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事吳

勾踐事吳

越王勾踐與吳國打仗沒有獲勝,國家被滅亡,自身被圍困在稽山。內心怨恨憤怒,不平之氣像泉水洶湧;暗中挑選並嚴格訓練士兵,士兵敢於赴湯蹈火,視死如歸。但是他表面上請求做吳王的小臣,妻子做吳王的女僕,他親自拿著戈矛做吳王的馬前卒,結果在乾遂將吳王擒獲。所以老子說:“柔能戰勝剛,弱能戰勝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人能實行。”越王能親身實行,因此能稱霸於天下。

原文

勾踐事吳勾踐事吳
越王勾踐與吳戰而不勝,國破家亡,困於會稽(jī)。忿心張膽,氣如湧泉;選練甲卒,赴火若滅。然而請身為臣,妻為妾,親執戈為吳兵先馬走,果擒之於乾遂。

故老子曰:“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親之,故霸天下。

(選自劉安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

越王勾踐與吳國打仗沒有獲勝,國家被滅亡,自身被圍困在稽山。內心怨恨憤怒,不平之氣像泉水洶湧;暗中挑選並嚴格訓練士兵,士兵敢於赴湯蹈火,視死如歸。但是他表面上請求做吳王的小臣,妻子做吳王的女僕,他親自拿著戈矛做吳王的馬前卒,結果果然在乾遂將吳王擒獲。

所以老子說:“柔能戰勝剛,弱能戰勝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人能實行。”越王能親身實行,因此能稱霸於天下。

詞義

1.事吳:為吳做事。

2.赴火若滅:走到火中就像火沒有一樣,形容士兵們的勇敢。

3.請身為臣:自己請求做吳王的臣下。

4.先馬:馬前的小兵。

5.禽通“擒”,擒獲。

6.親:親身,親自。

寓意

越王勾踐之所以最後能打敗吳王夫差,是因為越王處在不利的時候,善於韜晦,不露鋒芒,暗中積蓄力量,然後抓住機會,轉敗為勝。

它說明了柔弱可以戰勝剛強,人處於不利地位時更應採用柔順的手段,才能轉弱為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