁宗皇帝的任人唯親,包拯專門上了一篇《請絕內降》的奏疏。

以後他又接連上奏疏數道,闡述“大恩不可以頻假,群心不可以因違”的道理,他認為:“假之頻,則損威;違之固,則兆亂”。

由於包拯據理力諫,終於使仁宗“感其忠懇”,不得不削去張堯佐的兩個要職。

其他信息

到河南開封遊覽的人,多想探尋包公的遺蹤,然因開封多次被黃河水淹沒,在進入21世紀後唯一流傳下來的僅一個碑石,此碑即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今保存在開封市博物館內。

碑上按先後順序題刻著北宋開封府從第一任到最後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

由於包拯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深受民眾崇敬,人們參觀碑石時總是會觸摸下他的名字,稱頌不已,久而久之竟將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

從這極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